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复习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免疫学复习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和(表达C3bR的)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杀伤。) ?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补体与Ig结合 →抑制新的IC形成;

* C3b与红细胞表面CR1结合 →运送至肝脏清除。) ? C3b参与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IC) ? 炎症介质 补体的生物学意义

? 在抗感染防御机制中作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间的桥梁 ? 参与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

? 补体系统与凝血和激肽系统的相互作用 补体的生物合成

1.主要由肝细胞、巨噬细胞产生; 2. 感染时大量升高; 四、 细胞组织 T细胞发育

表面信号(第一、二、三信号) 可溶性、膜表达 B细胞发育(了解)

(1)分泌抗体(2)抗原提呈 NK 2个复体

单核吞噬、树突状细胞(第一、三信号的分子基础)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的“黄埔军校

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骨髓----各类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发生B细胞应答的场所 法氏囊(鸟类)

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 淋巴结----T 细胞及 B细胞定居的场所 ? T:75% B:25%

?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HEV)、过滤作用 ? 脾脏----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 T:40% B:60%

? 免疫应答的场所(血源性抗原) 、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滤过作用 、贮存红细胞 ? 黏膜免疫系统------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分泌分泌型

IgA(secretory IgA,SIgA) 、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 )

免疫细胞: 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

淋巴细胞:是一群异质性的构成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如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等。 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在胸腺(thymus)内发育成熟→移行至外周淋巴组织→执行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参与对TD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的发育:双阴性细胞(DN,CD4-CD8-)?双阳性细胞(DP,CD4+CD8+)?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识别能力?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成熟的单阳性细胞 T细胞在胸腺分化发育 过程

* 功能性TCR形成过程 * CD4和CD8表达 * 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 意义

* 获得功能性TCR * 获得MHC限制性的抗原识别能力

* 获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 T细胞表面标志及其功能 T细胞表面受体:

TCR-CD3复合物、 CKR、 病毒受体(HIV受体-CD4) 丝裂原受体(PHA受体、Con A受体) T细胞表面抗原: MHC

CD分子:共受体(CD4和CD8) 协同刺激分子(CD28、CD40L T细胞表面的协同信号分子 CD28/CTLA-4:B7-1/B7-2 CD2(LFA-2,SRBC):CD58(LFA-3) LFA-1:ICAM-1,2,3 CD40L:CD40

CD8+杀伤性T细胞(CTL或Tc) 特异性介导靶细胞裂解或凋亡的机制为

? 释放穿孔素,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 高表达FasL,通过Fas/FasL途径导致 靶细胞凋亡

? 释放颗粒酶,借助穿孔素的穿孔作用 进入靶细胞,导致细胞凋亡 CD4+CTL

? 部分CD4+Th1也具有细胞毒作用 生物学特点:

? 仅在活化阶段受MHC-Ⅱ类分子限制,而效应阶段无限制; ? 无抗原特异性,主要是旁观者杀伤效应; ? Fas/FasL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 主要清除活化的APC和T细胞 负调节 NK1.1+T细胞

广泛分布于骨髓、肝、脾、胸腺和淋巴结中 表型:NKP.PIC(NK1.1)、TCR、CD3 生物学功能及特征:

1、TCR识别由CD1分子提呈的脂类和糖类抗原; 2、具有细胞毒作用; 3、免疫调节作用。 自然杀伤细胞

属淋巴细胞;无特异性TCR;无须致敏即直接杀伤靶细胞。 表面标记:CD3-、CD56+、CD16+ 表面受体: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 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

主要生物学功能:抗感染与抗肿瘤;免疫调节 NK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 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 靶细胞溶解; ? 通过Fas/FasL途径 靶细胞凋亡;

? 释放细胞毒性物质(TNF、LT等);

? ADCC 六、 MHC(遗传特点、结构与功能、分布、应用) CD分子 细胞因子(123) 免疫组织器官发育

MHC的遗传学特征:连锁不平衡,单元型遗传,高度多态性

MHC的多态性:指在一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座位存在两个以上等位基因。

多态性机制1:复等位基因(群体中,位于同一基因座位上有2个及2个以上不同的基因;) 多态性机制2:共显性遗传(位于两条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均为显性基因;) 多态性机制3:多基因性(指HLA具有众多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位。) MHC多态性的意义

? 利于群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及应付各种病原体的侵袭,从而维持种群的生存; ? 实现对机体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 可用于个体识别,但不利于寻找同种移植物供者。 单元型遗传和连锁不平衡

? 单元型(haplotype):连锁于同一染色体片段上的若干基因座位上的等位基因组成。 ? HLA单元型遗传:以单元型作为遗传基本单位,将MHC遗传信息由亲代遗传给子

代。

? 意义:可用于选择移植供者和亲子鉴定。 ? 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群体中各HLA等位基因非随机地组成单元型

的现象。

MHC-I类分子结构 α链:43KDa

β链:12KDa其基因位于15号染色体 HLA-I类抗原 1.分子结构:

(1) 肽结合区(a1/a2):结合抗原肽 (2) Ig样区(a3):与CD8结合

(3) 跨膜区: 固定HLA-I类抗原于膜上 (4) 胞浆区: 信号转导

(5) b2微球蛋白:维持I类分子空间构型的稳定性 2.组织分布: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MHC-II类分子结构 α链:34KDa β链:29KDa HLAII类抗原 1. 分子结构:

(1) 肽结合区(a1/b1):结合抗原肽 (2) Ig样区(a2/b2):与CD4结合

(3) 跨膜区:固定HLAII类抗原于膜上 (4) 胞浆区:信号转导

2. 组织分布: 专职APC、活化T细胞和胸腺上皮细胞 MHC的功能 一、抗原提呈

MHC分子的抗原结合凹槽选择性结合抗原肽→形成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 →以MHC限制性的方式供T细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参与T细胞限制性识别

TCR识别抗原肽和自身MHC分子,即MHC限制遗传背景一致的细胞相互作用。

A B C

KubyFig. 9-1A抗原特异性的TCR与Tc之间MHC型别相同?识别

B MHC型别相同抗原不同?不识别 C抗原相同MHC型别不同?不识别 三、MHC分子的其他生物学作用 * 参与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 * 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 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检测HLA的应用

(一) 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 携带某一HLA型别的个体对特定疾病表现为易感性或抗性的现象。(例如:携带HLA-B27者易患强直性脊柱炎)。 (二) HLA抗原表达异常与疾病

* 多种肿瘤细胞HLA-I类抗原表达减少或缺如; * 自身免疫病的靶细胞异常表达HLA-II类抗原。 (三) HLA与同种器官移植

* 供、受者间组织相容性主要取决于HLA型别相合程度。 (四) HLA与法医

* HLA型别分析应用于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

-非亲缘个体间HLA等位基因完全相同的几率是零; - HLA是伴随终身的遗传标志。

免疫应答过程涉及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些作用是由可溶性分子和细胞膜分子所介导。

介导免疫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可溶性分子主要是细胞因子

介导免疫细胞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膜分子包括白细胞分化抗原、黏附分子、MHC分子、TCR、BCR等。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