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0510 02(打印版)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报告0510 02(打印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0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沙7断块E1f31储层,其物性总体较差,孔隙度平均值为22.1%,渗透率平均值为47.7×10-3μm2,为中孔、中低渗储层。本课题通过多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对研究区目的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储层的沉积、成岩作用等对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对微球+表活剂驱的驱替特征进行现象观察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储层宏观特征及开发动态资料对油田下一步开发方案的制定提出建议。

储层的孔隙结构是影响储层物性及流体(油、气、水)渗流的主要因素,清楚地认识储层的孔隙结构对油气藏评价及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岩石的渗流特征是储集层最重要的性质,是制约和影响油藏形成和油气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加强对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的研究,对低渗油田的合理、高效开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0.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本次研究通过多种实验方法和手段,对沙7断块E1f31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及与物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对微球+表活剂驱的驱替特征进行了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探讨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油田下一步开发方案的制定提出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储层成岩作用研究: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图像粒度分析、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等实验方法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并从沉积和成岩作用角度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2)储层孔隙结构综合评价: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图像孔隙、常规压汞、恒速压汞等实验方法和技术对储层的孔喉类型、孔喉大小、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等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孔隙结构对储层物性及储渗能力的影响。

(3)储层渗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通过油水相渗实验、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核磁共振可动流体技术对研究区储层的渗流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图像粒度、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等技术探讨束缚水饱和度、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影响因素,与孔隙结构特征相结合分析物性及孔隙结构对油水运动特征的影响。

(4)化学驱实验研究及综合分析: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对微球+表活剂驱进行研究,对其驱替特征进行现象观察;并与储层孔隙结构研究成果相结合,与常规水驱油实验相对比,对其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技术路线见图0-1。

1

图0-1 技术路线图

0.3 主要工作量统计

(1)对岩心样品进行了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图像孔隙、粒度分析、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高压压汞、常规物性分析、油水相渗、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相关分析化验,获得了138张铸体薄片照片,105张扫描电镜照片,18份图像孔隙资料,6份粒度分析资料,9份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资料,5块有效常规压汞实验样品数据,4块有效油水相渗实验样品数据,3块核磁共振及恒速压汞实验样品数据。样品分析测试项目分布见表0-1。

(2)制备17块真实砂岩微观模型,进行了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及微球+表活剂驱实验研究,获得了10块样品的完整有效资料(包括录像、照片及最终实验数据)。

0.4 主要研究成果

(1)沙7断块E1f31储层砂岩石英含量41.5%~55.7%,平均49.03%;长石含量27.3%~46.5%,平均37.79%;岩屑9.4%~17.6%,平均12.12%;主要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中等偏低。碎屑颗粒粒级分布为细砂、极细砂和粗粉砂,颗粒分选程度中等到好;磨圆程度以次棱状为主,次圆-次棱状次之;岩石胶结类型以孔隙式胶结为主,接触-孔隙式次之,还可见少量接触式胶结和基底-孔隙式胶结;主要胶结物有高岭石、伊利石、伊/蒙混层、绿泥石、硅质、铁方解石、铁白云石等,偶见黄铁矿等。

2

表0-1 样品分析测试项目清单

井号 沙7-1井 深度(m) 2126.0 2116.2 沙7-2井 2120.6 2121.0 2144.0 2147.0 2177.8 沙11井 2178.4 2178.6 2178.9 2108.2 2109.6 2111.6 2123.4 2123.7 2142.6 沙7-34井 2142.7 2142.8 2143.0 2143.2 2144.8 2145.3 2145.7 2145.8 总计 铸体薄片 √ √ √ √ √ √ √ √ √ √ √ √ √ √ √ √ √ √ √ 21 扫描电镜 √ √ √ √ √ √ √ √ √ √ √ √ √ √ √ √ √ √ 18 图像孔隙 √ √ √ √ √ √ √ √ √ √ √ √ √ √ √ √ √ √ 18 分析测试项目 粒度X-衍常规高压分析 射 物性 压汞 √ √ √ √ √ √ 6 √ √ √ √ √ √ √ √ √ 9 √ √ √ √ √ √ √ √ √ √ 14 √ √ √ √ √ √ √ 7 油水相渗 √ √ √ √ √ √ 6 恒速压汞 √ √ √ 3 核磁共振 √ √ √ 3 注:铸体薄片中沙7-34井2123.7m和2145.8m均有2块样品进行了制片及薄片鉴定;常规物性测试中包括压汞和相渗用样的测定,沙7-34井2123.7m、2143.2m、2145.7m、2145.8m均有2块样品进行了测定。另,某些压汞和相渗样品实验结果异常(主要为所测渗透率为异常高值,与对应深度其

