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完美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文化概论完美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肯定人的尊严,要求发展人的个性,包括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在教育方面他们提出以发展人格、个性为主要任务,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意大利最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是维多里诺,他要求教师以爱的情感去教育学生。他自己也因而被称为“仁爱之父”。德国最重要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拉伯雷,提出了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发展的思想,强调整个教育过程都应当富有美感。

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发生了大变化,为了适应工业革命需要,开始重视科学技术教育,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削弱了人文教育。也是在19世纪中叶,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开始由古典、文科为主转向实用技术训练和专业教育,并创办了专门的工学院和理工学院。英美高等教育的这种变化,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广泛而重大的影响。我国自恢复高考,特别是八十代末,各大学也已大量转向实用主义教育,削弱甚至取消人文教育的倾向极为盛行。

(二)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

削弱和取消人文教育,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等专业教育有那些危险呢? 第一,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下降。

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修养的教育,会加剧人的心理失衡。 第二、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科学主义泛滥。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消极地适应关系,另外,科学技术必须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缺乏人文内涵的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不管我们是从事什么专业的,我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要使科学、文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和谐一致,不断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第三,有助于发掘传统文化的底蕴,促进经济发展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

其一,传统文化可以也应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文化资产和文化资本。

其二,历史传统文化是塑造区域文化气质的重要基地。发掘、利用当地最辉煌的历史文化,对于扩大当地知名度,吸引外地客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三,发掘利用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经济经营活动注入价值巨大的文化资产,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感召力,而且能够直接促进商标、广告、包装等文化资产的迅速增值,同时提高经济领域的文化资产意识。 (三)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

第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第二,典籍研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 第三,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传统,因为中国文化中有许多精湛的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否定一切,把传统文化当作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的开拓创新。

思考题:

1、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那些基本内容? 2、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时期的文化?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怎么才能学好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 哲学文化

教学目的:一、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中国哲学起源于五行说、八卦

说、阴阳说。通过研讨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探讨儒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及消极作用,通过研讨原始道家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探讨道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作用。了解佛教也有一定的哲学色彩。宋明理学在元明清时代都是官方哲学。

二、学习中国哲学的精华要义,掌握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人生境界,吸取中国

古代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哲学的起源: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

2、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仁、礼、中庸之道。儒家思想与21世纪。

3、原始道家的思想核心:道、自然无为、淡泊名利。

4、宋明理学的思想核心:天理心性、知与行。 5、传统宇宙观及人生境界。

第一章 哲学文化

简介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1、原始哲学: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事物,《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系。

(1)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哲学界认为:“五行的明文见于《尚书.洪范》(相传为西周初年文字,据考证可能是战国时代所作)。所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古代思想家用上述五种物质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的,如西周史伯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战国时出现“五行相生相胜(克)”的学说,五行相生的关系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相生:水——木——火——土——金 相克:金——木——土——水——火 (2)八卦: 八卦 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自然 人 意义 方位 场所 天 君父 阳刚 西北 都市 地 母 柔顺 安静 西南 村庄 雷 长男 惊动 决定 正东 雷电 风 长女 优柔 寡断 东南 店铺 水 中男 困难 障碍 正北 地下 火 中女 明亮 光热 正南 医院 山 少男 停止 独立 东北 高地 泽 少女 喜悦 吉词 正西 饭店 此表说明《易经》中的八卦能用于各种预测。能用于解释各种现象。两相结合可能解释各种现象。

(3)阴阳:阴阳学说将宇宙世间万物分为阴与阳两大类,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全在于阴阳两气的运动与转换。阴阳概念,最早时,来自阳光的向背,物体向阳的一面叫阳,背阴的一面叫阴。继而不断引申,进一步广泛解释自然界与社会界所有现象。阴阳概念成为阴阳学说是周朝以后,特别是《易经》对阴阳进行了全面概括,成为系统、完整的阴阳学说。古代的思想家看到一切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物质现象。

阴阳转化,即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两种属性,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此消彼长,此进彼退,且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易经.系辞》曰:“日往月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住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月焉。”俗称“风水轮流转”即是阴阳转化运动中的结果。

2、百家争鸣形成儒、道两大哲学: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庄子、尚子等,形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它们既相互争论,又相互吸收,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成为我国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其中影响最大的四大思想资源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最终由儒家和道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3、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自宋代开始至元明清三代,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是宋明理学,

它是儒、释、道三教交融的产物。

中国哲学的以上三个发展阶段,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基本框架。历代王朝多以儒学教化百姓,以道学修身养性,以理学规范天下,以佛学安抚民心。

第一节 儒家哲学

一、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

儒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16页)代表人: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的经典有《诗》、《书》、《礼》、《乐》、《易》、《春秋》。据说都是孔子校订过的教学用书。他们自己的著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大学》、《中庸》。儒家的哲学不是从认识论、反映论的角度去探索哲学,而是从精神境界、道德修养、自我完善的角度去探讨哲学的真谛。儒家哲学更侧重人生哲学,研究处世之道。

