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中国木建筑读书报告1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不只中国木建筑读书报告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不只中国木建筑》

——读书报告

《不只中国木建筑》的作者是赵广超。要是没有看过这本书,从书名去理解,可能这只是一本介绍中国木建筑的书,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明显这个看法是片面的。这本的内容共分为十六章,内容很丰富也很有趣。不只是介绍中国木建筑,而是通过了中国木建筑表达了作者很多看法和观点。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有着更深刻体会。

“神学家告诉我们,世界本来完美无暇,无忧无虑。问题是人类的历史却是在‘桃花源’以外开始的。”这一句话是出现在本书的前言部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我不知其他的读者是如何理解的。或许是人类的出现破坏了世界,还是人类不够幸运享受本来美好的世界!

“没有人比农民更加了解土地,他们在土地上种出五谷粮食,种出棉麻衣织,种出舟车器皿,居然也种出房舍家园来。跟国家的庞大工程并没有太大分别,只是农民的建筑计划可包括更多的耐心和等待由一颗种子到用来做椽子的树树苗至少要5年才能长成,一般梁柱要10年,较理想的品种甚至要20年方可成材。对现代人来说,这种贮材方式,实在漫长得令人吃惊。幸而很多时候,父亲的一代往往已预先替自己的儿孙种下良木,连同宝贵的经验留给下一代,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读完这些后觉得,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对木材情有独钟,人们用木材来建造他们的家园。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中国的几千年文明得以传承经久不衰,都是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懂得合理利用大自然,适者生存!为自己的后代种树,这不就是今天我们所呼吁走可持续发展吗?然而人有一种“贪婪”的天性,自古至今不断暴露。

“明代的统治阶级非常奢侈,兴建重大建筑工程都要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等地采办楠木、樟木、柏木、檀木、花利木、宫殿、陵寝和坛庙等高级建筑应用:入清以后,宫廷工程由于缺乏巨大木材,不得不用小块楠木、这是明清两代在大木用材方面的显著差别。”这种奢侈、贪婪。自秦朝的阿房宫开始,那是多么的雄伟?规模之大得惊人,木材的用量也如此的惊人。被项羽的一把火烧了几个月?到还保存至今的紫禁城,一个散布在72万平方米的宫殿群。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多少次的改朝换代?每经历一次改朝换代,都对上一朝代的毁灭性破坏,后再大兴土木建造。这一行为不仅是劳民伤财,还会触怒了大自然。这一大兴土木就不知要毁灭多少深山老林?

虽然在历代的统治者不能接受上一朝代的物质遗产,但还幸存了一些历代的

文物古迹。现代人要感谢老祖宗这一笔宝贵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文明遗产。“促成南辕北辙的民风汇合起来成为多彩多姿的中国建筑体系,很可能是一个人的功劳,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自秦朝统一六国,秦始皇实施了焚书坑儒,但至今仍困扰着西方的文字统一问题,却在他短暂的任期中完成了。或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即使历经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中华传统文化从未中断过,得以优良的传承。这也是历代统治者的又一共同点,没有中断科技文化的发展。正因此中国的建筑技术在古代就得以完善和发展。“‘建筑要超标准化并不困难,只是唯有中国实现过’‘至今为止,世界上真正实现过建筑设计标准化的只有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国是世界唯一真正实施建筑模数的国家’‘一部建筑专书和《营造化式》(《营造法式》由宋代国家工程总监(将作监)李诫负责编修,至今仍然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建筑百科全书。内容:全书三十四卷,将营造工程清楚分为: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13个工种。将传统资料重新整理,统一散乱的构件名称,清楚制定了各种建筑定例、制度、图样制作、工料原则、人力分配等范围。)背景’‘中国古代的建筑工匠,至迟在唐代已摸索出梁、柱在用料及结构上垂直和水平的最理想比例,同时,其余部分都会相应作出调整。’”等.

在古代中国建筑技术的领先地位,其中的模数仍沿用至今。不禁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自豪。由此也可以体会到当时的强盛和繁荣的景象。然而在近代清未中国的一段屈辱历史,或许就是统治者的过分奢侈、贪婪和自满的恶果吧!这历史给予国人深深的教训。“将一栋建筑物分成平面、立面和立体只是权宜的分述,而建筑的真正本质是在平面、立面和立体以外都未能触及的地方,

那个未能触及的空间。”“这篇只有五千字的经文,二千多年来不断被人反复钻研,对于毕生致力于道家哲学思想的人来说,这些有限的文字,就是无限的意义。”“一个外国历史学家的话:‘中国建筑的意念,是由建筑物内部往外观看的,而不像我们西方社会的街道上,每一幢房屋都竞相向路人炫耀着它的身份和地位、让我们再听听中国建筑史学家的一番话:(中国)建筑的原始面目,由民居至宫殿,均由若干单座独立的建筑物组合而成,在离散的平面分布情况底下,每一单元,其实只是整座建筑的一个部分,犹如一个房间之于一幢大厦一样。帮此就算最主要,最雄伟的宫殿,若是以一座单独的结构,与欧洲任何著名的石造建筑比较起来,便显得小而简单。现在我们总算理解了,以一整幢大厦来评价一个房间是多么的不明智了!”“尊重无分中外,正如西方人在观看完歌剧之后,不论是否好看都认真鼓掌,直至表演者再三谢幕为止,以示‘我是一具有教养的人,我多么尊重您。’既然已经礼崩乐坏,大家走着瞧吧!”等,这些出现在本文中话更是耐人寻味了!

