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气候学》复习题(10~11new)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气象与气候学》复习题(10~11new)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气象学》复习题(2010版)

一、名词解释

1. 对流层 2. 平流层 3. 辐射强度 4. 辐射通量 5. 太阳常数 6. 地面有效辐射 7. 地面辐射差额 8. 干绝热直减率 9.湿绝热直减率 10.逆温层

11.饱和水汽压 12.比湿 13.相对湿度 14.露点

15.气温个别变化 16.气温局地变化 17.大气稳定度 18.辐射雾 19.平流雾 20.积状云

21.层状云 22.波状云 23.气压梯度力 24. 地转风 25.梯度风 26.低气压 27. 高气压 28. 极地东风带 29.盛行西风带 30.信风带

31.气团 32.冷锋 33.暖锋 34.气旋 35. 反气旋 36. 锋面气旋

37.西太平洋副高 38.台风

39. 热带辐合带 40. 极锋

二、单选题

01.大气成分中, 是影响大气温度分布及其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成分。

A. 干洁空气 B. 水汽 C. 二氧化碳 D. B和C 02.在相同气压条件下,密度较小的空气是 。 A. 暖湿空气 B. 冷湿空气 C. 干热空气 D. 干冷空气

03.大气成分中, 是常温下能发生相变唯一成分,是云、雾、雨、雪形成的关键成分。 A. 水汽 B. CO2 C. O2 D. O3 04.对流层中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是 。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逆辐射 D. 都不对

05.晴天夜晚至清晨,低层大气的垂直湍流运动通常将热量向 输送。

A. 上 B. 下 C. A和B都对 D. A和B都错 06.平均而言,气温日较差最大的地区是 。 A. 热带 B. 温带 C. 副极地 D. 极地附近 07.平均而言,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区是 。 A. 热带 B. 温带 C. 副极地 D. 极地附近

08.近地面等温线大致与纬度线,温度自赤道向两极不规则递减,因此, 分别为冷平流和暖平流。 A. 南风和北风 B. 北风和南风 C. 西风和东风 D. 东风和西风

09.北半球中高纬度高气压后部的通常吹东南风,比较温暖,因此,高压中心轴线总是向

倾斜。 A. 东北 B. 西南 C. 东南 D. 西北 10.水平气压梯度 等压线,方向为 。 A. 垂直、低压指向高压 B. 垂直、高压指向低压 C. 平行、低压指向高压 D. 平行、高压指向低压 11.气压一定时,气温越高,则单位气压高度差 。 A. 增大 B. 减小 C. 变化不大 D. 无法确定 12.风产生的原动力是 。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B. 地转偏向力 C. 摩擦力 D. 重力 13.白天,风速的日变化特征是 。 A. 下层增大、上层减小 B. 下层减小、上层减小

C. 下层和上层都减小 D. 下层和上层都增大

14.地转风速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因此,等压线越密集,地转风速 。 A. 越大 B. 越小 C. 不变 D. 不确定 15.水平气压梯度不变条件下,摩擦层中从地面向上,地转风 。 A. 风速加大、风向右偏 B. 风速加大、风向左偏 C. 风速减小、风向右偏 D. 风速减小、风向左偏 16.北半球摩擦层中,底压中心周围的梯度风 。 A. 逆时针吹并向中心辐合 B. 逆时针吹并由中心向外辐散

C. 顺时针吹并向中心辐合 D. 顺时针吹并由中心向外辐散 17.北半球摩擦层中,高压中心周围的梯度风 。 A. 逆时针吹并向中心辐合 B. 逆时针吹并由中心向外辐散

C. 顺时针吹并向中心辐合 D. 顺时针吹并由中心向外辐散 18.太阳辐射纬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球自转共同影响下,均匀地球表面形成了三圈环流模

式,其间形成了两个动力性气压带,它们是 。 A. 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 C. 副极地低压带和南北极高压带 D. A、B、C

19.均匀地球表面形成的三圈环流模式中,地面各气压间形成了3个行星风带,自赤道向两

极依次是 。

A. 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B. 赤道无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C. 信风带、副热带无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D. 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带和信风带 20.由于海陆分布等影响,实际大气环流模式中常形成所谓的大气活动中心,其中夏季活跃

于北半球大洋上的活动中心为 。 A. 冷高压 B. 热低压 C. 副热带高压 D. 极地高压 21.我国台湾附件海面及南海,冬季盛行 。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22.可直接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湿度因子包括 。

A. 水汽压 B.露点 C. 绝对湿度 D. A、B、C 23.可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程度的湿度因子有 。

A. 相对湿度 B. 气温-露点差 C. 绝对湿度 D. A和B

24.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主要取决于气温,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 。

A. 清晨和午后 B. 午后和清晨 C. 清晨 D. 午后

25.在晴朗微风的夜间,若空气中水汽含量保持不变,则 也不变。

A. 露点 B. 相对湿度 C. 气温-露点差 D. 饱和水汽压

26.当海面气温保持32?C不变时,则2000 m高空气温低于 时,海面空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干绝热直减率γd=1?C/100m) A. 10?C B. 12?C C. 15?C D. 不确定

27.若某陆地上空2000 m处气温保持15?C不变,则该地面气温高于 时,空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干绝热直减率γd=1?C/100m) A. 40?C B. 35?C C. 25?C D. 不确定 28.某气层气温直减率为1.2?C/100m,则该气层稳定度为 。

