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说史课后习题及名词解释整理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西方经济学说史课后习题及名词解释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十六章 边际效用学派的经济学说

1、戈森定律

戈森提出了两个规律,第一个被称为效用递减规律,即人们对某种物品的需要,随着需要的不断被满足,所感觉到的享乐程度逐渐递减,直至最后达到饱和状态。第二个被称为边际效用相等规律,它是由第一个规律派生的,是指在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达到最大限度享乐的方式。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从一定量财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必须把它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须使得每一种用途上的财货的边际效用相等。此外,他还认为,当环境使人发现新的享乐,通过自身的改进或影响外部世界就有可能增加他的总享乐。就是说可以增加新的享乐的途径,它是对享乐递减规律和边际享乐相等规律的补充。戈森的这些观点被称为“戈森定律”。

2、边际效用论

门格尔提出了边际效用论的基本观点。他综合前人的主观价值论和效用递减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价值决定于商品的最不重要部分的效用的理论。 3、主观与客观价值论 庞巴维克指出: 主观价值是一种财货或一类财货对于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在这一意义上,如果我认为我的福利同某一特定财货有关,占有它就能满足某种需要,能给予我以一种没有它就得不到的喜悦或愉快感,或者能使我免除一种没有它就必须忍受的痛苦,那么,我得说这一特定财货对我是有价值的。

客观价值指的是一种财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或能力。在这一意义上,有多少种和人有关的客观成果,就有多少种价值。食品有营养价值,木材和煤炭有发热价值,肥料有肥田价值,爆炸物有爆炸价值等等。 4、边际效用价值论 庞巴维克指出,一件物品的价值是由它的边际效用量决定。边际效用量是由需要及其供应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一方面,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强烈,另一方面,能满足该需要的物品量越少,则得不到满足的需要阶层就越重要,因而边际效用也越高。反之,需要越少和越不迫切,而能够用来满足它们的物品越多,则更下层的需要也可得到满足,因而边际效用价值也就越低。

5、生产性物品价值

生产性物品只有在它生产出来的产品能提供效用即能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时,才有价值。所以,最终是由它们的最后制成品的边际效用量所规定的。

6、时差利息论 庞巴维克认为,时差利息论把资本主义的各种剥削收入说成是人在不同时间内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的差异的结果;认为人对未来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低于人对现在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两者之间的差额便形成时差利息。他认为,物品通常比同一种类和同一数量的未来的物品更有价值,这个命题就是他要提出的利息理论的要点和中心。

1、评析边际效用价值论。

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是错误的

(1)把价值归结为人对财货效用的主观评价,抹杀了价值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并把物品混同于商品,把价值的客观物质内容说成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 (2)认为价值大小取决于财货满足边际欲望的边际效用量。

(3)把人对物品的主观评价作为价格形成的前提,犯了颠倒因果的错误。 (4)关于生产资料价值形成的观点,是倒因为果的诡辩。

(5)把稀缺性看做是价值的前提条件,割断价值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联系,否定劳动价值论。

2、简析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 克拉克的理论错误是十分明显的: (1)克拉克认为各生产要素都有生产力。他未加任何论证就推导出劳动和资本边际生产力及其决定劳动和资本产品价值的原理。而这种包含资本生产力论在内的各生产要素都有生产力的前提,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2)克拉克对分配范畴所赋予的特定含义,也是不确切甚至完全错误的。 他说的工资,除了雇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外,还包括企业家的平均利润。这是对剥削与被剥削的混同。 (3)以边际生产力论为基础的分配论是自相矛盾的。

第十七章 马歇尔的经济学说

1、简析马歇尔经济学说的特点。 (1)马歇尔经济学说体系

① 马歇尔经济学说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新旧经济学之大成的折衷主义。 ② 马歇尔经济学说的理论体系,是以人的主观的、心理的因素为基础的。

③ 他宣称经济学的最高目的是要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马歇尔的贡献就是宣扬渐进的改良主义。这种主张的理论依据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2)马歇尔经济学说方法论的特点