他实验项目物性对比后判定其不合理),在最终分析中不予采用。

3

研究区储层经历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其中作为破坏性成岩作用的压实、胶结作用和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溶蚀作用对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的影响较大:压实作用主要使储层的原始孔隙空间损失,粘土矿物、硅质、碳酸盐等胶结物充填了孔隙或使孔隙连通性变差,而溶蚀作用的强烈发育可以形成连通性极好的孔隙和溶孔-粒间孔组合的超大孔隙;储层物性随溶蚀作用增强而变好,随压实和胶结作用的增强而变差。

(2)研究区储层岩石的主要孔隙类型是粒间孔(占75.8%,包括原生粒间孔和溶蚀粒间孔,因溶蚀作用强烈而无法区分)及骨架颗粒溶孔(占22.2%,包括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有少量晶间孔,偶见颗粒裂隙。孔隙组合类型主要为溶孔-粒间孔型。喉道类型以点状喉道(可变断面收缩部分)为主,次为片状或弯片状喉道。图像孔隙特征显示,研究区储层孔隙属中-大孔隙,均质性一般。

(3)从毛管压力曲线特征来看,6号小层样品的排驱压力很低、渗透率很高,其孔喉半径最大,但分选性最差,进汞饱和度较高,退汞效率较低;4号小层的样品排驱压力较低、渗透率较高,孔喉半径较大,分选中等,进汞饱和度最大,退汞效率高。显示储层的储集及渗流能力既与孔喉大小相关,也与孔喉分选性相关,粗大喉道的存在对渗透率贡献较大但它同时也意味着孔喉分选性变差,对储层储渗能力的影响较为复杂。6号小层岩心的孔喉组合为大孔-粗喉型,孔喉分选性相对较差;4号小层岩心的孔喉组合为中孔-中细喉型,孔喉分选性相对较好。

(4)恒速压汞研究显示:4号小层的岩心样品渗透率为3.03×10-3μm2,主流喉道半径为1.83μm,属于细喉道范围,孔喉半径比平均223.8;6号小层的两块岩心样品渗透率分别为132.00×10-3μm2和165.00×10-3μm2,主流喉道半径分别为7.27μm和6.78μm,属于粗喉道范围,孔喉半径比平均值分别为114.6和130.4。3块样品的孔隙半径差别不大,喉道半径差异较大,此外,孔隙和喉道数量也有所差别;储层岩石的孔隙度主要受孔隙发育特征的影响,同时也受喉道发育的影响,而对渗透率起控制作用的则只是多孔介质的喉道,与孔隙关系不大。

(5)油水相渗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的束缚水饱和度为36.00%~48.60%,残余油饱和度为24.67%~36.99%;束缚水饱和度受岩石颗粒大小、粘土矿物含量及岩石孔隙结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颗粒粒度越小、粘土矿物含量越高、孔喉半径越小,岩石的束缚水饱和度越高;岩石样品的端点饱和度、端点相渗、等渗点饱和度特征等都表明了储层岩石的亲水润湿性。

研究发现,随样品渗透率增大,其束缚水饱和度降低,油水两相共渗区变宽,等渗点相渗及残余油时水相相对渗透率基本随之增大,驱油效率随之提高。6号小层的样品渗透率高,其束缚水饱和度较小,共渗区较宽,等渗点油水相对渗透率和残余油处的水相相对渗透率较高,驱油效率高;4号小层的两块样品渗透率有所差别,渗透率高的样品与前述6号样品的油水相渗特征一致,渗透率较低的样品,束缚水饱和度较大,共渗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