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中学课程

1.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进程

等的总和。

2.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课程与教学虽然有关联,但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2.

课程与教学肯定存在着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而这种交叉不仅仅是平面的单向的;3.课程与教学虽是可以进行分开研究与分析的领域,但是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

3. 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知识(文化)、社会、儿童。

4. 中学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5.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

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6.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

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结构的指导性文件。

7. 教材|:1.教科书;2.辅导教材;3.补充材料;4.课程包。

8. 划分课程类型的标准:以培养目标为标准;以课程内容或范围为标准;以学生在课程

中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标准;以管理方式为标准。

9. 隐形课程:指学校情境中以简洁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对学生非学术性的影响,是无意

的,隐含的和非预期性的课程。(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利益、信仰、偏见和禁忌中)

10. 隐形课程的特点:1.具有弥漫性和普遍性;2.具有持久性;3.隐形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

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11. 显性课程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特点是:强调的是学

术性知识;从计划上看,它是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识参与的成分很大;在学习环境上,通过课程教学传递进行。 12. 显性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关联课程)、

核心课程。

13. 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

14. 选修课程:是指每个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需要,自由选择学习,而不是必须

学习的科目。

15. 设置选修课的主要依据:1.社会需求;2.地区差异;3.个性差异。

16. 必修选修必须遵循的原则:1.保持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平衡;2.保持工具性必修课

程与其他必修课程的平衡。

17. 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8. 普通高中课程: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19. 高中课程内容选择原则: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20. 课程实施与评价:1.合理而有序的安排课程;2.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

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5.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中学课程(2)

1.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各项规定发展

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 怎样理解素质教育?1.提高民族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宗旨;2.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

个人的潜能教育;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3.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育价值观:应试教育体现了以应对考试和进行选拔为基础

的教育价值取向;素质教育则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

4. 中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里健康教育。 5. 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6. 德育应遵循的规律:1.从品德心里结构的角度看,德育是促进学生知(思想道德认

知)、情(思想道德感情)、意(思想道德意志)、行(思想道德行为)同意发展的过程,应使知行的培养统一;2.从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角度看,德育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应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3.从教育方法的角度看,德育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应使社会性和实践性统一;4从教育作用的角度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7. 素质教育对课程的基本要求:1.素质教育目标化;2.课程目标结构化;3.课程结构系

列化;课程内容结构化。

8. 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理念: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念;2.素质教

育的目标理念;3.可持续发展的理念;4终身教育的理念;5创新教育的理念;6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理念;7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理念;8.爱国思想与世界意识相结合的理念;9.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的理念。

9. 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依据:1.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2素质教育的木匾;3.社会

对人才的需求。

10. 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1.加强整体性兼顾灵活性;2.统一性与多样性

相结合;3.突出基础与反映时代先进水平相结合;4.增强实用性强调实践性。

中学教学

1. 教学的概念:1.教学是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一种教育活动;2.教学不仅是传授知

识,而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基础,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2. 教学的价值:教学是学校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1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教育担

负着传递社会文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职能。教学是连接社会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桥梁);2.教学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教学的价值直接和间接地表现在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上)

3. 中学教学的任务:1.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发展

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3.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4.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4. 教学过程是: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2.教学过程是

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5. 教学规律: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 教学规律有:一.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缺

一不可,他们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具体表现为:1.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二.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辩证统一规律(指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相结合的辩证统一是教学的客观规律之一。间接知识: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直接知识:即个体从直接经验中的出来的知识,一般属于感性认识。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1.通过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习性活动

使学生获某种直接知识)三.教学与发展辩证统一规律(主要表现在:1.掌握知识是发展学生只能和情感、抑制、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基础;2.学生的发展水平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四.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客观必然,因为:1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决定的;2.教学的教育性是由教学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决定的;3.教学的教育性,也受师生关系的影响。

7.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引起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教学

效果测评。

8. 教学原则:是指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及教

学实践提出的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

9. 中学教学原则:1.主体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创造性地学以致用原则;4.因材施

教原则。

10. 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

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整体策划的过程。简言之,即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进行规划,并形成操作方案。

11. 教学模式: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

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范型。 12. 教学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是学

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13. 教学语言技术: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精心设计的口头语言传递知识、指导训练、组

织教学和进行师生交流等的行为方式。

14. 教学体态语言: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手势、姿态、表情等来传达教学信息的一种语

言活动方式。

15. 教学基本技术:1.教学语言技术;2.教学体态语言技术;3.板书技术;4.导入技术;

5.讲解技术;6.演示技术;7.提问技术;8.强化技术;9.结束技术。 部分选择

1. 观察法中,具体的方法有:实况记录法、实践取样法、事件取样法。 2. 调查法中,具体的方法有:访谈法、文献法、问卷测验法。 3. 实验法中,具体的方法有: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

4. 行动研究法中,具体的特点: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

3.持续性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4.可变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5. 中学生发展的特点(生理特征):体态骤变、机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性发育成

熟。(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情感、意志、人生观价值观。 6. 学制的类型有: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