社会保障学(盖瑞 杨光 赵宏斌 康意) 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后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社会保障学(盖瑞 杨光 赵宏斌 康意) 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后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A、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的规模及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待遇标准。

D、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及宗旨。 (2)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A、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B、影响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

C、为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生活环境。 D、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如果社会保障超前发展,则可能构成经济发展的负担,损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损害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如果社会保障水平严重滞后,则可能使各种相关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影响社会安定。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将遭到破坏,经济发展最终将受到损害

2、参考答案:

当代社会经济体制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基本上是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1、社会保障是弥补市场缺陷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市场经济本身存在许多缺陷,如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信息的滞后性和外部不经济等问题。这些缺陷如果得不到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就难以化解,市场竞争的良好环境就难以建立。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只有国家适当地干预才能加以弥补。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安排,是弥补市场缺陷的一种手段。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弥补市场缺陷的不可替代的手段,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润滑、维系和促进机制。

2、社会保障制度是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之一。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市场体制将是不完整的和有严重缺陷的,它将不可能完成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

五、案例分析题 参考答案:

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会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表现在: A、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B、影响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

C、为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生活环境。 D、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上表上海市2000-2003年度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的不断发展来看,必将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不完善也会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如果社会保障水平严重滞后,则可能使各种相关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影响社会安定。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将遭到破坏,经济发展最终将受到损害。从上表来看,上海市城镇和农村的各项社会保障制的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社会保障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C 4、A 5、C 6、A 7、D 8、B 9、A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BDE 2、ABCD 3、BCE 4、ACDE 5、BC

6、ABCDE 7、ABCD 8、ABCDE 9、AC 10、BE

三、简答题

1、答:这些社会保障思想渊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思想最初表现为慈善或恩赐思想; 其次是表现为平等或公平思想;这种思想是比慈善或恩赐思想更加进步或者说更高层次地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思想;

最后表现为空想社会主义。 2、答:

新历史学派强调国家的经济作用,认为国家除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之外,还具有“文化和福利的目的”,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国家在进步的文明社会中,公共职能在不断扩大和增加,凡是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的或不能顺利达到的目标,理应由国家去办。基于这样的观点,新历史学派主张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包括社会保险、孤寡救济、劳资合作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政策措施,自上而下地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 3、答: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国家经济干预思想。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它直接表现为有货币支付的需求和能力。他指出,经济萧条和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只有扩大总需求,刺激总供给,从而增加就业机会,才能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国家经济干预思想是指,经济萧条时期政府要积极干预经济,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要直接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有效需求和就业机会;扩大社会福利设施,增加消费倾向,以达到足够的总需求和充分就业。

4、答:福利国家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收入均等化,通过对不同收入阶层的赋税差别来实现再分配。

2)社会福利化,即通过国家提出一整套津贴补助、社会保险和公共救济制度,包括失业救济、退休金、养老金、家庭补助、医疗保险、卫生保险、住房补贴以及文化、教育等社会服务和设施等,以期实现“现代自由民主”的国家,即高福利型国家。

3) 充分就业原则。贝弗里奇认为,一个没有维持充分就业以防止大规模失业的社会保

障计划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社会保障计划一定要与充分就业联系起来。 4) 国有化和计划化、工程社会化。 5) 混合经济论。

四、论述题

1、参考答案:

福利经济学正式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以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出版为标志。这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福利经济学理论。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学说基础之上。从经济学的边际效用理论来看,边际效用越大,其满足的程度也就越高。因此,庇古提出,一个社会追求的应该是社会总福利的增加。经济福利是从货币和劳动中所获得的满足,它是社会总福利的组成部分。对国家而言,全社会的经济福利可以用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国民的个人福利的总和,国民收入总量越大,意味着国民福利或全社会的福利越大。也就是说,社会经济福利的大小决定于国民净收入总量的大小。

此外,庇古还分析了社会经济福利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得出,社会经济福利的大小不仅决定于国民净收入总量的大小,还决定于收入的分配状况。庇古由此提出,把一部收入中所分收入从富者转给穷者能使满足总量增加,因而通过收入分配,即提高穷人收入在国民总占份额,就会扩大社会总福利,增加社会总的满意度。

第三,庇古依据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提出了“收入均等化”的转移措施。庇古认为,收入转移的途径就是由政府向富人征税,补贴给穷人,或富人自愿捐赠和自愿举办福利设施等措施。补贴的方法可以采取建立各种社会服务设施、养老金、免费教育、失业保险、医药保险、房屋供给等。通过这些途径的收入转移,可以增加穷人的实际所得。第四,庇古反对无条件的补贴,最好的补贴是那种“能够激励工作和储蓄”的补贴。

总之,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福利国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福利经济学和福利国家理论几经演变并广为流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产品分配的基本原理,是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满足人的需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动力,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这一基本观点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之一。 2)社会总产品“扣除理论”

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总产品在进入消费领域之前首先应该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偿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剩下来的社会总产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中扣除几项: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险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定的基金,如官办济贫事业。这一理论成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3)“两种生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中,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中心内容,劳动力再生产(人口生产)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制约。这两种再生产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才能协调发展。

五、案例分析题

参考答案:

马克思关于社会产品再分配的基本原理,明确了社会保障基金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来建立。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归结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社会保障基金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占一定的比重,就其主要部分来看,属于社会消费基金的组成部分。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消费基金中包含社会保障基金。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保障最低生活需要,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马克思关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基本理论成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社会保障水平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D 4.C 5.B 6.D 7.C 8.A 9.B 10.B 11.B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BCDE 3.AD

三、综合分析题

1.如何理解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判断标准? 要点:判断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保证了公民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能抵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险;社会保障支出是否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与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保障结构是否与国民经济产业布局相适应;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有助于就业和统一的劳动市场的形成,等等。简而言之,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判断标准,就是社会保障制度在保证公民一定的经济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