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说史课后习题及名词解释整理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西方经济学说史课后习题及名词解释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不能真正理解社会资本的特性,也不可能正确区别社会资本和收入的概念,最终也就不可能从理论上解决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问题。 (4)把工业视为不生产部门,在工业生产中只有“年预付”而没有“原预付”,没有剩余价值的生产,没有把工业品列入列入社会总产品中,因此,在整个流通过程结束时,没有留下工业品满足本阶级的生产消费和生活需要 2、杜尔哥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魁奈的经济理论? (1)杜尔哥修正并发展了魁奈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学说。进一步明确地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各自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即把生产阶级划分为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同时把不

生产阶级划分为工业工人和工业资本家。

(2)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两个主要阶级,进行了比较正确的解剖和说明,指出资本家占有和投入资本,使别人从事劳动,而赚取利润;雇佣工人则一无所有,靠给别人劳动,只能挣得工资。 (3)对于工资理论的发展

他把自由竞争的原则应用到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上,提出了在当时来说是最好的工资理论。正确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与工人之间的竞争的现象,而竞争的结果,必然使工人的工资限定在为维持他们生活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的水平。

(4)带有重农主义的偏见使他对雇佣工人的理解存在着混乱和缺陷。由于他把土地看做财富的惟一源泉,认为被雇佣者不仅有一无所有的农业和工业部门中的出卖劳动力的工人,还包括投入资本经营农业或工业的资本家。

(5)杜尔哥对魁奈的“纯产品”理论有重要的发展,达到了重农主义理论的最高度。魁奈把“纯产品”不看成是劳动的产物,而是把它说成是自然的恩赐。认为土地所有者如不通过土地耕种者的劳动是什么也得不到的。

(6)他把地租视为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在使用价值的形态上进行考察。忽视了对商品价值的分析和研究。

(7)在资本的来源和用途方面,杜尔哥进行了独特的论述。他举出资本的五种使用方式:买进田产,租用土地,从事工业、制造业生产,经营商业和放债。

(8)完备地划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收入。他把基本收入划分为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

和其他重农主义者相比,杜尔哥进一步发展了重农主义理论,他的理论的封建主义外观已经消失。马克思对此作出了评价:“特别是在杜尔哥那里,这个外观完全消失了,重农主义体系就成为在封建社会的框子里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了。” 第六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名词解释

1、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斯密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2、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2、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把价值的真实基础归结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而且把价值量归结为商品内部所凝结的劳动量。 3、斯密的教条 指斯密价值规定中的一个错误公式。按照这个公式,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即三种收入构成商品的价值。 最后推导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以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通通由v+m两个部分构成,不变资本部分c就不翼而飞了。 4、货币论

(1)在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上,斯密虽然未能从价值形式发展中掌握它,但他知道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中,适应交换的客观需要,自发地从“许多种类货物”中分离出来作为“共同衡量标准”或“共同价值标准”的一种货物。

(2)在货币的职能上,斯密更多的是讨论货币的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问题。 斯密开创性地探索了纸币流通规律。他指出任何国家各种纸币的全部金额,决不能超过其所代替的金银的价值,或在没有这些纸币的场合所必须有的金银币的价值。 斯密对世界货币及其流通规律也作了引人入胜的描述。 5、看不见的手

斯密认为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亚当?斯密的后继者们以均衡理论的形式完成了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是小规模的,一切企业由企业主经营,单独的生产者对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发生影响,消费者用货币作为“选票”,决定着产量和质量。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价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变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资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劳务。通过看不见的手,企业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工资,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供给自动地创造需求,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通过自由竞争,整个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在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时,遵循自由放任原则。政府不对外贸进行管制。“看不见的手”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现实。 6、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 (1)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2)相对优势

相对优势是指某种革新与其所替代的旧的技术相比,其先进的程度。而相对优势度常常用经济收益,低初始成本,适应性的增强。一段时间内储蓄的增加,社会声望。回报的快速性等来表示。一项革新较前一方案的相对优势度越高,改革新方案的使用率越高。 1、评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 (1)贡献

