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心理学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要影响。

3、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 (二)局限

1、他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的方法论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理论的科学水平。 2、他提倡的心理治疗方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并不具有普适性。 3、他的人本主义教育改革理想色彩过多,在实践上难以操作。

第五节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积极意义

1、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对人的实质性心理内容的阐述和揭示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有着积极的贡献。 3、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4、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局限性

1、人性论和生物本能决定论倾向。2、个人潜能价值决定论倾向。3、神秘主义倾向。

第十章 认知心理学

第一节 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

一、认知心理学的开始

1、乔治·米勒《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

2、杰罗姆·布鲁纳倡导的“知觉的新观察运动”(New Look Movement in Perception),暗示着心理表征功能的存在。 3、斯蒂文森(S.S.Stevens)于1956年发表的心理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显示了人对刺激的知觉量与物理刺激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4、1956年,对认知心理学的发生来说最具影响力的还是三个方面的研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西蒙和纽厄尔的人工智能逻辑理论的程序、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转换-生成语法”。 5、1967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新思潮的形成。

6、“认知心理学”杂志和“认知科学”杂志分别从1970年和1977年开始出版发行。 二、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

1、从更一般意义上分析,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首先是经验主义,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行为主义。

2、科学的发展从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那里继承的主要是“实证性的”原则。 3、逻辑实证主义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的哲学基础。

4、理性主义在纠正和否定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还原论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现代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和矛盾运动

(一)与早期实验心理学的联系: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在推翻行为主义之后向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回归。 (二)与格式塔心理学的联系:认知心理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比较接近。 (三)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系

1、行为主义的研究为认知心理学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方法学体系。

2、在理论方面,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所倡导的目标--对象手段的整体行为观和带有认知综合特征的目的行为主义对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联系

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都关注认知的内部结构或机制,它们是“认知革命”的同盟者。 2、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充满着辩证法,带有明显的系统论和整体论思想。信息加工心理学也充分体现了系统论、

第 25 页 共 29 页

控制论、信息论的思想,认为人的信息加工是认知结构中的信息选择、接受、编码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 3、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信息加工心理学都表现出对行为主义方法论的改良并表现出完全相似的兼容性。 四、相关学科的研究和社会需要的影响 (一)心理语言学的影响

乔姆斯基著名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认为句子的结构可以分成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天赋的??乔姆斯基的理论对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人因学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影响

英剑桥大学的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运用信息加工观点处理人的知觉、注意以及信息通道等心理学问题,开创了信息论在心理学中应用的先例。

(三)计算机科学或人工智能研究的影响

1、计算机科学对信息加工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工具、描述性的语言和有关计算理论方面的基础,对其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图灵的图灵机(Turing machine)和图灵检验(Turing test) 及西蒙和纽厄尔的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逐步成为心理学发展中的主流。

第二节 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

一、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人脑是一个类似电脑一样的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的结构和过程可直观地表示成流程图或称为“箭框模型”。如图,图示的信息加工系统,也称“符号操作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感受器、效应器、处理器、记忆装置。 2、信息加工心理学就是研究信息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传递、转换、贮存和作用机制。 二、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

(一)知觉加工与模式识别研究 1、模板匹配模型

模板匹配模型(template matching model)是根据机器的识别模式提出来的。它的中心思想是认为人的记忆系统中储存着各式各样的刺激物的模板,当输入的刺激信息正好与某一储存的模板相匹配,该刺激信息就得到破译和识别。 2、原型匹配模型

原型匹配模型(prototype matching model)认为在记忆系统储存的不是与外部刺激严格对应的模板,而是一类刺激物的概括性表征——原型,所谓原型是指一类事物综合、抽象的产物。一般信息加工系统会根据输入信息与原型的匹配程度来识别信息,寻找与其最佳匹配的原型,并赋予其一定的意义,从而使之获得理解。显然,原型匹配模型克服了模板匹配模型不灵活、不经济的缺点,对其进行了改进,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生活经验和心理实验的支持。 3.特征分析模型

特征分析模型(feature analysis model)认为,主体首先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特征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与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各事物的特征表进行比较,最佳匹配将获得识别。 (二)注意的研究

1.过滤器模型

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又称单通道理论或早期选择模型,这种过滤器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该理论认为,人的大脑皮层的加工能力非常有限,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出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中枢的分析阶段,于是在信息输入通道出现了瓶颈口式的过滤器。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贮存,其余信息则被阻止在高级中枢之外。

2.衰减器模型

特瑞斯曼(A.m.Treisman)提出衰减器模型,又称中期选择模型。该模型认为信息通道中的过滤装置是按照衰减方式工作的,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知觉分析之前对输入的感觉信息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称为外周过滤器。一是在知觉分析之后,由于长时记忆中的项目具有不同的激活阈限值,输入信息(追随耳)未受衰减时能顺利激活有关记忆项目而得到识别、输入信息(非追随耳)受到衰减时因强度减弱而常常不能激活有关记忆项目,故不能被识别。

