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部编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了。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屋子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时间到了! 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望着那一张曾经无比熟悉、突然变得陌生的脸,她慢慢抓起父亲的手,轻轻地贴在自己唇边。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她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选自《读者》2018年第8期,有册改)

(1)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4)选文第⑦⑧两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请结合语境分析A,B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 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

(6)根据选文内容,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答案】(1)明线:(父母的)牵手。暗线:父母相伴一生的深情(父母之间的深厚感情)。

(2)外貌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手的干瘦和苍老,体现出父亲饱经风霜,且病得很重。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弥留之际的父亲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不舍(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4)插叙,补充交代了父母从第一次牵手起,便一直双手相牵共同面对生活的幸福记忆,写出了父母的牵手具有神奇的力量,表现了父母之间具有深厚的感情。

(5)A:父亲临终前对母亲的不舍;B:母亲能够平静、坦然地面对父亲的离世。 (6)父母心手相牵,父亲的生命已经融入到母亲的生命中,父亲虽然去世了,但在母亲心中,父亲并没有离开,会永远陪伴自己。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寻找文章的线索。线索是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如本文的线索有两条:明线是(父母的)牵手;暗线是父母相伴一生的深情。一般来说,暗线往往是情感线索。

⑵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从描写的角度考虑,“灰黄的皮肤”“不安分的筋,暴露着”属于外貌描写,“灰黄”“斑点”写出了父亲手的干瘦和苍老,“不安分的筋,暴露”“灰

黄”写出了父亲的饱经风霜和和病得严重。一定要抓住重点词语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即父亲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⑷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和作用。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这是一句表明插叙的标志性语言。内容上的作用:补充交代了父母从第一次牵手起,便一直双手相牵共同面对生活的幸福记忆。情感上的作用:父母的牵手具有神奇的力量,表现了父母之间具有深厚的感情。结构上的作用:上下勾连,承上启下,使文章浑然一体。

⑸本题考查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过程。在这两个句子中,由 “拉”字可以分析出,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临终前对母亲的不舍;由“没有落泪,站起身来”可以看出母亲能够平静、坦然地面对父亲的离世。做此题,最好把握好上下文的内容或中心后再作答。

⑹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解答时,首先应该了解全文的意思,然后联系划线句子的上下文,具体分析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句中的“沿着手臂的桥”指的是父母心手相牵,“那个人的生命”指父亲的生命,“融汇在自己身上”指的是父亲的生命已经融入到母亲的生命中。句中说表达的情感为在母亲心中,父亲并没有离开,会永远陪伴自己。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明线:(父母的)牵手。暗线:父母相伴一生的深情(父母之间的深厚感情)。

⑵外貌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手的干瘦和苍老,体现出父亲饱经风霜,且病得很重。 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弥留之际的父亲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不舍(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⑷插叙,补充交代了父母从第一次牵手起,便一直双手相牵共同面对生活的幸福记忆,写出了父母的牵手具有神奇的力量,表现了父母之间具有深厚的感情。 ⑸A:父亲临终前对母亲的不舍;B:母亲能够平静、坦然地面对父亲的离世。

⑹父母心手相牵,父亲的生命已经融入到母亲的生命中,父亲虽然去世了,但在母亲心中,父亲并没有离开,会永远陪伴自己。

【点评】⑴本题考查寻找文章的线索。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有事件、人或物、情感作线索,本文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

⑵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先点明外貌描写,再分析具体作用:表现父亲的干瘦和苍老、饱经风霜、病得很重。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从修辞手法入手,结合词句原意,揣摩词句的意义,表达的思想感情。

⑷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7、8段打乱正常的叙事顺序,属于插叙,作用主要是表现了父母之间的深情,既是补充,也突出中心。

⑸本题考查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过程。答题时应注意,仔细斟酌“不回答”、“拉着母亲的手”、“没有落泪”等词语,体会感悟心理感情的变化。

⑹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抓住句子的修饰词语“融汇在自己身上”,去理解句子内涵,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体会深层含义。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砌 末 周海亮

①砌末是一个木讷腼腆的男人。砌末是戏曲演出道具和布景的统称。

②戏曲舞台,演员拿起马鞭,就是骑上马;摇起木桨,就是划起船;端起烛台,就是燃上灯;水旗招展,就是碧浪滔天。生活里,男人塞着耳机,听咏叹调和交响乐;拿着画笔, 画梵高的《向日葵》和废弃的木船;系上围裙,炒一盘有色有味的辣子鸡;或只是静静地坐着,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③起初,男人并不知道砌末为何物。

④男人还是个男孩的时候,喜欢写诗,喜欢画画,喜欢将那幅《蒙娜丽莎》看了又看。男孩如愿考上大学,研究西方艺术,又喜欢上一位长得像蒙娜丽莎的女孩。只是神似,女孩比蒙娜丽莎漂亮很多,端庄很多。只是女孩没有蒙娜丽莎那般安静,她喜欢笑,喜欢跳,更喜欢唱戏。女孩学的是京戏,这是一门日渐式微的艺术。