这一本书还有很多内容和观点,下面我将分章节阐述 :

一.寄情于木

一间屋和一个家并不相同。一间屋可以数得出,一个家只能感受的到。 古人洞悉世情,早知道生活“安”静,全赖屋檐下那位持家有道的女性。 柱、楹、梁、栋、梲、枓、栱、檐、棖、楣、桁、栏、杆,等等各个属于房屋的各个名词,纵然未必个个认得,但总看得出是用木头做的,《康熙字典》里“木”部的字有1413个,其中就有超过400个是与建筑有关。

家的第一点,万万不可掉下来,否则便会变成个“冢”字。

“柱“、“梁”、“枋”、“檩”、“檐”、“栏”、“杆”、“抖”可见正是一个个的“木”组成了人们赖以生活的房屋。

古人住在木制的房子里,睡在木制的床上,吃在木制的桌子上,前方庭院里植树,房后还要植树,古人的生活离不开木材,抑或说古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利用比石材脆弱的多的木头来支撑他们的家园,这固然是由于技术和环境条件所决定的,但在我看来“寄情于木”却是最重要的因素。毕竟技术原因随着时间的发展是可以解决的,但重情的中国人,却早已将自己托付于树木,所以他们无暇旁顾,独爱树木。

中国自古就有阴阳之说,石材属阴,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并不适于建造自己日常生活的房屋,而木材属阳,生生不息,便于建造“阳宅”。

“事事忌讳的中国人,却用同样的木材起罢陵殿起宫殿。不用说,楠木“保鲜”,自是上佳棺椁。树木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最后的归宿。

中国人在汉代开始用木头造出纸张,到了宋代用木头刻字排版,印刷在用 木头制成的纸张上,然后写下整个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本就径将一生托乔木。”

木框架的原理和砌积木差不多,将四根柱子竖起,加上盖顶,便是一间房屋的雏形。分别是:积木是游戏,房屋是工程。

二.天人合一

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尤其是当现代人的家,连“庭”也放弃了的时候。 在中国,“神”与“人”所居住的空间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例如庙宇、道观同人的家一样有前堂后院,有亭台楼阁,有水榭花园。私人在家里设置暗室佛堂,其功效和庙宇完全一样。除一些名寺古刹(多居于深山中,讲求心境平和)外,身处闹市的庙宇除了供人参拜之外,甚至还兼具市场的功能。

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传统建筑观念中并没有将天与人刻意得割裂开来,纵然是九九归一,人间至尊的皇帝其居住的空间也不见得会比一般人的大很多(如乾

隆的三希堂),这点和西方的建筑观念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尺度,是按照人的实际需求来确定的。同时在这种宜人的尺度内,中国人并没有将“非人”的因素孤立除去,反而是将其融合进来,形成了一种人神共居,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这点无论是在四合院、在宫殿、还是在寺庙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神的空间,人的尺度,这便是中国建筑。”

三.木构件

要谈中国建筑,必谈斗拱。

中国建筑的斗拱是既不属于屋顶又不属于柱式的独立的部分,前期其结构性大于装饰性,中期二者完美融合,而后期却又沦为徒具外形的装饰,甚至可以说斗拱的发展史,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在现代人眼里难以解决的功能与美观的矛盾,中国人用斗拱给出了解答:这个世界上兼具功能与美观的东西并非没有,斗拱便是一例。

斗拱的的组合方式也非常简单,即斗上置拱,拱上置斗,斗上再置拱,如此往复,看似简单,却又千变万化。正是如此简单的组合方式,撑起了中国几千年的建筑文化,因此斗拱也成为了中国建筑最具创造力和代表性的部分。

斗拱的作用:

1. 2. 3. 4.

上承屋檐,使其达到最大挑檐深度,并将屋顶重量传递至柱;将向内聚合承托天花藻井。 等级的象征。 美观,造型。

地震等外力弱化,保护房屋不被破坏。

但是斗拱也有着它的无奈??

“造型艺术往往出现令人不愉快的发展:开始简朴概括,结果却变的繁杂琐碎;原属于结构的部分,最后却难免沦为徒具外形的装饰。斗拱仍旧是中国建筑最具创造力和代笔性的部分,但最终却无可奈何的走到了尽头。”

另外,穿斗式构架,直接以落地木柱支撑屋顶的重量,柱径较小,柱间较密。这种办法应用在房屋的正面会限制门窗的开设,做屋的两侧,则可以加强屋侧墙壁(山墙)的抗风能力,而且培植原材的时间较短,选材施工都较方便。在季候性风较多的南方,民居一般都使用这种结构。

由于竖架较灵活,一般竹架棚亦会采用这种结构。

而抬梁式构架是一种减省室内竖柱的方法,相信是从穿斗式结构发展出来的。屋瓦铺设在椽上,椽架在檩上,檩承在梁上,梁架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再传到木柱上。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