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张鸣)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张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中国政治制度史

者说硬指标,而一个人的德才状况的标准相对来说则要软得多,有见仁见智可能,很难有一个统一而又确定的标准。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软指标已从硬指标的现象,这样一来,“家世”就从配角变成了主角。但是,当初的评定指标为什么会将“家世”考虑进去,而且,后来任命中正时为什么会考虑高官的意见。显然这其中有门阀政治的因素,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门阀士族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地方,所以在政治设计的时候,有意无意地都要受他们所左右,这才是九品中正制最终变质的深层原因。

3.“户调式”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其结果与制定者的主观愿望相反?

西晋实行“户调式”,原本意义是打算借此一直豪强门阀兼并农户的势头,为国家增加编户齐民。因此,它规定了王公贵族和官僚们占田和荫客的数额。原以为规定了占田和荫客的数量,就可以抑制兼并,将门阀豪强荫占的农户限定在一定范围。然而,“户调式”施行后,实际等于将豪强门阀占田荫客的现象合法化、制度化了,由于大多数官僚体系的成员都或多或少地豪强化了,所以没有多少人会认真地按规定去限制自己,削减本来已经有的田亩和荫客电话,人们所在乎的往往只是制度规定可以占田、可以荫客的层面,而这个层面的内容,落实到操作层面,只起了进一步促使社会贵族化的作用。

4.西晋分封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会引发“八王之乱”?

从表面上看,西晋的这种制度变革,是吸取了所谓的曹魏教训。曹魏皇家子孙虽然封王,但都被禁锢在封地上,没有一点力量,因此,当司马氏大肆篡权的时候,没有自己人来帮忙。

实际上,西晋之所以大封皇族,主要是想以贵族化的方式抵御贵族门阀的实力。西晋以人为的方式,培育起一大批更大的却跟传统士族不同的贵族来,让这些皇族对抗贵族门阀。司马氏也是靠士族门阀的支持起家的,他们当然知道,从东汉以来盘根错节的门阀士族,其力量之强大,绝不是中央政权在短时间可以削平的。所欲,司马氏采取这种办法,从理论上无可厚非,只是实际效果却像是在饮鸩止渴。因为自秦汉以来,同姓皇族对皇帝的威胁是最大的。在稀粥宗法制不复存在的情况下,谁都有可能有非分之想。

可是,士族门阀遥领了封地,但却依然把持着原来的势力范围,而且可以继续堂而皇之地占地荫户,行贵族之实。对此,西晋王朝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继续饮鸩止渴,赋予同姓王都督、大都督的名义,让他们掌握数州的兵权,企图借此抗衡士族门阀。结果是在以个人魅力尚能控制局面的晋武帝死后,这些手握君权的同姓王开始作乱,演出“八王之乱”的悲剧。

5.为什么说三省制对于官僚制的进化有积极意义?

三省制标志着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出现。首先,中书省的出现,成为尚书台之权第一次分割。其次,随着时间推移,门下省的权力越来越大,渐渐地开始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书发表批评意见,形成了对中书省的制约。至此,尚书台的权限只限于行政事务执行,

9 / 42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三省形成了中书出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的分工制约机制。

6.这一时期州郡紊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行政区的增加:

魏晋南北朝是个分裂的时代,分裂时代往往地方行政区划就比较混乱。比如同一个州,两国甚至三国分据,往往每个国家都要设置这个州。但从中华一统的眼光看,等于是原来的一个州变成两个甚至三个州。

7.何为“士家制”?为什么要采用士家制? 士家制——私兵部曲的制度化

东汉年间,地方豪强势力日益强大。每个豪强都有许多荫客佃户,平时则为他们种田,有事则变成武装和半武装的组织。黄巾起义以后,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豪强武装浮出水面,大一点的豪强无不拥有属于自己的私兵部曲。

士家制主要是为了防止士兵叛逃。士就是指士兵,家是指士兵的家属。其制度要点为:a.是兵家属随营居住,句实话管理,士兵出征,家属成为人质,如果士兵逃亡,则家属没为官奴。b.士兵之家为特殊的兵户,与一般的编户百姓不同。c.凡兵户之家,男性成员子孙相承,世代为兵,到了16岁就被征发为兵。d.兵户一般不承担赋税徭役,主要以担负兵役为主。e.兵户身份低贱,凡兵户子弟,部的读书做官,不准专业,不许与非兵户通婚f.兵户身份低贱,凡士兵的妻子,当士兵战死之后,由官府重新配婚,以求生出更多的士兵,只有当是病因战功升为一定级别的军官后,才可免除这种妻子另配的屈辱。

8.地方政权的军事化,对政治有何影响?

地方管制的变化之一是军事化意味增强。首先是州以上设置都督,总领各州军事,在战争期间,对州郡长官有诛伐大权。有时还在都督之上设置大都督,成为事实上的国家军事首脑。其次,周长官分为领将军衔的刺史和没有将军衔的“单车刺史”。前者兼有民政和军政大权,而后者只有民政之权。有的时候,都督还兼有“行台”的名号,即“行尚书台”。这种临时流动的中央机构的名义,大大地强化了这种军阀性质的地方官员的地位。北周时,都督改称总管,一直延续到隋朝。这种变化,实际上意味着地方行政权力的军事化,非如此,不足以控制地方。这表明了在分裂时期,地方的离散意识加强的同时,整个政治的文治精神衰落。

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政治的特征是什么?

