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学案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学案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看似是“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

二、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下面的题目。

5.试分析作者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刘裕父子这对历史上有名的英主和庸才形成对比,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6.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红火两个场景放在一起,是用了什么手法?其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一示战争灾难,二示人们安于异族统治的现状。表明人们已忘国耻,统治者苟且偷安,无心收复中原,抒发对个人命运及国家前途的悲哀、忧虑和对朝廷腐败无能的不满。

7.“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虽然老了,还有廉颇一样的雄心壮志,可是有谁来关心我、重用我呢?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达了希望被朝廷任用,继续为国杀敌立功的悲壮苍凉心情。特别是“凭谁问”三个字,含有无限心酸,反映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悲哀。

8.本词用典贴切,寄意深远,找出词中典故,概括作者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孙权、刘裕——景仰、渴慕,建功立业。刘义隆——劝阻草率出兵。

佛狸——忧虑、警告,不图恢复,必将安于异族统治。廉颇——渴望被任用及不被重用的愤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贴切用典,含蓄深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贴切,寄意深远。词的上阕用孙权与刘裕的典故,吟咏他们的业绩,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刺与劝诫。下阕用刘义隆和拓跋焘的典故,直陈史实,表达作者的担忧之情;用廉颇的典故表达自己因为积极备战,不去逢迎权贵而不被重用的愤慨。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并且做到了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2.写法指导

贴切用典“四方式”

所谓用典,就是引用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用典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作者感情和所用典故感情一致。

(2)暗用。即间接引用典故,把典故融化在诗文中,含蓄隽永,浑然天成,不饰雕琢。

(3)侧用。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故事实,即故意避开典故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故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显现作品的意义。

(4)反用。以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即典故意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

3.迁移运用

古人写作,善用典故,典故包孕浓厚的文化气息,值得挖掘和再次使用。格言包含历史的厚重,也折射思想的灵光。随着时代的前进,有些格言的寓意也发生了变化,换个角度看格言,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唤醒我们懒惰的思维,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请选取某一句格言或典故进行逆向思考,颠覆传统观点,开凿新的思路,写一篇文章。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送炭何必非要等到下雪

“雪中送炭”这一成语流传至今,意思是说当有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人们都十分推崇这种高尚风格,只是我在赞同的同时还是有很多疑问。送炭何必要等到下雪?

这世界需要爱。但爱必须真诚,爱要发自内心。我们要真诚地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如果总是看到落难者陷入“雪”中时,或者是为了自己某种想出名的“私欲”时,才考虑到去“送炭”,这种“炭”是不纯洁的。所以我要说:送炭何必要等到下雪?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人在深陷困境之前就让他感受到“炭”的温暖呢?

愿人人都去主动献出一点爱,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一蓑烟雨任平生

有人说“人间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苏轼深受

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渴望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有言道,一味地执着经不起挫折,“至刚则易折”,“至皎则易污”。然而苏轼在他屡遭贬谪、备受打击之后,并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危厄的经历反使他很快冷静下来,明智起来,平定了那颗因报国无门而焦虑不安之心,变得超然、豁达、开朗。“一蓑烟雨任平生”,几遭挫折,历尽坎坷,名利得失,置之脑后,不管春寒料峭,不管炎天酷暑,泰然处之,安之若素。苏轼的超脱不是与世无争的归隐,也不是放弃报国大志的出世的消沉,而恰恰是对祖国、对江山、对人民更深沉更浓厚的爱之心灵。这是他几经磨炼之后的苏东坡的英雄本色!

【应用角度】 “超脱”“豁达”“乐观”等。 2.素材应用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苏轼,一代文豪。从意气风发步入仕途,其间有得意,更有坎坷。他有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与睿智的思想,更有乐观旷达、忘怀得失、超然物外、闲适洒脱的心境,虽然命运多舛,人生路途风雨飘零,多次遭贬,甚或深陷乌台诗案几近生命之忧,他依然宁静如月,旷达如风。窘居黄州,亲耕东坡时,他依然乐观高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纵笔酣畅淋漓,《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成千古名唱。

[群文阅读]

导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将读者引到一个广阔辽远的时代背景中,并为全词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下阕通过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以抒发自己年岁将老、壮士难酬的感慨及乐观旷达的心态。下面的两篇文章,写出了苏轼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抑内心深处对人世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虽然历史的阴霾羁绊苏轼一生,但他将本色张扬,将人生演绎得多彩多姿。 将本色张扬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