① 运用所谓“连续原理”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②运用边际增量分析方法,分析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③ 运用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来分析相反经济力量之间的关系。

2、简述马歇尔经济学说体系的核心——均衡价格论。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就是他的价值理论,是他的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马歇尔就是以均衡价格论为中心,把其他经济理论联系起来,构成他的整个折衷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均衡价格论的两个前提条件:

假定某一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局部均衡论; 假定货币的购买力也是不变的。 (1)价值与均衡价格

价值是一物的交换价值,是一物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可以换取别物的数量。 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来说明价值的决定问题。某一商品的价格决定于买卖双方力量的相互冲击和相互制约,最终形成均衡而达成的。这就是说,使买卖双方力量达于均势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

(2)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马歇尔把供给和需求看成同等重要,同时,他又着重强调供求趋于均衡的观点,从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相互关系中建立起他的均衡价格论。

均衡价格就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或供给与需求的价格在市场上达到均衡状态时的价格。 (3)时间长短与均衡价格 在马歇尔看来,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共同决定均衡价格,实际上就是效用和生产费用共同决定均衡价格。如果考虑到时间这个因素,则供求两个方面在价格决定上的不同作用是可以区

别的。

马歇尔认为,时间长短不同,对于市场上供求双方的较量趋于均衡的情况是不同的,因而它们对决定均衡价格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 马歇尔把均衡价格按时间长短分为三类:

① 极短时间内暂时的市场价格。 ② 短时期的正常价格。 ③ 长时期的正常价格。 马歇尔由此得出结论:“ 就一般而论,我们所考虑的时期愈短,就愈需要注意需求对价值的影响;时间愈长,生产成本对价值的影响将愈加重要。因为生产成本变动对于价值的影响与需求变动的影响比较起来,一般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4)垄断与均衡价格

他完全承袭了古诺关于垄断的定义,认为在垄断的条件下,一种商品只有一个供给者。这种垄断者可以自由地调节其商品的供给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垄断者的利益,在于把它们调节得能够给他提供最大可能的纯收入总额。

3、简评马歇尔提出生产第四要素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内容:马歇尔提出生产的第四要素是组织——即企业经营和工业组织。 马歇尔说,资本大部分是由知识和组织构成的,其中有一部分是私人所有,其他部分则不是。知识是最有力的生产动力,组织则有助于知识。它有许多形式,例如单一企业的组织,同一行业中各种企业的组织,相互有关的各种行业的组织,以及国家保安和援助组织。 理论意义:马歇尔认为,“组织”作为一个生产要素,是研究分工、生产规模的利弊、企业管理等问题,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增加企业的收益。

第二十一章 凯恩斯的经济学说

1、凯恩斯定律

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下,社会上必然存在着一部分多余的生产能力,包括机器、劳动力、资金等。由于存在着多余的生产能力,所以不管总需求有多大,社会总能生产出与需求相等的供给量。这也就是说: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这一说法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为凯恩斯定律。 2、消费函数

国民收入的数量与消费量的这种增加的关系被称为消费函数。消费函数所表明的关系是: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消费量也将增加,但后者的增加量小于前者的增加量。 3、资本边际效率

与预期利润率是大致相同的概念。它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机器等设备的市场价格和预期收益。 4、利息率

利息率的决定取决于两个因素: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

(1)流动性偏好根源在于三个心理上的原因或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2)货币数量就是货币供给量。

对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决定了利息率的高低。在一定的流动性偏好之下,即在一定的货币需求之下,国家可以通过控制货币数量的多寡而控制利息率的高低。 5、货币政策

通过货币政策,西方国家可以提高或者减少国民收入的水平。在萧条时期,西方国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使总需求或国民收入增加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当经济活动过热,出现通货膨胀的危险时,国家同样可以使用货币政策来使总需求或国民收入减少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不会

出现长期的失业,也不会出现长期的通货膨胀。 6、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企图通过改变国家的消费和投资的办法来改变国民收入的水平。改变国家的消费和投资不外乎改变国家的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预算支出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国家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或减少。另一方面,预算收入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国家投资和消费的减少和增加。

1、如何理解“凯恩斯革命”?

