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价格革命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4)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冲击了神学理论,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二)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1、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的史实;

(1)海上马车夫——荷兰;(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①开拓殖民地;(竭力排挤葡萄牙)——非洲、亚洲、巴西一带夺取了广阔的殖民地。在哈得逊河畔建立新阿姆斯特丹,成为纽约市的起源。

②建立海上霸权;(竭力排挤西班牙)——17世纪的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背景 结果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英西战争 西班牙衰落,荷兰控制世英荷战争 界;英法崛起 导火线:英颁布《航海条例》 法国插足印度、北美; 英法战争 英法在印度、北美矛盾尖锐 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失去北美殖民地 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2、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①革命或改革运动②殖民扩张与掠夺。

(另外,还有残酷的屠戮、罪恶的黑奴贸易、不平等贸易)

(2)影响: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

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三)两次工业革命。

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1)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率先,18世纪中期到1840年前后完成) 行业 发明者及其成就 意义 棉纺织业 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动力 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交通运输 ①美-富尔顿-汽船。②英-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①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②电动机、电灯(爱迪生)、电车、电话(美,贝尔)、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③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美国莱特兄弟)(内燃机驱动)。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从煤、石油中制成塑料、化肥、炸药等化工合成材料)。 ④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2、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进程 初具雏形 时间 新航路开辟后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瓜分世界 推动因素 新航路的开辟 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

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罗斯福新政。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股票投机活动、分期付款方式导致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空前尖锐。

(2)爆发: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崩溃。 (3)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4)影响:

①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

②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5)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2、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一步使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激化,进而引起了社会危机。

(2)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3)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3、了解罗斯福新政(1933~1939)的主要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方面。 1933-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1935年以后,着重改革。救济则贯穿全过程。

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②恢复工农业生产;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④保护劳工权利;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4、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2)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作用:

①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②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局限性:新政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1)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黄金时代”。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特征: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

(3)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开始复苏。(里根上台后) (4)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克林顿”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其宗旨是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干预。

2、了解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1)1946年阿登纳政府上台之后,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改革,而是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社会市场经济”。

(2)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

——原因:①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②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③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

(3)60年代初,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3、理解政府干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二战后,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从实践上看,从二战结束到20C70年代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3)这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对传统的、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的变革。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1918年下半年,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特殊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在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在工业上,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③在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2、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经济危机;

1)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使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 2)1920-1921年苏俄遭遇旱灾,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2)政治危机;

1)农村中: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废除,反而得到了强化,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

2)城市中: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不满,纷纷罢工;

3)军队中: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地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甚至提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

——很明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列宁就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

3、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并认识其作用;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党内通过了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1)内容: ①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