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主体结构防水专项方案(修改完善)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隧道主体结构防水专项方案(修改完善)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地下结构工程的防水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遵循“以防为主、刚柔结合、多道设防、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从围护结构防水、外防水层、结构自防水和结构缝处理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以结构自防水为根本,加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裂、防渗能力的工作环境;以施工缝、变形缝等接缝防水为重点,辅以附加防水层加强防水,并注重围护结构的防水,从而实现结构防水达到设计要求。 3.2防水标准 隧道主体结构除峒口绿化范围顶板防水等级为一级外,其余防水等级按二级标准。一级防水设计要求: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二级防水设计要求:结构不允许渗漏水,表面可有少量湿渍,总湿渍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包括顶板、墙面、地面)的2/1000,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3处,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得大于0.2m2。同时还要求平均渗水量不大于0.05L/(m2*d),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上渗水量不大于0.15L/(m2*d)。 四、防水施工工艺与技术措施 4.1 混凝土结构自防水 4.1.1 防水混凝土设计 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主要是由防水混凝土依靠自身的特性在混凝土结构浸水一定深度而不致透过。通过加入高效减水剂,减少混凝土收缩,增强抗裂性能,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选用低水热化、低含碱量得水泥品种,包括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为了减少初期开裂和温度收缩裂缝,应限制水泥用量,控制水胶比。水:(水泥+掺合料)≤0.45,胶凝材料最小用量320kg/m3,最大用量400kg/m3,水泥用量不小于280kg/m3/ 结构防水混凝土应掺加磨细粉煤灰,粉煤灰应达到二级以上,并掺加高效减水剂,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2005)的要求。主体结构内衬墙中掺和具有补偿功能的膨胀剂以减少干缩和温度收缩。 4.1.2 确保结构防水的措施 结构防水混凝土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结构的防水,在施工中加强管理,从原材料、施工工艺、养护等对混凝土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其施工注意事项: ① 采用商品混凝土,对进场混凝土应按规定抽样检查,监督其施工质量,保证混凝土的防水效果,本工程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为P8。 ② 严格控制进场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混凝土入泵坍落度控制在120±20mm。 ③ 严格控制水灰比:水灰比是对抗渗性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增大水灰比,混凝土密实度降低,相对渗透系数就显著增大,因此须严格控制水灰比。

3

④ 施工缝上浇筑混凝土前,对缝表面应进行凿毛处理,清除浮粒,用水冲洗干净并保持湿润,使施工缝处新旧混凝土有效结合。 ⑤ 防水混凝土施工时,必须采用机械振捣密实,振捣时间宜为10~30S,不得漏振、欠振和过振,保证混凝土的匀质性和密实度,提高混凝土本身的抗裂能力。 ⑥ 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浇筑防水混凝土采取分段、跳段浇筑,减少混凝土的一次浇注量,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收缩量。 ⑦ 防水混凝土浇筑自由落差宜控制在2m范围内,当超过2m时,应使用串筒、溜管。每次浇灌高度控制在400mm,两进料口距离不宜大于2m。 ⑧ 防水混凝土施工在基坑坑围护结构基本稳定后进行。 4.1.3 控制混凝土裂缝开展的综合措施 地下结构防水应遵循以结构自防水为主的原则,而混凝土的抗裂比防渗更为重要,控制混凝土裂缝更是结构自防水混凝土设计与施工的主要问题。 地下结构控制混凝土裂缝的综合措施为: ①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在满足强度、密实度、耐久性、抗渗等级和泵送混凝土的和易性(即塌落度及其损失)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控制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以及采用双掺技术(优质粉煤灰或磨细矿渣加上高效减水剂),并按设计强度、抗渗标号通过实验确定最佳配合比。另外,水灰比是对抗渗性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明挖主体结构中,必须限制水灰比,最大限制值为0.45。 ② 主体结构的顶板、底板和侧墙的混凝土应采用防水混凝土,采用膨胀剂、超细活性掺和料(如粉煤灰或磨细矿渣)等,通过高效减水,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流动性,因其致密度较高,同时还带来早强而后强不倒缩的特点,同时以较低的水泥用量和胶体用量,达到较高的强度和防渗抗裂要求。 ③ 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夏季高温季节施工时,应尽量利用夜间施工,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视环境温度尽量降低至25℃以下为最好)。 ④ 混凝土浇筑后,必须加强保温养护,为了防止混凝土冷却时降温过快,造成过大的温差,就需要在冷却过程中采用保温养护,控制散热过程并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度的骤然变化,采用信息化施工,每隔2小时量测一次温度,根据量测的温度指导养护和拆模。拆模时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之差不超过15℃,以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⑤ 正确的养护措施会降低混凝土的干燥速率,延缓表层水分损失,尤其是早期头几个小时和浇注当天的养护。模板外侧应保持湿润,木模宜浇水,钢模则可外辅保水的覆盖层,保水养护时间应大于14天。

