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上岗考试《教育学》分章考试试题+知识点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教师上岗考试《教育学》分章考试试题+知识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BCD)

A、为未知世界的探索 B、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C、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创新 D、对突发情境表现出的教育机智

5、教师的在职培训一般有(AD)两类。

A、获得学位等升等升级 B、反思性教学 C、有经验的教师指导 D、提高教学能力或素质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学生可享受的“学金权”是指(BCD)

A、补助金 B、奖学金 C、贷学金 D、助学金 7、概括地讲,“教师中心论”是指(ABC)

A、以教师为中心 B、以教材为中心 C、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D、以知识为中心 8、“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AC)

A、卢梭 B、凯洛夫 C、杜威 D、赫尔巴特

第五章 课程理论

二、单选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课程的是(A)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5、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 A、斯宾塞 B、卢梭 C、杜威 D、爱伦–凯 6、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D)

A、学科课程B、显性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 7、“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8、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人是(C)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阿普尔 9、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C)

A、活动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综合课程

10、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C)的关系。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 12、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

A、过程模式B、目标模式C、连续模式D、断续模式 13、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斯滕豪斯

14、有已知到未知、有简单到复杂、有一般到个别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

A、目标理论B、过程理论C、纵向理论D、横向理论 15、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

A、学科课程B、分科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 16、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7、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A、纵向组织B、逻辑组织C、横向组织D、心理组织 18、(A)是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而且前后不重复所组织起来的方式。

A、直线式组织 B、螺旋式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9、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表的课程范式。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形课程 D、隐性课程 三、多选题

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

A、卡斯威尔 B、坎贝尔 C、塔巴 D、约翰逊 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BC)

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 C、封闭、预成 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 D、经验 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CD) 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 B、系统的知识 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 D、杜威的课程观 4、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5、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BCD)

A、趣味性 B、逻辑性 C、简约性 D、系统性 6、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是易造成(ABCD) A、学生被动学习 B、割裂完整的生活世界

C、忽略个体知识 D、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 7、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 A、以儿童为中心

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 C、按活动主题组织 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

教育学分章知识(23-5)

8、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 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 B、弄清两者的内在依据

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

9、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 10、综合课程的优点是(AB)

A、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 B、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

C、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 D、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1、综合课程的缺点是(ABD)

A、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 B、导致浅层次的学习

C、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D、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12、隐性课程具有(BCD)的特点。

A、计划性 B、内隐性 C、随机性 D、不确定性

13、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ACD A、主学习 B、快学习 C、副学习 D、附学习 14、在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ABD

A、对学生的研究 B、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C、家长的要求 D、学科专家的建议 15、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 A、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B、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C、课程内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 D、应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 16、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BC) A、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B、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 C、学科内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 D、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 17、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ACD) A、教师 B、学生 C、学生家长 D、社区代表 18、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BC) A、课程的开放无度

B、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 C、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 D、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

第六章 教学理论

二、单选题

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

A、主体 B、客体 C、中介 D、范式 2、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3、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4、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范畴(B)

A、体力 B、智力 C、创造力 D、个性 5、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6、“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7、“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8、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 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心环节。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0、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而提出的教学规律。

A、教学的概念 B、学生身心发展 C、教学任务 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

11、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B)

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2、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教学的(A)

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3、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 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 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

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 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三、多选题

教育学分章知识(23-6)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2、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ABCD) 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3、教学的作用是(ABC)

A、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 C、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D、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4、教学的任务包括(ABD)

A、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 C、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D、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5、教学传授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包括(ABD) A、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有现代人的素质 B、为他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必要条件 C、使他们形成较为高深的科学知识

D、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6、教学过程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ACD)

A、间接性 B、目的性 C、引导性 D、简捷性 7、教学过程的实质即(ABC)

A、师生之间的互动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D、特殊的情感活动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ABCD)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ABD)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自身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D、防止偏向任一方面的倾向

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ABCD)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1、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 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D、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

12、上课的基本要求有(ABCD) A、目的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恰当 D、结构紧凑

第七章 学校德育

二、单选题

1、如下教育目标存在于中央哪个文件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地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B) A、《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教师法》 D、《中小学行为规范》

2、对学生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属于(D)的内容。

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 3、“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使学生负有责任感”,这是实施(A)的要求。

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道德教育 4、“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这主要属于(B)的内容之一。 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民主与法制教育 5、“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A)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6、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下列陈述正确的是(B) A、行是基础,知是关键 B、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C、意是基础,情是关键 D、意是基础,行是关键 7、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D)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要依据了德育的(C)原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因材施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9、“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主要依据了德育的(B)原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知行统一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教育学分章知识(23-7)

10、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这提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要坚持(D)原则:

A、共产主义方向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因材施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1、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的方式有(A) A、家访、书面联系、召开家长会 B、家访、召开家长会、亲子游

C、家访、书面联系、座谈会 D、家访、亲子游、座谈会 三、多选题

1、德育目标的形成与确定受如下因素的制约(BD) A、教育者的个性 B、社会发展因素 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D、人的发展因素 2、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ABCD) A、理想教育 B、集体主义教

C、劳动教育 D、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3、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4、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表现如下(ABC) A、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矛盾 B、反映在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反映在认识内容上的矛盾 D、反映在认识结果上的矛盾

5、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过程的区别表现在(ABC) A、活动方式的区别 B、影响因素的区别 C、形成结果的区别 D、指导思想的区别 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ABCD)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C、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D、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7、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有(ABCD)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

D、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8、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可以从(ABCD)的任何一方面开始。

A、行 B、知 C、情 D、意 9、学校德育的途径有(ABCD)

A、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0、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ABCD)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指导自我教育 11、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主要有(ACD) A、德育目标 B、教师素质

C、德育内容 D、学生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

12、各科教学是德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这是因为(ABCD)

A、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 B、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时总是受到一定思想的支配而影响学生的品德

C、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

D、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内容、

1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表现为(ABD) A、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B、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C、是知识教育的主要力量 D、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

1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ABCD)

A、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B、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 D、评定学生操行

第八章 学校管理与评价

二、单选题

1、督促检查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C)

A、查教案 B、考试 C、听课 D、倾听师生意见 2、对教师的工作安排一般有(A)两种。

A、跟班制和学年更新制 B、大循环和小循环 C、踏步循环和年级包干 D、自主选择和学生选择

3、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的法律是(D)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每年(D)为教师节”。 A、10月9日 B、9月15日 C、9月12日 D、9月10日

5、绝对评价是以(B)为参照点实施的一种评价。 A、常模 B、教学目标 C、教学任务 D、个体 三、多选题

1、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较大的自主权,这些权力包括(ABC)

A、决策权 B、财政权 C、人事权 D集资权 2、实行校长负责制,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BCD) A、与校其他领导的关系 B、与上级领导的关系 C、与本校党支部组织的关系 D、与教工代表大会的关系

3、我国中小学内部,学校的组织机构一般有如下类型(ABD)

A、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B、校长领导下的审议机构、行政组织、生产组织与办事机构

C、与校外联系的机构

教育学分章知识(23-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