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试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生理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56.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是什么?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与特异敏感性,特异敏感性、适宜刺激、感觉阈;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电位、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3)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快适应感受器,慢适应感受器。

57. 感受器电位的特点是什么?

(1)过渡性慢电位,大小在一定范围; (2)其与刺激强度成比例; (3)不具―全或无‖的性质; (4)以电紧张的形式扩布; (5)时间性和空间性总和。

58. 试述眼折光功能的调节。

(1)晶状体折光能力的调节(睫状肌,悬韧带),看远物:睫状肌松弛,悬韧带收紧,晶状体变平;看近物: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曲率半径增加,折光能力增大; (2)瞳孔调节

① 瞳孔近反射/瞳孔调节反射: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双侧瞳孔缩小,减少入眼的光线量、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②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大小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弱光下瞳孔散大,强光下瞳孔缩小,调节进入眼的光量

③ 互感性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是双侧性的,光照一个眼时两眼瞳孔同时缩小,因此称为互感性对光反射。

(3)双侧眼球会聚反射:当双眼注视近物时,发生两眼球内收及视轴向鼻侧聚拢的现象,也称为辐辏反射,眼球会聚是由于两眼球内直肌反射性收缩所致,可使双眼看近物时物体成像于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从而产生清晰的视觉而避免复视。

59. 简述近视、远视、散光、老花眼的原因及其矫正。

(1)近视:眼球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纠正:凹透镜

(2)远视:眼球的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屈光性远视),纠正:凸透镜;

(3)散光:眼的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曲率半径不相等,纠正:柱面镜;

(4)老花眼:由于老年晶状体弹性降低,看近物时调节力降低,近点远移,这种人看远物正常,而看近物不清楚,称为老视(老花眼),纠正:凸透镜。

60. 试述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觉的二元学说)

(1)视杆系统:由视杆细胞(rods)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度较高(含有视紫红质),能在昏暗的环境中感受弱光刺激而引起视觉,但视物无色觉而只能辨别明暗。该系统产生的视觉只有粗略的轮廓,分辨率低,称为视杆系统或晚光觉系统;

(2)视锥系统:由视锥细胞(cones)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有在强光条件下才能激活,但视物时可以辨别颜色(含有感红、绿、蓝色素),且对物体的细节及轮廓都能看清,有高分辨能力。这一系统称为视锥系统或昼光

- 21 -

觉系统。

61. 何为视觉三原色学说?

在视网膜上分布有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分别含有红、绿、蓝三种光敏感的视色素;当某一定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时,以一定的比例使三种视锥细胞分别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这样的信息传至中枢,就产生某一种颜色的感觉。

(1)当三种视锥细胞等同地受刺激时,产生白色感觉;

(2)任何一种视锥细胞单独受刺激,或三种视锥细胞都受到刺激,但只有其中一种视锥细胞的兴奋占绝对优势时,则产生相应的色觉;

(3)依此类推,其它中间的各种色觉,也均由三种视锥细胞受刺激的比例不同所引起。

62. 简述外耳、中耳和内耳的作用。 (1)外耳:声纳、传音;

(2)中耳:扩音;咽鼓管:调节鼓室内的压力,使之与大气压保持平衡; (3)内耳:感音。

63. 何为行波理论。 行波理论:基底膜的宽度由蜗底逐渐加宽,基底膜上螺旋器的高度和重量随着基底膜的加宽而变大,基底膜的顺应性由蜗底到蜗顶也逐渐增大;低频声音:波长长,最大振幅近蜗顶因传播阻力小;高频声音:波长短,最大振幅近蜗底因传播阻力大。

64. 何为微音器电位?有何特点?

定义: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记录到一种具有交流性质的电变化,其频率和幅度与声波完全一致。

特点:(1)无真正的阈值;(2)潜伏期短,无不应期;(3)振幅随声压而增大。

65.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征是什么?

