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新版】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新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 古诗二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村居》和《咏柳》都是以春天为题材的古诗。寥寥数语,勾画出两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赞春图”。本课教学,坚持“以读代讲,读中悟情”的教学理念,重点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的读,感知诗意,感悟诗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教师) 2.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插图引入,激发兴趣

1.话题引入:美丽的春天悄然来临,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你们都喜欢做哪些活动?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2.学生自由交流。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说清楚画面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猜测他们当时的心情。

4.引出课题:清朝诗人高鼎目睹了这一画面,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村居》。(板书课题)

5.学生朗读课题,并按自己的想法说说“村居”是什么意思。(“村居”就是在农村居住。)

6.引入新课: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就是作者在农村居住时所看见的。那么,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象,又是怎样描写所看到的景物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初步感知诗歌描绘的画面,为后续的理解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课件继续出示《村居》插图,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一边观察插图,一边认真倾听。看一看,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村居》,画出这首诗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3.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利用生字卡片集体识字。

(1)读一读:组长当小老师,教同学读会“莺、拂、堤、柳、醉”。 (2)找一找:“莺、拂、堤、柳、醉”和我们认识的哪些字长得很像?

(3)说一说:分别用“莺、拂、堤、柳、醉”组词语, 并用组好的词语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4.课件出示放风筝的背景图,将“黄莺、拂面、堤岸、柳树、喝醉”等词语写在风筝上,指生认读,认读正确,生词对应的风筝就会飞上天空。 5.指名朗读古诗,集体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6.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然后齐声诵读古诗。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小组合作有利于优势互补,提升识字实效。

三、多层朗读,感悟诗情 (一)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前两句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两句诗写了春天里的哪些景物?(草儿、莺儿、杨柳、春烟。)

2.课件播放与这两句诗相对应的动画,请学生仔细观察。春天里,草儿、莺儿、杨柳、春烟等具有哪些特点?

3.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草长莺飞:指小草吐绿,莺儿飞翔,形容春天的景象。 二月天:指春天。 拂:掸去,轻轻擦过。 春烟:春天的水汽,雾气。 醉:沉迷,过分地爱好。 4.教师配乐范读这两句诗,请学生闭目想象: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学生交流: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岸旁边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堤岸,仿佛在春天的雾气里醉得直摇晃。 6.指导朗读:如此让人如醉如痴的画面,该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我们的情感呢? (二)学习后两句诗。

1.指名朗读后两句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交流: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3.学生自由朗读后两句诗,一边读,一边想:“散学”和“纸鸢”是什么意思?

4.指导朗读:小伙伴们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人以此写了一首富有意境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经历,引导学生了解诗中描绘的画面与活动。这种建立在体验基础上的理解是深刻而丰富的。 四、观察指导,练习写字

1.学生仔细观察写字表中“诗、村、童”三个字,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给同桌讲一讲圈画的理由。

2.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商议一下。

3.课件利用动画演示3个会写字的笔顺和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4.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写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小组交流: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除了《村居》,还有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2.课件出示咏春的诗句,学生朗读并摘抄在积累本上。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3.布置作业:你在春天里最喜欢做什么?用笔画一画,再给家人讲一讲。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实现语文学习课内与课外的融合。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不同地点的柳树图片)导入:春姑娘已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看——(出示柳树图,学生欣赏)

2.自由交流:欣赏后,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想和大家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喜欢柳树、赞美柳树,这种情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咏柳。(板书课题)

4.学生自由朗读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5.课件出示贺知章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与作者相关的资料,或者朗诵自己知道的贺知章写的诗。

设计意图:借助柳树插图,引发学生对柳树的赞美之情,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诗题,又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整体的情感基调。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

1.课件播放《咏柳》朗读动画,引导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倾听。 2.学生自由读古诗,想一想:哪些诗句与刚才看到的画面描述的内容是一样的? 3.指名朗读:

(1)要正确、流利地朗读每一个句子,尤其要读好生字的字音。

(2)这首古诗应该按怎样的节奏来读?试一试,再勇敢地展示给大家。

设计意图:《咏柳》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大部分同学都有诵读基础,甚至能准确背诵。此环节设计,尊重了学生已有的学情,在基础中提升,提高教学实效。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

1.引言:古诗有其独特的韵味,每读一遍,它都能带给我们无尽的享受。

2.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词句,多读几遍,体会一下,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读懂的画直线,读不懂的画波浪线。 3.小组交流:

(1)和同伴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2)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同学交流后,可以根据同学的表达补充自己的发言。 (3)和同伴说一说自己不理解之处,如果同学能够为你解答,就认真听清楚他的想法。

4.全班交流汇报,相机引导学生围绕以下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句诗——抓住“碧玉”“妆”“一树”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柳树生机勃勃的特点。

(1)课件播放与“碧玉妆成一树高”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碧玉”指什么?(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指名朗读第一句诗。

(3)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件中的画面。(一棵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就像用碧绿的玉石装扮成的。)

第二句诗——抓住“万条”“绿丝绦”体会诗意,感受柳枝的茂密、柔软、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美。

(1)课件播放与“万条垂下绿丝绦”相对应的动画,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画面中柳树具有哪些特点?

(柳条随风飘动,颜色翠绿,轻柔美丽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2)课件播放绿色的丝带,教师点明“丝绦”就是丝带的意思。 (3)教师诵读这句诗,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春天里柳树的样子。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第三、四句诗——抓住“裁”“似”“剪刀”等词体会诗意。 (1)课件播放与最后两句相对应的画面,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诗中的“剪刀”指的是什么?

(2)拓展交流:春风是美的创造者,它既然能裁剪出细致匀称的柳叶,自然也能裁剪出其他的。请同学们想一想:它还能裁剪出什么?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