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2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8-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4)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们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作了注脚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矣……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合作探究

1.第二段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略写前洞(19字)

这一段中的对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出来后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后悔?

明确:遗憾的心情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际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3.第四段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明确: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

拓展探究

分组讨论: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过渡衔接、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明确: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

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或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课堂小结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辩证关系,这个同学们一读就能理解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它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用区区几百字就为我们深刻透辟地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前后呼应,详略得当,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无一句无着落,没有旁逸之枝,思维严密、清晰,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作业设计

1.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像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应该删去呢?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备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3.试分析王安石《菩萨蛮》的意境和情感

菩萨蛮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明确:此词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全篇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使之如出己口,真正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叙写自己的闲适生活与故作放达的情怀全词以精练的笔墨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词中营造出清隽秀丽、悠闲恬静的意境,以此来抒发洒脱放达之情,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词人在描绘春景时,无典故,不雕琢,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其中有日景、夜景,有青山绿水、花红柳翠的明丽色彩,也有流水潺潺、黄鹂鸣啭的声响,而作者的形象就淡入这画面中全词在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在娴雅流丽的风格中显示出作者的才情骨力,体现了王安石词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的词风

板书设计

记叙(议论的基础)——山院洞碑

议论(记叙的深化)——尽志无悔

第二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中华古国五千年的文化,璀璨辉煌,流光溢彩;我们的先哲先圣给我们馈留的华章美文、锦词绣句,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与奇妙的艺术美,很值得我们咀嚼和品味通过对它们的开掘,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和语言能力,更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加我们的生活情趣,提高我们欣赏美的能力,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文本解读

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判断句及其他文言基础知识

明确:(1)文中的词类活用(句中加点的词)

①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错传: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2)文中的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其他文言基础知识

①偏义复词:庐冢

②古今异义词: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

2.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明确: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明确: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明确:这句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明确: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①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③名:名词充当动词,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识其本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