⑤他们很快陷入热恋。男孩对女孩说,毕业后我想去国外深造。女孩对男孩说,可是我想去剧院唱戏。男孩说,你可以把唱戏当成爱好。女孩说,可是我学了这么多年。男孩就不语了。那时他们已经读到大四,毕业在即,假如女孩坚持,男孩极可能失去她。 ⑥男孩没有失去她。他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与女孩一起进到剧院。那时男孩已经长成一个男人,女孩已经长成一个女人。去剧院颇费一番周折,因为他既不懂唱戏,也不懂舞美, 更不懂音乐和化妆。后来男孩想到一个办法,他说他可以给舞美老师打杂,做些简单的道具和布景。他的执着终让他如愿进入戏院。男人就这样成为砌末师傅,开始只是做些零活,后来师傅退休,他就慢慢挑了大梁。再后来,别人干脆称男人为砌末。 ⑦男人喜欢这个外号。

⑧砌末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站在侧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女人扮《白蛇传》里的小青,扮《拾玉镯》里的孙玉娇,扮《春草闯堂》里的春草,扮《西厢记》里的红娘……扮什么他都爱看,扮什么他都喜欢。他开始喜欢京胡和锣鼓,喜欢花旦和铜锤花脸,喜欢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他迷恋有关京戏的一切。生活如此美好,他只想静静地做好属于他的工作,静静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然后,他与女人相依相伴,共度时光,生儿养女,白头偕老。

⑨可是砌末慢慢发现女人并不这样想。最初剧院还能发上工资,后来,工资就发得少了, 发得慢了。他与女人往回走,经过一家品牌服装店,女人扭回头看,目光里尽是向往。他懂。他对女人说,会有更多人喜欢国粹的,剧院也会好起来的。然而女人相信吗?连他都不相信。

⑩女人开始在闲暇时去别的剧院唱歌。女人说,咱俩总得生活。他搓着手,无言以对。他去听过一次,女人唱《甜蜜蜜》,唱《又见炊烟》,唱《笑忘书》……舞台上风光无限。女人唱得很好,很动情,很走心,可是他心中感觉别扭。回到租住的地下室,他问女人,非得去唱吗?女人说,否则怎么办?他说,总还有办法。女人说,还有以后,以后怎么

办?总不能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然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有一日三餐,有一张床,有艺术,有他和她,生活还需要什么呢?

?砌末仍然是剧院的师傅。他会打造桌椅,会制作马鞭,会给刀枪剑戟涂漆,会画大的 布景,甚至有时候,当剧院有人临时有事,他也会跑跑龙套。然他很少再站到侧台看舞台上的表演。女人已经从剧院辞职,现在她是另外一个剧院的“头牌”,只不过女人不再唱戏,只唱歌。据说很多人捧她的场子,据说她赚了很多钱,还据说她开始参加电视选秀节目,一天比一天红。他没有打听过她,也从没有再见过她。他知道挽救或者挽回毫无意义,对女人来说,她是主角,他不过是那些为角色服务的砌末。哪怕女人并没有这样想过。

?可是他还是很感激她。是她让他迷上戏曲,迷上砌末,又使自己有了一个叫做砌末的好听的名字。当夜深,他会静坐在床头,想想往事,笑笑,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选自《小说月刊》2018 年第 5 期)

(1)根据小说情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2)仔细品读小说,回答下列问题。

①画线句“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在小说中出现两次,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②第⑩节提到“女人说,还有以后,以后怎么办?总不能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然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句中两个“这样”如何理解?表现了“他”和“她”怎样的人生态度? (3)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你认为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4)小说为什么以“砌末”为题?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答案】 (1)男孩成了剧场里的砌末师傅;男人继续做为角色服务的砌末

(2)①小说两次描写月色,主要作用是烘托人物形象,凸显出“他”内心的淡然。第二次描写月色,更能体现出“他”历经生活波折之后依然平静坦然的心态。

②第一个“这样”指过清苦日子,第二个“这样”指生活虽然清贫,但精神富足。可见“她”追求的是物质享受,而“他”则注重精神生活,讲究独特的生活情调。

(3)首先,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使叙述更加客观。小说中“他”和“她”的故事作者不加一点评价,无论是男孩为女孩放弃了梦想来到剧场,还是女人最终抛弃梦想只留男人在剧场,读者的情感都是通过故事情节本身的起伏来调节的。其次,第三人称视角可以使叙述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对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内心展开全面、细腻的心理刻画,本小说正是通过对“他”和“她”进行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形象,凸显主题的。

(4)示例1:“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上砌末再到爱上砌末的顺序来构思情节。

示例2:“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高度概括主人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