4

⑥ 主体结构的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立即收水加盖土工布养护不少于14天,最好采用蓄水养护。并且要及时施做防水层和回填覆土,顶板的底层面要注意保温养护。 ⑦ 主体结构按施工流程设置施工缝,环向施工缝的间距根据外界气温条件控制在8~16m。 4.1.4 施工缝、变形缝 (1)、变形缝防水要求 ①变形缝缝宽均为20mm。 ②中埋式止水带沿底板、侧墙、顶板兜绕成环设置,并需固定于专门的钢筋夹上,水平安装时止水带应呈盆形以防止止水带下面存在气泡造成渗水。 ③外贴式橡胶止水带设置于底板、侧墙外侧,并与顶板迎水面嵌密封胶构成封闭圈。 ④明挖顶板采用结构外侧变形缝内低模量聚氨酯密封胶嵌缝密封的方法与侧墙背贴式止水带进行过渡连接形成封闭防水,同时在结构内、外表面变形缝两侧预留凹槽,采用低模量聚氨酯密封胶嵌缝。 ⑤嵌缝槽成槽方式:浇捣混凝土时,于设计的位置预埋呈退拔状的金属或硬木条,并在表面涂抹脱模剂,宜待混凝土初凝时剔出预埋条成槽。 (2)、施工缝防水(包括横向施工缝和纵向施工缝) ①水平施工缝设于底板斜托与侧墙结合面以上300~500mm处、顶板斜托与侧墙结合面以下300mm处、各层楼板与侧墙结合面上下300mm处。 ②水平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然后涂刷高性能的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或水泥基结晶渗透型防水涂料,再铺30~50mm厚的1:1水泥砂浆,并及时浇筑混凝土;垂直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清理干净,再涂刷高性能的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或水泥基结晶渗透型防水涂料。水泥基结晶渗透型防水涂料厚度不小于1mm,用量为1.5kg/m2 。 ③侧墙纵向水平施工缝采用钢板止水带。其中钢板需经电镀锌处理,电镀锌涂层厚度8~10μm。 (3)、施工缝、变形缝的处理 施工缝、变形缝的处理,除严格按照设计和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及前述结构施工方案、方法中有关该部分的相关内容进行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 分次浇筑混凝土时,必须在原浇筑的混凝土达到规定的强度要求后,方可再进行混凝土浇筑。 ② 在原混凝土表面再次进行混凝土浇筑前,应清除原混凝土表面的浮浆及脆弱表层,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露出粗骨料,使其表面呈凹凸不平状。 ③ 用高压水冲洗表面,彻底清扫原混凝土表面的泥土,松散骨料及杂物,让混凝土表面

5

充分吸水、润湿。 ④ 变形缝的止水带安装应顺直、密贴,安装位置和方法正确。混凝土浇筑前应对其有无破坏、位置是否正确等进行严格检查,在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 ⑤ 混凝土浇筑时,对接缝处适当地进行重复振捣,使其密贴,同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止水带的位移和破损。 4.1.5 完工后结构混凝土表面渗漏点的补救防水措施 在结构表面渗漏点较大处采用在结构边墙内侧施做一道水泥基渗透结晶型刚性防水层,利用其遇水逆向渗透作用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渗漏点较集中处采用注射环氧树脂止水的方法。 4.2防水层施工技术 4.2.1 结构外防水层施工 采用地连墙围护的叠合墙范围的结构顶板的迎水面采用聚氨酯涂料防水层,结构底板浇筑前,在垫层上涂水泥基结晶型防水涂料作为底板附加防水层,在浇筑内衬墙结构前对地连墙渗水进行检查和堵漏,并对墙缝和预留接驳器区域喷涂水泥基结晶型防水涂料。 采用SMW工法桩围护或放坡开挖范围的结构,结构外层采用全包防水,顶板采用聚氨酯涂料、侧墙和底板采用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卷材作为附加防水层,并于其外做好防水保护层。种植顶板范围在聚氨酯涂料防水层上增设1.2mm厚耐根穿刺聚氯乙烯防水卷材(内增强型)作为耐根穿刺防水层。 ⑴ 施工工艺流程 卷材外包防水是结构防水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外防水层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防水质量,其防水施工工艺流程见图4-1。

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