1936年,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J.M.凯恩斯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的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凯恩斯在刚撰写通论的时候就开始造舆论,他给戏剧家萧伯纳的信中曾提及此事,并颇为自负地说,此书也许会对世界上关于经济问题的思考方法发生革命,引得世人拭目以待。果然,该书一出,的确轰动一时,西方经济学界公认经济学发生了一场“革命”。 凯恩斯革命的重大突破,之所以称为革命,是因为在某些方面有着重大突破。

1.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因而不存在经济危机,明确承认经济危机的存在及严重破坏性。

2.屏弃了传统经济学的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机理,不相信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认为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均衡,坚决主张:采用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行紧急抢救。

3.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在经济危机病因探索方面的“外因论”,转而寻找不稳定的内在结构,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创立了有效需求原理及三大心理定律。

4.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原因,以区别于单个商品,单个厂商,单个消费家庭之经济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

5.摈弃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主张膨胀性财政政策,主张扩大政府开支,赤字预算和举债支出。

总之,凯恩斯“革命”的实质在于:以30年代经济危机为时代背景,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迫切需要,创建以需求管理的政府干预为中心思想的收入分析宏观经济学。它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可否认,凯恩斯的经济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减少了失业,促进了经济增长,使西方世界经历了长达25年之久的“繁荣”。但是,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膨胀性经济政策的后果带来了70年代的“滞胀”,使凯恩斯主义不得不退出“官方经济学”宝座,让位于新保守主义经济学。即使如此,在各国目前实施的经济政策中,仍然可以看到浓厚的凯恩斯主义色彩。

凯恩斯革命的三个主要表现方面

首先,凯恩斯认为由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体系里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因为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总是能自动创造需求。

其次,工资存在刚性,不可能像新古典经济学体系描述的那样迅速变动,因此不能适应需求不足的变化。

最后的结论是市场无法自动调节,所以出现大萧条,因此主张国家干预市场。凯恩斯革命的真正底蕴,是同古典经济分析理论观的教条的彻底决裂,以总量水平的总供给均衡分析取代古典传统的总量恒等分析,因此以有效需求原则取代萨伊定律与瓦尔拉定理。

2、如何看待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

凯恩斯的政策建议包含有许多不同的政策手段,这些手段有一个共同之点,即它们的目的都仅仅在于解决资本主义流通领域的问题。从整个理论体系来看,凯恩斯理论的最大错误就在于没有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领域。在流通领域的范围内,凯恩斯的学说触及现代资本主义的现实,从而是正确的。正是由于这一点,他的政策建议可以起到治标的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说,凯恩斯的学说在整体上是舍本逐末的。

3、简析凯恩斯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1)对西方经济理论的影响

《通论》构成了逐渐出现的宏观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凯恩斯成为西方新出现的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

1948年,萨缪尔森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以前的微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的学说。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滞胀现象逐渐恶化,新古典综合派地位动摇,受到“右”的和“左”的思想的攻击。双方争论的内容在很大的程度上牵涉到对《通论》的解释。在这个意义上,凯恩斯对目前的西方经济理论上的影响仍然很大。 (2)对西方经济政策的影响

凯恩斯理论所支持的各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已在不同程度上为西方国家所执行。 目前凯恩斯理论所主张的政策仍在使用,不过使用的方式和过去的有些不同,而且人们对政策的信心有着很大程度的减弱。 (3)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

凯恩斯学说在西方思想界构成形形色色的言论的基础:

1.混合经济。目前的西方,相当多的人把现代西方社会称为 “混合经济制度”或“双重经济制度”。认为标榜为混合经济的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个理想社会。

2.西方的一些民主社会主义分子,认为凯恩斯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控制、修正、甚至更替作出了一个决定性的步骤。

此外,凯恩斯的理论也给可调节的资本主义、有计划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趋向于社会主义等论调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理论基础。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