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时间 周 课时

第9课《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简介。

2)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 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 、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

通过展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2.朗读课文,圈点勾画本文出现的关键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析文中关键意象的含义和关键语句的作用。 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难点解决方法:

带学生重点朗读关键语句和段落,在学生自己谈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释。

时间 周 课时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 1.情境教学法

通过播放视频战火中的故乡情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再通过情境课文记忆中的母亲、故乡母亲等视频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便于学生感知、理解文章内容。

2.质疑探究法

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交流回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作者,词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简介。

2)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能力目标:

掌握作者简介,背景,体会文章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时间 周 课时

1.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语: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强行进攻沈阳,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关东原野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播放视频战火中的故乡情)

观看视频,感受东北沦陷后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 以形象的画面、视频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

2.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眷恋乡土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关东原野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关东原野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恋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3.关于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4.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端木蕻良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思想感情。

时间 周 课时

5.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6.组织学生读课文并解释其中的疑难词语 词语释义。

炽痛:热烈而深切。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默契:①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②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小结本节课学习,布置作业: 1. 背诵作者简介。 2. 抄写词语与解释。 3.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9课《土地的誓言》 (作者,词语)

板书文中的疑难词语与该解决的问题。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