第 26 页 共 29 页

但特别有意义项目(如自己的名字)的激活阈限较低,因此能被激活和识别,这一过滤装置被称为中枢过滤器。 3.晚期选择模型

晚期选择模型认为,选择性注意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装置位于知觉加工和工作记忆之间。该模型假定所有输入信息都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其中的相关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知觉强度高的或意义较重大的信息获得进一步的系列加工,然后做出反应。这个模型能很好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因为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也能解释特别有意义的信息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因为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这些项目激活阈限是很低的。但是,这个模型不经济,它假设所有输入信息都被中枢加工。

4.心理智源限制理论

卡尼曼(D.Kahneman)提出心理智源限制理论。这种理论把注意看作是心理智源,而人的心理智源在总量上是有限的。人的心理智源可以在意识控制下进行分配,努力程度较高的任务调用的心理智源多,活动效率也高,但当把心理智源全部调用时,努力程度提高也不能再提高活动效率了。当人面临不止一项任务时,心理智源将在各任务间进行分配。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 (三)记忆的研究

1、关于记忆结构的研究

①1965年,诺尔曼正式提出两种记忆说,即在人的长时记忆系统(Long-term memory system)之外还存在着短时记忆系统(short-term memory system)。 ②阿特金森和希夫瑞(1968)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型:记忆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存贮系统组成。 ③克雷克的加工水平说: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是由于其受到了不同水平的加工——感觉的、表层的、非语义的浅加工,也可以受到结构性的、语义的深加工,信息加工会留下记忆痕迹,所以记忆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 2、记忆信息表征的研究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也被称为知识,可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⑴程序性知识:关于技能和解决问题过程方面的知识。

⑵陈述性知识:关于事实的信息的知识,其表征方式有情景性的和语义性的,其中语义记忆信息的表征理论主要包括网络模型和特征分析模型两类:

①网络模型:人脑对语义的记忆是以网络形式分层存贮的,所有概念均按照逻辑的上下级关系分若干层次,各层次的概念依次有连线相通,由此构成一个层次网 络,概念的特征附着于网络的各个节点上。

②特征分析模型:概念的表征依赖于特征集,任何概念 都包括一个定义特征集和一个描述特征集,两个概念 的特征交叉越多,概念的重迭就越多。 (四)问题解决的研究

1、20世纪50年代《思维研究》和 《人类问题解决》的发表,标志着信息加工理论对问题解决研究的开始。 ⑴《思维研究》是Bruner等于1956出版的,主要是研究对刺激信息进行分类的认知过程;

⑵《人类问题解决》是纽威尔和西蒙等1972年发表的,这本专著可以被称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研究的经典之作。纽威尔和西蒙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论,可被称为产生式问题解决理论,他们认为问题解决是对问题空间不断进行启发式搜索的过程。

2、关于问题解决的另一项主要研究是专家与新手的研究。专家与新手在问题解决方面主要表现为问题表征和问题解决方法类型上的差异。

三、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实验方法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实验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

反应时法是其最有效的和最典型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减法反应时法和加因素法。 (二)眼动研究方法

⑴眼动(eye-movement)即眼球运动,它有三种基本方式:注视(fixation)、眼跳(saccades)和追随运动(pursuit move-ment)。

⑵眼动实验依赖于眼动仪,眼动仪就是记录眼球运动信息的仪器。

第 27 页 共 29 页

⑶眼动研究常用的资料或参数:①眼动轨迹图②眼动时间③眼动的方向和距离④瞳孔大小与眨眼

(三)口语报告分析法

1、口语报告分析法(protocol analysis),也称出声思考法(think-loud),是一种由被试大声报告自己在进行某项操作时的想法,使内部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来探讨内部认知过程的方法。 2、口语报告多半在操作时进行,也可以在操作后通过回忆来叙述。

3、口语报告分析法是对传统内省法的批判与继承,该方法已经被许多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所接受和采用。 (四)计算机模拟法

计算机模拟(computer simulation)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通过对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来认识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即对人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进行逻辑分析。通常和理论分析结合在一起,多从程序缩减、流程分析、程序模拟三方面入手。

第三节 联结主义的认知心理学

一、联结主义和认知革命

1、心理学家赫布(Donald Olding Hebb)于1949年提出假说:神经系统的学习是发生在两个神经细胞相互连接的突触处,突触间的连结强度是可变的,并首次给出了突触间连结权重值变化的方案,即著名的Hebb学习规则。 2、1958年罗森布莱特提出感知器模型,该模型具有分类、自学习、分布式贮存、并行处理和一定的容错性。 3、 McClelland 等1986年出版的《并行分布加工:认知的微观结构之探索》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联结主义的观点和成就,被称为联结主义的里程碑式著作。

