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反思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孙权劝学反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孙权劝学》教学思路及反思 【教学思路】 《孙权劝学》

这篇课文,假若安排在初一或初二年级学习,怎样教才比较合理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以往的文言教学存在着重大误区: 一是起步太晚,严重滞后,耽搁了最佳学习时期;二是

初中伊始又行色匆匆,走得太快,强行超前。 此外还有诸多问题,比如,起步阶段忽略积累经典语料,把诵读价值偏低的文本硬性规定成“背诵课文”,诸如 《口技 》《童趣 》等等 。

我注意到,《孙权劝学 》 这一篇有的课本没有安排背诵。 这是对的 ,因为还有更上口 、更经典的先秦文言语料更值得熟读成诵。 不过,毕竟《资治通鉴》 也还是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典籍,适合于让初中学生多读一些。基于这种考虑,前些年我参与支教的时候 ,对这篇课文给予了较多关注。 我调查某地学校一般教师所作的教学设计,大致是:讲两节课,第一课时读上一两遍, 然后字字落实、 句句翻译;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孙权、鲁肃和吕蒙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课文总共百来字,如何分析人物性格呢? 有的老师建议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吕蒙在军帐中挑灯苦读的短文。 ———这自然比分析人物性格要略好一点, 但还是淡薄了文言学习的特质。经过反复研究, 最后把这一课的教学思路回归于文言阅读的应有专责, 回归于经典文本的自学、探究与交流,且放置在一种有联系、有趣味的文言阅读平台之上。第一节课主要学习课文;第二节课主要延伸课文描述的故事,所采用的经典语料均加上注释。资料1: 吕蒙闻曹操欲东兵 , 说孙权夹濡须水口立坞。 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 ”遂作濡须坞。(选自《资治通鉴》建安十七年)资料2: 春 , 正月 , 曹操进军濡须口 , 号步骑四十万,攻破孙权江西营 ,获其都督公孙阳 。 权率众七万御之,相守月馀 。 操见其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权为笺与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操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 ”乃彻军还。(选自 《资治通鉴 》建安十八年 )还采用了若干起调节、 联结作用的非经典文字,比如这段小说者言:“濡须之战,孙权与曹操相持月余。 权尝乘大船来观公军,公军弓弩乱发,箭著船旁 ,船偏重 ,权乃令回船 ,更一面以受箭,箭均船平。 ”

【教学反思】

从教学实践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我把当时记录下来的实况和感想,择要摘录在下面,作

为教学思路与反思的真实呈现。◎这次研究课,我不想扩充课时 ,还是安排两节课,但要让阅读 量 至 少 翻 一 番 ,提 出 了备课巩固和扩展文言教学“根据地”的实验设想。我

们本应该有文言教学这个“根据地”,从小学到中学都能够在相对独立的文言教学体系里,

指导学生根据文言特点来有效地学习文言,进而和白话读写 教 学 体 系 建 立 相 辅 相 成 的 良 性 关系,在相互支持中实现双赢,最终使 学 生 形 成完整坚实的语文能力结构,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但是,我们还没有这个“根据地” 。不得已而求其次,在“流寇主义”的夹缝中,尝试建立小规模 的 带 有 “根 据 地 ” 性 质 的 文 言 教 学 格局———

这次以《孙权劝学》为例,尝试着做做这件事。其要义,第一是“巩固”,删除空泛无

效人

物性格分析之类,让前一个 40 分钟,每分钟都落实于熟读成诵、疏通文义和大致理解文意上,基本完成原来两课时才能做好的核心要务;第二是“扩展”,从课文内容出发,向临近的适宜的古典文献靠拢,扩大涉猎范围 ,激发自学与探究的乐趣。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教学, 改起来难度大,非常麻烦,诸多细节问题需要仔细探究。比如,“濡须建坞”的“坞”,到底是什么样的军事防御设施呢?针对“夹濡须水口立坞”这一句,

我最先做出的判断比较含糊:取“坞”字本义,即防御工事,特指土堡。 这又可以分为两种理解:一是在两岸上筑土堡,抵挡陆路攻击,水中仍然以船迎敌。这似乎更符合“夹”字原义,也与吕蒙的话比较吻合。 二是将偃月型的矮堤筑进河水拦锁敌船,这样理解,与《后汉书》注中所引文字意思似乎更为接近:“孙权闻操来, 夹水立坞,状如偃月。”为此,特地请教史学专家帮助澄清相关的概念:“偃月” 实际是古代军队作战时几种基本阵形中的一种,中外皆有。 唐代李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对“偃月”这一阵势作了详细阐述:“偃月营 ,形象偃月 ,背山冈 ,面陂泽 ,轮逐山势,弦随面直。 地窄山狭之所,下营也。 ”偃月阵为前后两层,即下、中两营,战时面水背山,依次而立。 但下营又分大小两营,一处安排六成兵力,一处安排四成兵力,阴面的弦开三门,分别为“上弦门”“偃月门”“下弦门”。以常规论,曹操军也是有水师的,如不阻断水道,则北方水师必然顺水而下,步兵也会自陆地同时发起攻击。水道定已为东吴所断,北方水师无法顺流而下,要发动水战夺取水寨之后才可进入长江。 而曹操似乎并没有倚重水战,估计是自赤壁大战以后,对北方水师并无信心,试图主要发动陆地攻击夺取偃月阵的营寨,但始终未能获胜,月余后无功而返。由此,可以看出“夹濡须水口立坞”的特殊的军事价值。还有一个问题也值得追究,即提出“建坞”的建议,能不能看作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的直接效果。有的老师提出:发生濡须建坞一事,并不能看作一定就是吕蒙就学后的特有效果,起码不能直接证明,就拓展料来说,多少显得有点儿牵强。 (大意)对此,我们又进行了一次论证,基本上维护了原来的见解。 吕蒙献策时体现出来的军事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观点,这样富于哲理的话, 恐怕不是当年让鲁肃瞧不起的一介武夫所能说出来的———大约是读了不少兵书战策后,思考问题的方法、表述意见的话语都产生了变化。赤壁之战以后,大概东吴将军里滋生了盲目轻敌的思想苗头,吕蒙则比较清醒地认识到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 陆战与水战条件的复杂关系,提出建立陆地城堡,希望能弥补陆战不足的弱点。 孙权当然能够意识到吕蒙立坞之策的重大军事价值,遂称“善”也。 而一年后,果然应验了,曹操发动陆战,避开东吴水战的锋芒,倘若孙权事先没有修建陆地防御设施, 并依托这些设施(坞)演练阵法(偃月阵),怕是要吃大亏了。从试讲和正式做课的情况看, 初一学生大体能够接受,对教学的分量和难度基本适应,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建议再进行试验 ,改为让学生课下选读《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看看史书和小说对同一个历史事件所作的不同描述, 这应该是很有趣的。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