这道题书上找不到标准答案。但是书上前两节主要讲三国,后两节将魏晋南北朝,此题针对的是魏晋南北朝的贵族政治的特征,具体分析后四章有这样一些特征:

一是分封制,第4题已说;二是三省六部制的雏形的发明,使得中央机构的权利制

10 / 42

中国政治制度史

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第5题已说;三是地方行政区混乱,第6题已说;四是军队私人化,第7、8题已说;五是士人中玄学盛行,蔑视礼法,佛教的输入,形成了愈演愈烈的清谈之风。官僚体系出现一种怪现象:各个部门,居高位的负责人不管事,实际负责的则是那些处于下手的低级属员。在世族政治的前提下,官场上因循之风甚盛。中央政府对于官吏的管理和监督放松到了极点,第10题已说。

10.魏晋南北朝士族的生活形态是什么样的?

经过汉末大战乱,东汉刻意强调节孝,皓首穷经的文化氛围已经走向没落。而魏晋替代之际,司马氏为争取高等世族的支持,人为地延续东汉的名教传统,刻意强化儒家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给予了这种文化更大的打击,充分暴露了其在政治层面上的虚伪性。在这种情况下,士人中的精英首先出现反动的迹象,一些人开始推崇老庄哲学,并用老转的玄理来解释儒家经典《周易》,形成了所谓的“玄学”。以阮籍、嵇康为首的文学之士,则把玄学与行为的放诞结合起来,是礼法之士为虚伪之徒,由蔑视礼法而抗拒官方一是主流,一时蔚为风气。

11.门阀政治为什么会在没有强大反对力量的情况下衰落?

由于他们不屑俗物,导致君权旁落。在整个南北朝期间,世族虽然依然占尽风流,但上要受本来社会地位低于他们的军事贵族的气,下则被出身寒门的小官吏架空。实际政治社会地位已经岌岌可危。梁朝末年,侯景以一个北朝降将的身份,率领一群市井无赖,居然将朝廷闹了个天翻地,世族大姓,不仅束手无策,而且连逃亡的能力都没有。到了这个时候,门阀政治也走到了它的尽头。

第四章:考试帝国_隋——唐时期

1.隋朝创制的基本框架是怎样的?

隋朝的开创者对于制度建设从建国开始,就表现出空前热情,显示出新气象。 (1)恢复并且健全了三省六部的中央机构,确立了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权分立制衡机制。

(2)隋朝整理了魏晋以来混乱的地方区划,废除了所有的侨立州郡,将州郡县三级改为了州县两级。

(3)隋朝开创了科举制,这是官僚制的最大转变之一。

(4)隋朝完善了府兵制,建立健全了长掌管与训练府兵的折冲府。 (5)隋朝整顿了长期以来混乱的律法。

(6)隋朝还开始着手重建礼制,清除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痕迹。

11 / 42

中国政治制度史

2.唐朝宰相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1)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

(2)政事堂成为一个高于三省的决策机构,三省长官实际上脱离了本部门,专一负责全国事务的处理。三省的副职成为实际负责人。后来皇帝不设置正职,以副职代替。让副职进入政事堂,于是宰相的官阶降低了,更便于皇帝的控制。

(3)唐太宗末年,由于担任中书省长官的人多年受到皇帝信任,所以中书省的地位日渐提高,于是政事堂移至中书省。武则天专权以后,出现秉笔宰相,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中书舍人成为具有实权的官职。

(4)有唐一代,宰相会议是全国政务的核心。会议一日停顿,则国家政务一日不行,所以宰相会议必须每天开,而皇帝倒不必每日上朝,唐代跟西汉一样,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君逸臣劳的模式。

3.为什么说唐朝中央政府的运作方式是君逸臣劳模式?

有唐一代,宰相会议是全国政务的核心。会议一日停顿,则国家政务一日不行,所以宰相会议必须每天开,而皇帝倒不必每日上朝,唐代跟西汉一样,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君逸臣劳的模式。

4.科举制对于官僚制的意义什么?

(1)中国的官僚制走上了通过考试补充人员的道路。这在世界政治文明史上,无疑是一个创举,一个过分超前的制度因素。正是这一因素,确保了中国传统官僚型帝制的个性。

(2)官僚体系得到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将全国的精英吸引到国家的管理网络中,不仅使官僚制获得了较高的管理效率,而且最大限度的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得的可能。

(3)推行科举制的结果,对于官僚制帝国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削平了大门槛,扫荡了自东汉以来门阀士族的势力。

5.唐朝科举制的意义是什么?

(1)考试内容上,最重要的进士科以诗赋取士,实际上是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使得官僚体系得到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将全国的精英吸引到国家的管理网络中。不仅使官僚制获得了较高的管理效率,而且最大限度的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得的可能。

(2)推行科举制的结果,对于官僚制帝国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削平了大门槛,扫荡了自东汉以来门阀士族的势力。从那以后,历朝历代科举考试出息的人种,汉族子弟占了绝大多数,而王孙贵族没有多少份额。所以,自宋以后,中国就没有了高门槛——士族。

(3)科举制的推行还在客观上改变了社会文化面貌。诗歌的兴盛,唐文化影响了世界

12 / 4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