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中国木建筑读书报告1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不只中国木建筑读书报告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抬梁式构架的好处是室内空间很少柱(甚至不用),结构比穿斗式开扬稳重,屋顶的重量巧妙的落在檩梁上,然后再经过主力柱传到地上。这种结构用柱较少,由于承受力较大,耗料反而比“穿斗式”更多,流行于北方,大型的府第及宫廷殿宇大都采用这种结构。

凸出来的叫做榫头,凹进去的叫做卯孔。

隼卯是一种比绳索扎缚更加直接,也更加高级的嵌接技术,早在公元前五千年(河姆渡文化)已经开始出现,至今已有六七千年了。

隼卯技术在宋代达到颠峰,一整栋大型宫殿成千上万的构件,不靠一枚钉就能紧紧扣在一起,实在非常了不起。每当隼卯构件受到越大的压力时,就会变得越牢固。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可以经历多次地震后依然安然无恙,出了木材的延展力强之外,还有一个个的隼卯在挽手维系着。

隼对卯说:执子之手。 卯对隼说:与子偕老。 好一个地老天荒,矢志不移。

四.屋顶

记得有人说过“中国建筑就是屋顶的展览”,虽然这种说法过于片面,但却也道出 了中国建筑给予人的直观印象。屋顶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占据着压倒性的位置,象征着“天”,一栋建筑的等级看其屋顶便可知晓,越高级的殿宇,屋顶也就越大,越隆重。

中国建筑的屋顶弯弯如鸟翅翻飞,美轮美奂,它寄托着古人对天空的向往。虽然现 在对其形式的产生原因尚无定论,但这并不影响其在中国建筑中的地位与价值。除了在视觉效果上的作用,屋顶也将中国的儒家礼制表现的淋漓尽致。庑殿只有宫殿、陵寝或皇家御准才可应用,歇山则多为达官贵人所采用,而普通的老百姓就用悬山或硬山吧!不管怎样都离不开一个“礼

字。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这种由两个人的相处态度,推广至群体乃至人与自然地秩序观,经过政治层面的“洗礼”,变成了尊卑有别的强制性礼仪制度,并明显的反映在建筑的屋顶形制上。

五.屋身

如果说中国建筑的屋顶如鸟翅翻飞,那中国建筑的屋身则可以用“空灵”来形容。

让我们来看一下传统中国建筑的立面构成:

屋檐与台基之间所形成的第一个面完全是空的。檐柱、额枋、雀替、斗拱等

结构构件所形成的第二个面是虚的。内柱、门窗隔扇所形成的第三个面,虽然看起来是实的,但当其打开时,这个面也同样是虚的。

实际上这种立面的产生并非是刻意而为之,如屋檐出挑是为了保护木构件不受雨雪侵蚀,檐柱、斗拱等则是为了支撑屋顶,而门窗隔扇则是为了分隔内外空间。这种“非刻意”的设计,不仅满足了结构上的要求,而且也使得内外空间得以交融共通,并取得了良好的立面构成效果。我们相信这种立面处理方式的得来并不是出于一种偶然,因为中国传统的“以无作有”、“以虚当实”、“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竹影横窗知月上,花香入户觉春来”,或许只有这种“空灵”的处理方式才能够满足古人的这种渴望与大自然相接触的生活心态吧。

六.基础

古人推崇“天”、“地”、“人”的关系,在建筑中台基就对应着“地”,要想行得正,坐的端,基础就必须要稳固。

“九尺之台,起于累土。”老子如是说。除去台基防水,增加屋身的通风,使柱基稳固等结构上的作用外,它还有着精神层面的意义。

“台基稳然在建筑物之下,出自老子之口,名正言顺的象征着崇高道德的第一步。道德(台基)从地平线拱凸而起,经过通透的全身,然后以反翘的屋顶收结整个节奏。形成一套富有中国情调的”成德和合“之象。越高级的建筑,对比就越大;对比越大就越讲究这种“和合”的形态,让住在里面的人成就德行,实践和谐。按君子不重则不威。德高,台基自然厚重。”

我们相信台基在美学上的作用或价值已经超过了其实际功能,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几千年来,它能一直延续下来而未罔加调整的原因吧。

