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八年级物理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 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2、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 4、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长度的单位:

长度基本单位为米(m);

比米大的有千米(km),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

长度换算:

1m =10dm=102cm=103mm=106um=109nm 时间单位:

时间基本单位为秒(s),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时(h)、分(min);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毫秒(ms)、微秒(us)等。

时间换算: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us。

误差:

①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②产生原因: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

③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④误差与错误区别: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第三节 快与慢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 v=s/t ,变形得:s=vt,t=s/v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发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在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在钢铁中传播速度是5200m/s。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第二节 乐音与噪音

乐音和噪音:人们将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声音叫做噪声。

乐音的三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声音响度与生源振动的幅度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强若常用分贝(dB)来表示。

音调: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频率: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音色也叫音品,反应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第三节 超声于次声

超声:通常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如:蝙蝠;超声雷达

次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火山爆发、地震、风暴;核爆炸、导弹发射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一节

光的传播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问题:

1、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因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2、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

1 2 3 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光的速度: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第二节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投射到物体的光滑表面,如镜面或平静的水面,其反射光束仍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漫反射:物体表面比较粗糙,平行光经反射后,反射光不在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第三节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折射。

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练习: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第四节 光的色散

太阳光可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三基色:红,绿,蓝。 三原色:红,黄,蓝

第五节 凸透镜成像

凸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其形状中央较厚,边缘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实验:

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