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的自制力:

初中生自制力仍然很差——对行动目的性缺乏深刻认识,不善于与各种困难作斗争。 高中生自制力发展明显,使用内部控制,调控能力大大发展。 中学生的坚持性 :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到高中已逐渐成熟稳定,但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 小学是意志品质正在形成的时期。 初中阶段可塑性最强。

高中生的意志品质已逐渐成熟稳定。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一)加强目的性教育

(二)创造机会磨炼青少年意志 (三)帮助青少年进行自我锻炼 (四)传授具体方法和策略 加强目的性教育:

尽量消除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他们认识远大理想和目标对生活的重大价值,积极鼓励青少年立志; 帮助青少年树立既远大又符合自身条件的可操作性较强的目标。 磨炼青少年意志 :

要求青少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让他们参加适度困难的体力劳动和活动。 对于不合理请求,坚决予以拒绝。

在生活和学习中,共同协商制订规章制度,一旦生效,坚决执行,不能半途而废。 需要给青少年传授具体可用的方法与策略。

第七章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产生的指标:以儿童在镜像面前是否具有自我指向行为作为指标来判定儿童是否产生自我意识。

婴儿自我认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6-12个月,游戏伙伴阶段; 13-20个月,退缩阶段;

20-24个月,认识客体我阶段。 刘易斯和布鲁克斯的实验:

内容包括镜像实验、录像实验、照片实验。 婴儿自我认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0-3个月,只对形象感兴趣;

3-8个月,利用动作一致性进行自我镜像认识(相依性线索); 8-12个月,用自己某些特征判断自己形象; 12-24个月,较准确通过特征线索认识自我。

15个月可能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认识生理自我:用“宝宝”称呼自己。

认识社会自我:开始会用“我”明确地称呼自己。

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对许多事情都要求“自己来”。 幼儿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认识的发展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 (三)自我体验的发展

(四)自我调控的发展

幼儿的自我认识:第一,对行动的认识逐渐精确; 第二,从幻想自我向现实自我过渡; 第三,开始认识自我的内心活动。 幼儿的自我评价:

一般出现在3.5—4岁,5岁绝大多数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评价,6.5岁基本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评价。 第一,从他评到自评;

第二,从外部行为到内心品质; 第三,从笼统到细致;

第四,从主观情绪性到客观性。 幼儿的自我体验: 出现在4岁左右;

由与生理相关的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 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中最重要的是自尊感;

3岁左右产生自尊感的萌芽,6岁左右基本都能体验到自尊感。 幼儿的自我调控:出现在4-5岁;女孩高于男孩。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更丰富全面,概括力更强; 评价越来越客观; 评价的稳定性增强。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 :

已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具有关于自己的某些内容的结构组织,但这种概念还是初步的。

小学生的自我体验: 最突出的是自尊感的发展。 初中生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随年级增高而下降; 自我概念存在性别差异; 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相关;

自我概念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初中生的自我评价 :第一,独立的自我评价; 第二,抽象性的自我评价; 第三,明确原则的自我评价; 第四,深刻全面的自我评价。 初中生的自我体验 :

自我体验表现出明显的成人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渴望尊重,有强烈的自尊感,非常重视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自尊受成人评价深刻影响,容易走极端。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 :(一)深入了解自我 (二)关注自我形象 (三)强烈敏感的自尊 (四)动态自我调控 (五)自我意识矛盾性 深入了解自我:

更善于内省,更喜欢关注自己、思考自己;

能从外表、性格、能力、内心、个性品质等各方面对自己作出评价,更全面客观;

强烈敏感的自尊:自尊心越来越强。

渴望在集体中处于合适的位置,受到集体的重视和肯定。 希望得到他人(教师、同学)承认和好评。 在各种场合尽力展现自己的能力。 做事努力争取做得最好,以求得赞赏。 动态自我调控:自我控制的稳定是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 自我调控能力处于动态变化中,还不成熟; 自我调控以内在控制为主;

不成熟反映在行为动机常不稳定,易变化。 自我意识矛盾性: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

自己心中的自我与他人评价的自我的矛盾。

第八章 儿童气质、性格和社会性的发展

气质的概念: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气质的特点:气质与生俱来,以高级神经活动特征(类型)为生理基础。 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无好坏善恶之分。 气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变化较难,较慢。

巴斯活动特性 儿童气质 活动性、冲动性、情绪性、社交性

活动性:忙于探索外在世界,常做一些大动作,乐于从事一些运动性游戏。 气质稳定性和可变性:

气质的显著特征就是其发展的连续性(即稳定性); 气质由生物因素决定,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有些气质能较多被改变,有些气质难改变。 1.气质特征是个性发展的基础; 2.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环境;

3.不同的气质影响到环境作用的效果。

性格的概念:性格是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的特点:

性格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以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为生理基础。 性格涉及行为内容和动机,有好坏善恶之分。 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明显,容易改变。

学前儿童的性格:5岁左右,儿童形成初步的性格!

5岁后,具有明显个别差异和性别差异。

小学生性格发展趋势:随年龄增长逐渐发展,发展速度不平衡; 小学2-4年级发展缓慢,是发展稳定期; 小学4-6年级发展较快,为快速发展期。 青少年的性格:青少年时期性格快速发展且初步定型。 两个稳定期和两个骤变期:

稳定期: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和小学六年级——初中二年级。

骤变期:小学六年级前后(进入少年期时)和高中一年级前后(进入青年初期时)。

儿童社会性涵义:儿童在生物特性基础上,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

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需要、态度、价值观、行为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弗洛伊德和劳伦茨:攻击为一种本能。

后果定义:攻击是导致另一个体受到伤害的行为。 班杜拉:攻击是依据社会判断标签的特定行为。 攻击的分类:情感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劳伦兹); 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哈特普); 个人推动的攻击——社会推动的攻击; 身体攻击——言语攻击; 内隐攻击——外显攻击;

反应性攻击与主动型攻击(道奇)··· 1岁婴儿会用武力对待持有自己所钟情玩具的同伴。 攻击行为的年龄变化(学前):无缘无故发脾气现象不断减少,4岁后少见; 报复性反应在3岁后急剧增加; 攻击行为的缘起随年龄而变化; 攻击行为的形式随年龄而变化; 发生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攻击行为的稳定性:

从学前期到青少年期,攻击性相对稳定。

6-12岁的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表现,能够较好地预测青少年时期的攻击性倾向。 8岁时的攻击性表现能预测30岁时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

攻击性的家庭情境会培养和助长儿童的攻击性;

攻击性的同伴群体或社区环境也会维持儿童的攻击性; 攻击行为可能有基因学上的基础。 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1.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在2-2.5岁时就表现出来; 2.男孩多为身体攻击,女孩多为言语攻击。 性别角色涵义:

性别角色是一定文化背景的社会对不同性别的社会成员所要求的态度和行为的总和。 性别认同的发展:性别认同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在生理特征上属于某一种性别的理解和接受,又被称为性别理解。 性别认同发展:

2岁左右,开始最初的性别认同,水平低。 性别稳定性的发展早于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4岁,获得性别稳定性的认识;

6-7岁,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发展趋势:自身→同性他人→异性他人。 9岁左右,能用言语来解释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性别角色成见表现出“U”型发展趋势 性别行为发展:

婴儿期,具有明显的选择玩具和游戏的性别差异。

幼儿期,在个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不断发展。 4-6岁,是男女儿童认知和个性发展的一个转折期。

小学生和中学生,在人格特征上表现出一般性的性别特征。 性别化发展差异: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