4、联结主义将认知机制的解释或理论建立在复杂的神经网络之上,这一神经网络由大量神经单元相互连接而成,信息不是固着于某一神经单元,而是平行分布于网络结构中。 二、联结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模型

1、联结主义模式的基本构成成分包括单元和联结。

⑴单元是带有活性值(activation value)的简单加工器。

⑵联结是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单元及单元之间的联结构成网络。 2、一般来说联结都是加权的(weighted),权值可正、可负,特定的输入将根据权数的提示而决定接受它的单元是兴奋还是抑制。

3、联结权重决定着联结的重要性以及对通过它所联结的单元之间的影响程度。

4、在联结主义模式中,知识是贮存在加工单元的联结之中,单元的激活表征将引起其它单元新的激活模式。 5、联结主义试图构建一个更接近于神经活动的认知模型,认知就是相互联系的具有活性值的神经单元所构成的网络的动态整体活动,这种网络所实现的整体状态与对象世界的特征基本一致。

6、联结主义认为知识信息存在于神经网络的联结中或权重里,通过调整权重可以改变网络的联结关系并进而改变网络的功能,通过合作并行主义的形式来运用简单的单个加工单元加工信息,因此称为并行分布加工;又因它对真实神经网络的模拟,故又称为人工神经网络;斯摩伦斯基把联结主义与符号加工范式进行了比较,认为它是处于符号层次水平和真实神经元层次之间的无意识加工,因此又把它称作亚符号范式。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特点①并行结构和并行加工②可塑性、自学习、自组织和自适应性③非线性和容错性④非凸性 三、联结主义模型的学习规则

学习方式可分为非监督学习和监督学习。

⑴非监督学习:事先不给定标准样本,直接将网络置于环境之中,学习阶段与工作阶段成为一体,学习规律的变化服从联结权值的演变方程。非监督学习最典型的例子是Hebb学习规则。

⑵监督学习:将训练样本的数据加到网络输入端,同时将相应的期望输出与网络输出相比较,得到误差信号,以此控制神经网络中单元联结权重的调整。当样本情况发生变化时,修改单元联结的权重以适应新的环境。监督学习的神经网络模型有反传网络、感知器等,学习规则如Delta学习规则和BP算法。

(一)Hebb学习规则

1、赫布于1949年提出了神经心理学理论,认为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最终是发生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部位,突触的联结强度随着突触前后神经元的活动而变化,变化的量与两个神经元的活性之和成正比。

第 28 页 共 29 页

2、赫布曾说“如果一个神经细胞A的轴突充分接近另外一个神经细胞B并能使之兴奋,那么A重复或持续地激发B就会在这两个细胞或其中一个细胞上造就一种生长或代谢过程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使A激发B的效率有所增加。” 3、Hebb学习规则是一个无监督学习规则,这种学习的结果是使网络能够提取训练集的统计特性,从而把输入信息按照它们的相似性程度划分为若干类。

4、Hebb学习规则为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奠定了基础,有效的学习算法使得神经网络能够通过联结权重的调整,构造客观世界的内在表征。

(二)Delta学习规则和BP算法

1、Delta学习规则是对于具有连续函数的神经元的一种有监督学习规则,也是一种梯度下降的学习规则,主要通过把完全的输出模式与完全的目标模式相比较而操作。其原则是:权重的增量应该正比于误差的梯度;权重向量的调整结果能够使误差减少。

2、鲁梅尔哈特等于1986年提出了多层前馈网络的误差反传算法(Backpropagation,简称BP算法):在神经网络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一组目标值,然后给予网络一组刺激信号对之进行训练,每次训练网络都会输出一组向量与目标值进行比较,于是多项误差汇总形成全局误差函数。

3、BP算法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调整权重,使得该误差函数的输出达到全域最低或达到全域的误差允许值。 4、BP算法成为神经网络模型建构的常用操作过程。

第四节 对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一、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贡献和局限 (一)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贡献 1、实现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回归。 2、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新突破。

3、初步形成了认知研究中的整体观,强调了心理活动的动态性。 (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局限

1、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面临着人机类比和模拟研究的局限性。 2、它从另一个方面限制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3、依然未能把心理学统一到完整的理论体系上来。 三、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性

(一)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贡献

1、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在解决不确定的、不完善问题时遇到了困难,但是联结主义在此方面却能得心应手。 2、联结主义对传统的符号系统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3、联结主义理论推动了认知研究领域的一次大联盟。 (二)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局限

联结主义以“心理活动象大脑”为隐喻基础,以对大脑的同构型或同态型模型为研究对象,具有生物还原倾向。

第 29 页 共 29 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