传导特征是: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66. 试述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

(1)支持作用:修复和再生作用,吞噬、修复和再生;

(2)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对神经元运输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产物,产生神经营养因子,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发育;

(3)绝缘和屏障作用,包裹神经元,使神经元的活动互不干扰,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 (4)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5)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6)营养作用。

67. 试述突触后电位的种类、形成机制和意义。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刺激强度较小时所引起的EPSP程度小,不足以引发动作电位;当刺激强度加大时,多个突触参与活动,EPSP发生总和,EPSP增大,引发动作电位。

机制: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后膜对Na+、K+通透性增大,尤为Na+,局部膜

- 22 -

去极化,意义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IPSP。

机制:抑制性递质作用于后膜受体,后膜Cl-、K+通道开放,Cl-内流,K+外流,使膜电位超极化,意义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3)一个神经元常与其他多个末梢构成许多突触,这些突触中有的产生EPSP,有的产生IPSP,突触后膜的电位改变的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

68. 试述反射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1) 单向传布; 2) 中枢延搁; 3) 总和; 4) 兴奋节律的改变; 5) 后放; 6)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69. 什么是突触的可塑性?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表现形式:

(1)强直后增强:是在突触前末梢受到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上产生的突触后电位增强;强直性刺激可引起Ca2+在突触前神经元内积累,使突触前膜持续释放神经递质。

(2)习惯化:温和的刺激反复作用,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可塑性称为习惯化。

(3)敏感化: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增多。

(4)长时程增强:突触前神经元受到在短时间内快速重复性刺激后,突触后神经元产生一种快速形成的突触后电位的持续性增强。

70.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是什么?

(1)不存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特化结构; (2)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3)曲张体与效应器之间的距离一般大于20μm; (4)递质扩散距离较远;

(5)释放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

71. 何为神经递质?判定递质的条件有哪些?

定义: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传递的一些化学物质。 判定递质的条件:

? 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 ? 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兴奋冲动抵达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 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受体发挥其生理作用。 ? 存在递质失活机制(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 ? 有特异性的拮抗剂和激动剂。

- 23 -

72.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有哪些?各有何意义?

(1)辐散原则: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以通过分支与其他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见于传入神经元,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

(2)聚合原则:同一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可以接受来自许多神经元的突触联系,见于传出神经元作用,来源不同的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一神经元上发生整合。 (3)链锁状联系:兴奋通过此联系,在空间上扩大了作用范围。

(4)环状联系:一方面使兴奋得到效应上的增强和时间上的延续(后放)----正反馈;后放:即使原先刺激己经停止,传出通路仍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持续发放冲动,这种现象称为后放。 另一方面可由于回返的抑制性反馈,在时间上使活动及时终止----负反馈。 (5)单突触反射:传入和传出神经元之间只有一个突触,如腱反射。

73. 何为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各有何特点与意义?

(1)特异性投射系统:指丘脑第一类细胞群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并产生特定感觉的上行投射系统。

(2)其功能特点在于具有专一传导路径,三级神经元接替(一级,脊神经节或有关的脑神经节;二级,脊髓后角或脑干的有关神经核;三级,丘脑的感觉接替核),与大脑皮层成点对点的联系,产生特定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

(3)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它们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不产生特定感觉的上行投射系统。

(4)其功能特点在于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与觉醒,无专一传导路径(第二级神经元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在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这一系统称为上行激动系统)内反复换元上行,抵达丘脑第三类细胞群,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74. 大脑体表感觉代表区的投射规律是什么?

(1)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向皮层投射具有交叉的性质,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2)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正相关。

(3)投射区具有一定的分野。总安排是倒置的,头面部是正立的。中央后回从前到后,分别接受不同的躯体感觉投射;从上到下,则分别接受不同躯体部位的投射。

75. 试述体表痛和内脏痛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体表痛特点 (1) 感觉敏锐深刻;(2) 定位明确;(3) 痛启动快,消除快,持续时间短;(4) 一般不伴有明显情绪变化。 内脏痛的特点 内脏的感受器主要是痛觉(但比躯体稀疏)。无本体感觉、少有温度觉和触觉。经自主神经内的传入神经传入,沿躯体感觉的同一通路上行,也经脊髓丘脑束和感觉投射系统到达皮层。 (1) 定位不明确、钝痛、弥散; (2) 启动慢、消除慢、持续时间长;

(3) 对牵拉、缺血、炎症、痉挛敏感,对切割、烧灼刺激不敏感; (4) 伴有情绪反应和其他自主神经效应;

(5) 内脏痛时,还可引起邻近体腔壁骨骼肌的痉挛和痛痛、体腔壁痛(胸膜或腹膜受到炎症等刺激时,由于体腔壁浆膜受到刺激而产生疼痛)以及牵涉痛;

- 24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