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上海市普陀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

(满分:10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在答题纸上完成)

说明:1.本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共30分)

(一)默写(10分)

1.乌纱掷去不为官, 。 (《予告归里》) 2. ,添得黄鹂四五声。(《三衢道中》)

3.无意苦争春, 。(《卜算子 咏梅》) 4. ,匹马戍梁州。 (《诉衷情》)

5.了却君王天下事, 。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6—7题(4分)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到天凉好个秋。

6.“层楼”的意思是 (2分)

7.下列对这首词中相关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少年“爱上层楼”是为赋新词,寻觅愁绪。

B.“识尽”概括了词作者半生的艰辛历程。

C.“欲说还休”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深沉厚重的愁苦。

D.此词上、下阙里的“愁”,含义相同。

(三)阅读下文,完成7-9题 (6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

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本文选自《 》,它与《 》、《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第一、二段列举历史上明君贤臣的事例,论证了人才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B.第一、二段使用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强大力量。 C.第三段通过举例论证,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入手,论证经受磨难的必要。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作者层层论证得出的结论。 (四)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10分)

太宗论盗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举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

11.解释加点字(4分)

⑴民之所以为盗者 为: ⑵举用廉吏 举: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项是 (2分)

A.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停止做盗贼,有的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停止他们。

B.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的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禁止他们。 C.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停止做盗贼,或者用严厉的刑法来停止他们。 D.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或者用严厉的刑法来禁止他们。 13.短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的措施是(用原文回答)(2分)

14.从“太宗论盗”这件事中,看出他怎样的理政思想 (2分)

二、现代文(共2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12分)

火车上的故事 梅子涵

①1983年的时候我是助教,出去开会只能坐火车硬卧,不能乘飞机。可是1983年的时候想买卧铺票很难,我只好上车补。火车刚离开上海,我已经站在补票的车厢排队。那是七月,火车上没有空调,所有的车窗都开着,但是所有的夏天炎热还是都在车厢里。广播里说,要过了无锡才能补票。我安心地站着等。我的前面是一个抱孩子的年轻女人,旁边还有一个大箱子。孩子总在她怀里动,还挣扎和哭,女人为难地一会儿离开队伍,一会儿又回来。我对她说:“你就站在旁边吧,等会儿我帮你一起补票。”女人感激地说:“谢谢你,真谢谢你。”女人告诉我,她是去大连探亲,爱人在海军,在沈阳转车。

②这是一次到沈阳的车,我也是在沈阳转车。

③补到卧铺票,已经是深夜,我帮女人拎着箱子朝卧铺走去。卧铺早已安静地睡去,灯全熄灭。我帮女人拎着箱子摸黑地走进来时,心里只觉得那些睡着的人多幸福!我用自己天生的好视力寻找着卧铺号,我是中铺,她是隔壁一间的上铺,我让她和孩子睡在我的中铺上,我到隔壁的上铺躺下了。我离开她时,她对着我,也是对着黑很轻声地说:“谢谢你,真谢谢你!”我躺在上铺,没一会儿就睡着了。

④早晨醒来,车厢里已经被七月太阳照满,我看见女人坐在铺上和孩子玩,我刷了牙洗了脸,就去餐车吃面条了。

⑤火车在符离集停下了。这是一个以烧鸡著名的地方。我想,等回来的时候,要买一只烧鸡带回去。可是还没有等我想更多的,火车已经开动。接着听见的是车站上的一片混乱,脚步声和喊叫声。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⑥我回到卧铺。卧铺里也在混乱。原来,车站打错信号,火车提前四分钟开了。列车长急得跳脚,因为不少人下车买烧鸡,没来不及上车。那个女人抱着孩子,也没上车,她的箱子还在车上。

⑦车长不知听谁说的,昨天夜里是我送女人和孩子进卧铺的,于是就让我学雷锋学到底,明天一早到了沈阳先别去吉林,在沈阳逛逛,傍晚五点半他在车站通勤口等我,女人和孩子坐后面的车到沈阳,我陪他一起把箱子交给女人。我一口答应了。车长说,到吉林的票,他会帮我解决,一定有座位的!

⑧我早晨五点半到沈阳,一直逛到傍晚,傍晚五点半和车长在通勤口碰头,女人抱着孩子来了。车长把箱子放在女人面前,女人激动地和我拥抱,那是1983年,中国的普通男女,还不会这样的拥抱,但是她拥抱了我!

⑨我乘半夜的车去吉林。车长帮我买的票没有座位,他说,“真抱歉,没有座了,你以后再到沈阳来一定找我,我姓张!”我昏昏欲睡地站着,列车驶过黑夜,我没有一点埋怨,很像雷锋。故事结束。

⑩又是夏天,1984年了,我在大连开完会,陪着陈伯吹先生先到沈阳,再回上海。辽宁作协没有给我们票,只是告诉我们,上车后姓陈的列车长会为我们办好卧铺票。

?上车后才知道陈车长今天根本不当班。我急得发昏!因为陈伯吹先生年纪大了。我让陈伯吹先生先坐在卧铺,我站在过道上等。其实我也不清楚等什么。这时我没有雷锋感觉。

?结果我等到了张车长!

?他从过道那一头走来。我大声喊:“张车长!”我的眼泪想出来。我说:“张车长,你还记得我吗?”

?他看看我:“你就是那个学雷锋的大学老师!” ...?张车长为我们补了票。他说,“今天如果没有卧铺了,我就让你们睡到列车员的车厢去!” ?第二个故事也结束。

?哪怕车厢的灯全熄了,还是会有人看见你,我送女人和孩子进卧铺就被黑暗里的人看见了。如果你“学过雷锋”,那么你会等到“张车长”。 15.请概括第一个故事中“我”学雷锋的几个举动:(4分) ⑴补车票 ----> ⑵ ----> ⑶

16.第?段的画线句中强掉“学雷锋的”的这一定语作用是 。(2分) 17.文章中第二个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个故事在情节上是第一个故事的延续。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