(一)贵仁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是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其涵义有四,一是“仁者,人也,”“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二是“仁者,爱人”,“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三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自己所不喜欢的,决不强加于人。四是“杀身成仁”。

(二)尊礼

儒家倡导的“仁”是合乎“礼”的,一切的一切都要合于“礼”的规范的要求。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 “礼”是指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礼”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孔子的“礼”被孟子发展为“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保护人民,行施仁政和王道。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尊礼思想的利弊:(18页) (三)重教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习目的,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圣人”、“君子”之类的理想人物(19页)。

(四)尚中

儒家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中庸”之道,他们把中庸思想当作最高的道德标准、根本的哲学原则、治国的根本方略,《中庸》中说:中庸是“执其两端用其中”。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

二、儒家哲学的发展演变

儒家哲学的的发展演变,主要经过了先秦、汉唐、宋明、清代四个阶段。 (一)先秦儒学

先秦是儒学的形成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山祖师。他所开创的礼仁一体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后世儒家学派最根本的思想原则。孔子之后,儒分八派,各自都有自己的学术倾向。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

孟子最具价值的思想之一是其“仁义”学说,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 。孔子的德政发展到孟子的仁政,为后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奠定了理论基础。“仁政”的具体内容,孟子归纳为五点:1.对于知识分子(士),要使“尊贤使能,俊杰在为”;2.对于商人要减轻他们的负担;3.对于负贩的商人不要征税;4.对于耕者恢复井田制度,而不要另外的赋税;5.对于城市居民要免除住宅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他的天赋道德的“性善”论。他还认为,人除了有恻隐之心外,还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最基本的四种品德:仁、义、礼、智,是从这四种心发端的。孟子要求人尽量减少物质欲望的要求,只要清心寡欲他的本性就不会丧失。

荀子在吸收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和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与孟子根本对立的“性恶论”。荀子首先明确“善”“恶”的含义。他认为,一般所谓“善”就是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服从礼仪制度;所谓“恶”就是用心阴恶,行为不正,犯上作乱,破坏封建秩序。

(二)汉唐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原来并不专属于儒家的《诗》、《书》、《易》、《礼》、《春秋》,也一变而为儒家的经典并被正式尊位“五经”。

经学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西汉时汉武帝立有“五经”博士,东汉时,又增加了《孝经》、《论语》,合称七经。唐文宗时,《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礼经》分为《周礼》、《仪礼》、《礼记》三经,加上《尔雅》,成为十二经。宋代时,《孟子》也上升为经书,这样,“十三经”便正式形成了,到清代,阮元把“十三经”较好的注疏本选出,汇刻成为《十三经注疏》,成为儒家文化研究者常用的书籍。自汉代至清代,“十三经”一直是私塾学生必修经典著作,政府也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因而,传授经学之学和注经学也就成为专门的学问。

汉武帝以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成为儒家经典的一统天下,但是经学内部因学术派别不同,爆发出今古文经之争,出现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别。今文经学注重探讨经义,也即经书的“微言大义”,强调“经世致用”,他们认为孔子是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并且尊孔子为“素王”,即不王之王;古文经学则以六经为史料,注重考据。认为孔子是一位史学家,是古代文化的保存者。从汉武帝至西汉末年,“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东汉至东汉末年,“古文经学”占了上风。

东汉末年,郑玄不拘于一家之见,遍注群经,择善而从。这样,今、古文经学糅和而成了一种新的经学,即郑学。郑学于是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了。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对后世思想文化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哲学思潮。当时的哲学家们信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并称为“三玄”。所以后世称这种哲学为“玄学”。

玄学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探讨理想人格为中心课题,追求在情感之中达到对无限的体验,形成了“重自然”轻雕饰的美学观念。玄学对魏晋士人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有很大影响。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源于远古的鬼神崇拜,是东汉时人张陵创立的。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首次使用“道教”一词,统一各个道教派别,与此同时,道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仪式和斋醮程序、道德戒律。所以说“道教”创始于南北朝。隋唐是道教的兴盛时期。

道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或法则,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强调信徒“修道养德”,以便达到“得道成仙”之目的。道教最关心的是“人如何不死。”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最初依附于玄学,最终则代替了玄学的地位。隋唐两代是佛教的鼎盛时期。此时的佛教盛行“般若学”和“涅磐佛性学。”“涅磐”是佛教用语,主要是指能洞照性空之理的智慧。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佛教更多的关注“人死后如何”。

隋唐时期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再次形成,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创造开放的氛围。

(三)宋明儒学

宋明理学主要指宋代朱熹的理学和明代王阳明的理学。宋明理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学说。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定为教科书,他的集注是标准答案,他集中讨论了理气的关系与心性关系问题。

陆九渊的“心学”。(23页)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是明代理学家。他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建立了理学界的“心学体系”,其中,“知与行”的探讨和“致良知”的学说颇有特色。王阳明在朱熹的知先行后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一方面要求人们在内心精神上下工夫,另一方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