斯密把价值的源泉归结为一般社会劳动。他最早地把剩余价值的来源归结于剩余劳动,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他明确地提出了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分离是剩余价值生产、从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利润是“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来报酬他垫付原材料和工资的那全部资本”。这样,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的重大理论问题也就基本上得到揭示。 不仅如此,斯密后来直接地从工人超出用来补偿自身工资的劳动量之上所完成的劳动中,引申出利润。马克思对此有极高的评价,他认为,斯密不仅认识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同时他还十分明确地指出,剩余价值不是从预付基金中产生的,是在新的生产过程中从工人加到材料上的新劳动中产生的,利润不是别的,正是工人加到劳动材料上的价值中的扣除部分。 斯密在把剩余价值的一种形式—利润,表述为劳动超过工资之上的余额以后,对剩余价值的另一种形式—地租,也作了同样的论述。 (2)缺陷

① 斯密没有把剩余价值本身作为一个专门范畴与利润、地租等特殊范畴区别开。 ② 斯密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缺点之一,是他不能用劳动价值论阐明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怎样发生的,不能证明劳动与资本相交换是按价值规律进行的。

③ 将资本家的利润视为生产费用的一部分,从而违背了他关于利润是劳动者的生产物无偿扣除的正确立场,陷入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泥潭。

④ 混同了利润和平均利润。他把利润平均化作为既定的事实和研究的起点,完全忽视了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和利润到平均利润转化的过程,而直接地把价值与生产价格等同起来。 ⑤ 他认为竞争导致利润率下降,其实这是利润平均化的原因,而不是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根源。

2、简述斯密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斯密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两个定义:

a.生产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不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斯密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观点给生产劳动下的这个定义,触及了问题的本质,抓住了问题的要领。

b.凡“能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而不能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称为非生产劳动。

(2)现实意义:这两个定义有着本质区别:第一个定义,是从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即劳动借以实现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形式中得出来的。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因而是正确的。第二个定义抛弃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特殊的社会规定性,单纯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中作出的,因而是错误的。 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二重见解,从方法论上说,同他一贯坚持二重性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即使如此,他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学说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功勋卓著,极大地超过了他的前辈及同时代经济学者的眼界,对后来者也堪称楷模。这一理论曾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成长,直至今日仍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3、简述“斯密的教条”在斯密

再生产理论上的作用。 这个矛盾始终困扰着斯密,他在阐述总收入和纯收入及其相互关系时寻找出路。但一贯坚持社会总产品价值中不包括不变资本的他,又把它包括在总收入之中。 在解决如何将年产品中由机器、工具、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构成的部分作为收入由三个阶级消费时,斯密又试图用区分以实物形式表现的收入和以价值形式表现的收入的办法寻找出路。 但他又碰到了新问题,即社会总劳动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种类: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劳动和从事消费资料生产的劳动。在两大类劳动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属于工资总额的部分,从价值方面看,两种劳动是相同的,可以构成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从使用价值方面看却不同,一种劳动者的工资存在于生产资料的形态上,另一种劳动者工资,表现为消费品。 斯密从固定资本的维持费转到流动资本的维持费的分析中,接触到生产消费品的部门其产品如何实现的问题。他不懂得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区别,也就无法解决生产消费品部门的总产品如何实现,以及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4、评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在国际贸易上,则主张自由地发展对外贸易,反对垄断和政府限制政策。斯密认为,各国之间存在着“地区分工”,这种分工对大家有利,而保护政策却断送了这种本来可以分享的利益。斯密这一主张的理论根源,在于他在批判重商主义时提出的优势原理。他把优势区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认为一个社会要实现它的生产目的,必须根据优势进行分工,发展生产,在国际间开展自由贸易,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消费品和必需品。 斯密从一国个人之间的分工和自由贸易推论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他强调,不论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要充分利用优势。

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集中在成本分析方面,忽略需求面的影响;所以无法解释贸易利益在各国间的分配问题。 第七章 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名词解释

1、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物品的自然属性。 李嘉图认为,使用价值无法用任何已知的标准加以衡量,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估计,固然,一件商品必须是有效用才有价值,但它生产上耗费的劳动时间才是衡量它的价值的真正尺度。

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物品借着一种明确的经济关系才能够产生出的价值,也就是说,经济关系乃是交换价值的背景。交换价值只有在一个产品在进行交换时,特别是产品被作为商品在经济关系中出售及购买时,才具有意义。 李嘉图认为,耗费在一件商品上的劳动??是商品实在价值的尺度。??交换价值是由实在价值来调节的,因而是由耗费的劳动量来调节的。在这段话里,他把价值称作实在价值,并把它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