A. 绝对不稳定 B. 绝对稳定 C. 中性 D. 条件性不稳定 29.若某气层气温直减率为0.2?C/100m,则该气层稳定度为 。(假设湿绝

热直减率γm=0.5?C/100m) A. 绝对不稳定 B. 绝对稳定 C. 中性 D. 条件性不稳定

30.能造成雷暴阵性降水的云是 。

A. 积雨云(Cb) B. 雨层云(Ns) C. 卷积云(Cc) D. A和B 31.能造成连续性降水的云是 。

A. 积雨云(Cb) B. 雨层云(Ns) C. 卷积云(Cc) D. A和B 32.秋冬季晴天早晨陆地上形成的雾通常是 。

A. 辐射雾 B. 平流雾 C. 锋面雾 D. 蒸汽雾 33.海上平流雾通常形成于寒流、暖流交汇区的 。

A. 暖水侧 B. 冷水侧 C. 冷暖水两侧 D. A、B和C均对 34.北半球暖气团北上变性时,不仅使所经之地升温,同时暖气团逐步冷却,气温直减

率 ,气层趋于 。 A. 增大、稳定 B. 减小、稳定 C. 增大、不稳定 D. 减小、不稳定 35.北半球冷气团南下变性时,不仅使所经之地降温,同时冷气团逐步升温,气温直减

率 ,气层趋于 。 A. 增大、稳定 B. 减小、稳定 C. 增大、不稳定 D. 减小、不稳定 36.典型暖锋过境时,依次出现的云系为 。

A. 卷云、卷层云、高层云及雨层云 B. 卷云、卷积云、层积云及雨层云 C. 卷云、卷层云、高积云及层云 D. 卷云、卷积云、高积云及积雨云 37.典型一型锋过境时,依次出现的云系为 。

A. 雨层云、高层云、卷层云及卷云 B. 雨层云、高积云、卷积云及卷云 C. 层云、层积云、卷层云及卷云 D. 层积云、积云、卷积云及卷云

38.锋面气旋中部为暖气团天气,气温高,气压停止下降,北半球风向多为 。

A. SE B. SW C. NW D. NE 39.锋面气旋后部,气温迅速下降,气压迅速回升,北半球风向多为 。

A. SE B. SW C. NW D. NE

40.锋面气旋通常又称为温带气旋,从水平方向看,自低压中心分别向前伸展出一

条 、向后方伸展出一条 。 A. 冷锋、暖锋 B. 暖锋、冷锋 C. 均为冷锋 D. 均为暖锋 41.移动性冷高压的 常造成大量冷空气南下,严重时形成寒潮天气。

A. 北部 B. 东部 C. 南部 D. 后部 42.移动性冷高压的 通常寒冷、微风、夜间多辐射雾。

A. 中部 B. 东部 C. 南部 D. 后部 43.移动性冷高压的 通常气温回升、风向偏南、天气转阴。

A. 中部 B. 东部 C. 南部 D. 后部 44.北太平洋副高压夏季分裂为西太平洋副高和东太平洋副高,其中西太平洋副高季节活动

规律明显,其强度 ,位置 。 A. 冬强夏弱、冬北夏南 B. 冬强夏弱、冬南夏北 C. 夏强冬弱、夏北冬南 D. 夏强冬弱、夏南冬北 45.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 通常为稳定性天气,多层云和雾。

A. 东部 B. 南部 C. 西部 D. 北部 46.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 通常为微风、晴朗、炎热天气。

A. 中部 B. 东部 C. 西部 D. 南部

47.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 通常为不稳定性天气,多雷暴、陈雨等。

A. 东部 B. 中部 C. 西部 D. 北部

48.当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大、稳定并呈东西带状分布时,位于副高南侧的热带气旋路

径通常是 。 A. 西进型 B. 登陆型 C. 转向型 D. 倒抛物线型 49.全球海洋中,热带气旋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区是 。

A. 西北太平洋 B. 东北太平洋 C. 西北大西洋 D. 南印度洋

50.热带气旋形成需具备的条件包括广阔高温洋面、一定纬度、适宜的流场及 。

A. 风速垂直切变大 B. 风速垂直切变小 C. 副高强大 D. 信风带强大

三、填空题

1.根据大气温度、成分及垂直运动等物理性质,可将大气垂直分为( )、( )、( )、( )及( )。

2.若对流层中气温T随高度z按平均气温直减率γ线性变化,地面气温T0=25°C,对流层高度H=16 km,则对流层顶气温为( )。 3.干洁空气组成的质量比为:氮(N2)75.52%、氧(O2)23.15%、氩(Ar)1.28%及二氧化碳(CO2)0.05%,则干洁空气的摩尔质量为( ),比气体常数为( )。(普适气体常数R*=8.31 J mol-1K-1)。

4.若地球和太阳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15°C和6000°C,则根据Wien定律(常数C=2897μm K)可知,地球辐射和太阳辐射最大值对应的波长分别为( )和( )。 5.已知太阳常数S0=1370W/m2,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质量数m=2,大气透明度系数p=0.5,则根据Bouguer-Lambert定律可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为( )。若某地纬度为30°,则该地地面太阳辐射通量为( )。

6.如图所示,为太阳辐射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地球行星反射率为( )、地面有效辐射为( )、地面辐射差额为( )。

7.若某地气温直减率γ = 1.2°C/100m,不考虑水汽影响,则垂直对流将使高空气温( )。 8.若某地气温水平分布如图所示,图中数字为等温线的温度,则( )风和( )风分别为最强冷平流和暖平流。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