说台基,话台基,最终还是离不开一个“礼”字。

七.空间

每一个曾经接触过中国书法的人,都体验过汉字结构那种在平面上创造立体的“空间”意趣,都听说过书画家强调“线与线之间的流动”,魅力和神韵才是书画艺术追求的空间所在。

对中国人来说,这种神秘的魅力并不陌生,传统中国的木框架建筑,从竖起一根木柱,架设一条梁枋,到楣檩桁椽,无不是书画家所说的那样,一笔一划,一撇一捺地在“在天空中勾画”着,大家本来就活在优雅的笔画之中。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 这便是老子对于空间的理解,他的这种理念与几千年后的现代建筑大师赖特

不谋而合,即“真正的建筑并非在它的四堵墙而是存在于里面的空间,那个真正住用的空间。”

老子如是说,中国人几千年来也是如是做的。“墙壁”在中国建筑单体中,兼有隔断与连结的作用,当门扇闭合,就形成了一个私密的空间,而将门扇打开,则内部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与自然相融合。

中国建筑的空间是内聚型的,即从内往外观看的,所以大多数的中国建筑在最外围仅仅是一堵平淡而朴素的的墙而已,然而朴素之内,却最是引人入胜。或是满庭芬芳,写尽春花秋月;或是庭院深深,诉尽喜怒哀乐;或是光影斑斑,演尽时空变迁??

好一个流动的空间,好一座精彩的院落。

八.院落

家是房屋,庭则是空地,“广”表示这个空地在屋檐之前一内一外。 对以前的中国人来说,四面房屋围拢加上中间的空地便是一个正常的家庭。 说“庭”是一个封闭的建筑内的开放空间当然可以,但当回廊上的木柱旁栽种一些树木时木柱支撑着家,树木种植在庭里,房屋和庭院会结合成一个奇妙的空间组合。这样我们便不单只会在人工(建筑)空间里感到大自然的存在,同时又会在大自然(树)的形态中感受到人为空间(房屋/家)的温暖。

“(中国)建筑的原始面目,由民居至宫殿,均由若干单座独立的建筑物组合而成,在离散的平面分布情况底下,每一单元,其实只是整座建筑的一部分,犹如一个房间之于一幢大厦一样。” ——梁思成

正如梁思成所言,中国人很少将单体作为建筑设计的重点,而是着重对院落空间序列的组织。将一般普通人住的庭院扩大便是一座宫殿,将宫殿扩大便是一座城邑。

这种院落的组织方式,延续了几千年而未加惘动,其实用性自然不在话下,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将整套中国人的伦理观念现实化。主屋排列在中轴线上,象征着地位的尊贵与无可取代,左右次第将整个家族的血缘亲和,尊卑秩序依次展开。

中国水墨画的最高境界便是用笔触在宣纸上表现没有笔触的空白部分,而庭院不正是用房屋围合出来,但却没有房屋的“空白”吗?在这片“空白”里,有欢声笑语,有满庭芬芳,虽然也会有痛苦和不悦,但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用房屋围合起来的便是庭院,而在庭院中点缀房屋则是园林。

九.园林

“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俄罗斯]果戈理 几千年来,伟大的有巢氏在说话。

几千年下来,木建筑已变成中国建筑的同义词,并且广泛地影响着临近的国家,在以石头为主的西方建筑之外,形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建筑传统。

但从材料的选择来看,石头需要挖掘和开采,木头需要砍伐和培植。一个带着开拓色彩(石矿),一个倾向于配合自然(植林)。

“中国文化至周代八百年间而极盛,人为之实力,向各方面发展,大之如政治学问,小之至衣服器具,莫不由含混而分明,由杂乱而整齐。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缚束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

如果说中国的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即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地形制。那么园林则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本来的一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

除此之外,中国建筑与文学和绘画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而发展,常常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意境和情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园林故事,中国园林最大的特色并不在于源远流长而是在于文人与园林结下的不解之缘。

凿石引泉,编竹为篱,画家、诗人、思想家、政府高官以至帝王都介入工匠建设,正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本色。”

像苏东坡,王羲之等文人,将自己的文人情怀注入中国建筑当中,使得中国建筑蕴含了一种独特的韵味,这或许正是中国建筑的精髓所在。

十.风水

风水学说其实只是中国建筑环境观的一个分支而已,它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建筑,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其最终目的是创造一个适宜的居住环境。

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风水学说,它蕴含有大自然的美学原理,有人类对于环境科学的思维和认识,其间隐藏着古代文化与艺术的精华。但是在明清以来,普罗大众多有曲解风水的意思,这与社会舆论的误导不无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需要做的是吸取风水学说中的对现代有益的部分,剔除其中的迷信和不科学的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在《不只中国木建筑》一书中,赵广超先生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点来阐述中国建筑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并透漏出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深深地自豪感与认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