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卷I试卷分析及高频考点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近五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卷I试卷分析及高频考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近五年高考文综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分析

近五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从整体上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试题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倡导学以致用;试题设计注重引导地理教学关注学生树立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试题仍然强调地理知识运用、地理信息获取、地理分析与评价、地理表述等能力的考查。因此,要在地理变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的熟练性与地理思维的敏捷性。同时,还要在案例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1.选择题全部以题组的形式出现,全卷选择题分成3—4个题组,或3个一组,或2个一组,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形成梯度,保证了考生思维的连贯性,便于考生答题。

2.主干知识抽样考查,地球运动知识基本从试卷中消失,自然地理突出地形、气候、河流、水资源利用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考查,人文地理突出人口、工业区位、农业区位、交通区位等区位理论的考查,区域地理突出区域定位、区域特征、产业转移及可持续发展观的考查。这些考点都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所考查的知识皆为教材的原知识或原知识的深化拓展,是平时训练题的变通创新,基本上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工农业业区位、大气运动、水文条件、地形地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人类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历年高考题目中均有体现。试题贴近生活,注重联系实际,特别是对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推理性更强。

3.地理图表是高考试卷中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试题从地图或材料切入,涉及到区域图、统计图表、景观图等,尤其等值线图常考不衰,以等高线地形图居多,等值线题因其类型多、善变化、综合性和能力要求高,能很好地体现试题的创新性和梯度性,体现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所以一直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图来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或关系,并作出准确的判断或阐述,从多角度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

4.选材关注热点和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试题开篇第一组选择题,即以当年热点事件切入,非选择题也贴近生活,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选考题目同样关注社会现实。

5.开放性试题成为非选择题的主流方向,它能够培养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地理试题的不足,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有着封闭性试题无法取代的优点。此类开放性试题解题规律是正方观点论证其优势,反方观点论证其劣势。在论证时要特别关注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发展观。

6.选考题目稳中有变,更加突出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同必考题目相似,选考题目继承了主干知识抽样考查的传统 与2011年高考选考题问题设计不同,2012年高考选考题的问题设计,由一问变成两问,但是2013、2014和2015年又回归成每题一问。

7.地理高考试卷的变化趋势。选择题考点趋于分散,以减少单道选择题的思考时间,提高学生得分率。新增地理原理示意图,注重考查考生读图及灵活运用地理学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注重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运用;学科特点鲜明,揭示学科内涵试题在保持形式与结构、题型与题量和难度设置方面稳定的同时,能够注重选取反映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现实生活内容。

材料分析题的题组小题数量减少,单个分值加大,答案更简短,且在设问词的设置上尽量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易拿分。开放灵活,注重“地”与“理”的结合与问题探究;紧扣区域主题,注重理性分析,强调推理能力的考查。

2011年 试题序号 分值 人文地理 1-5、11、37 20+18 自然地理 6-10、36 24+28 旅游地理 42 10 自然灾害环境保护 与防治 43 10 44 10 1

考查知识点 1-2、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工业联系与工业地域 3-5、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问题 11题、交通运输 37、(1)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2)区位因素分析 6-8、等高线地形图旅游发展条的综合判读 件评价 9、10题、青藏铁路沿线水文特征 36、(1)气候特征描述、水资源短缺原因分析(2)人类活动(建坝)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3)水资源短缺解决措施 4-7、10-11、37 24+24 4-5、河流流量的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6-7、以城市的分布为载体考查气温的比较和区域定位的知识 10-11、等高线图的判读 37、世界气候的分布和成因以及农业用水水源 4-6、9-11、36 24+22 4-6、气候和自然带 9-11、天气状况以及等压线的应用 36、气候中的气温、天气特征和空气质量(与我国北方冬季多雾霾相关)等自然地理要素 42 10 旅游资源分布和保护措施 地质灾害湿地的生发生原因态效益 分析 2012年 试题序号 分值 1-3、8-9、36 20+22 43 10 44 10 考查知识点 1-3、中国农业及其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 8-9、工业的相关知识及区位产业调整的变化特点 36、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集聚 自然灾害水资源的的类型及利用与保防范措施 护 2013 试题序号 分值 1-3、7-8、37 20+24 42 10 旅游资源的特性及其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旅游活动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3 10 洪灾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44 10 分析矿产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与自然灾害有相似之处 考查知识点 1-3、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7-8、人口数量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37、河流中的鱼类迁徙洄游、人类对自然地理事物——鱼类分布的改造及其影响,鱼类的加工工业区位因素。 试题序号 分值 试题序号 分值 2014 2015

考查知识点 考查知识点 2

1.审题:审题是应试第一关。“审”就是阅读、琢磨、推敲。审题的目的是理解题意、明确问题。实质就是领会或揣摸命题人的意图。其能力要求是获取有效信息。

2.解题:解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答案。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答题范围和要点。解题的能力要求是处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3.答题:答题是把解题中的答案要求用文字或图像方法表达出来。基本要求是清楚、准确、简明、完整、有序。答题的关键是:正确运用术语,其能力指向是描述或阐述、论证问题。

2016年高考知识要点--地理科

单元 第一单元 行星地球 节 次 考点 考频 1. 地球仪 中频 第一节 地球与地图 2. 地图三要素 中频 3. 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高频 4. 宇宙的特征 高频 5.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中频 6.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高频 7.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中频 8. 地球自转的特点 中频 第二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9.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高频 中频 第四节 地球公转10. 地球的公转 及其地理意义 11.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频 第二单元 12大气的受热过程 低频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13. 热力环流 中频 引起大气运动 14.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频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的天

中频 15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6 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及季风环流 高频 17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高频 18 锋面系统 高频 3

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9 高低压系统 高频 高频 20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过之中 21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高频 高频 22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高频 23 自然界的水循环 高频 24 水资源及合理利用 高频 25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高频 26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四单元 27 内力作用 高频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28 外力作用 高频 形态力量 29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高频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30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高频 31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高频 32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高频 第三节 河流地貌高频 的发育 33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五单元 34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频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35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频 体性与差异性 第 第一节 人口的数六 量变化及单 其合理容元 人口的变化 量 36 人口的自然增长 高频 37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高频 高频 38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高频 39 人口的迁移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高频 40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第 第一节 城市内部41 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高频 七 空间结构4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高频 单 及不同等高频 元城市与城市化 级城市的4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服务功能 高频 第二节 城市化 44 城市化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