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东欧剧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 东欧剧变简介

东欧剧变 ,又称苏东剧变、东欧大革命、东欧民主化。西方社会也称为1989年革命。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二、 东欧剧变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后,雅尔塔体系开始形成。1949年,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在西欧及大西洋两岸成立,推行资本主义并大力扶植反苏政权。同时,苏联则加强其对东欧各国实行军事占领,推行共产主义并扶植亲苏的共产党政权。1955年5月,华沙公约组织成立,除了南斯拉夫外,所有东欧国家均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正式结成军事同盟。美苏两国之间的政治集团于欧洲展开全面对峙,历史进入“冷战时期”。在冷战后期,东欧各国在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内因上:在经济方面,东欧袭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在政治方面,东欧各国的执政党和政府因为缺乏监督和选举,贪污腐败、践踏法律和人权的行为层出不穷。在外因上:苏联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同时戈尔巴乔夫采取“辛纳屈主义”减少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可以说,东欧剧变是东欧各国在冷战期间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三、 东欧剧变前后全球化趋势与计划经济国家的曲折发展

从二战结束的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世界进入“冷战”时期,其特点是出现两个分别由美苏主导的世界市场。从以美国主导的世界市场看,美国同西欧、日本建立了军事同盟,发动对苏冷战。这一时期,美国实施

“马歇尔计划”占领欧洲市场,西欧利用美国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发展自己,成立欧洲共同体,并借助地区集团化发展增强自己的实力;在亚洲,日本利用朝鲜、越南战争发财,并且借美苏冷战消耗之机快速发展本国经济。因此,西欧和日本成为了这一时期美国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从苏联主导的世界市场来讲,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以苏联为核心的东欧国家集团化的发展没有使东欧国家“赶上”西欧,也没有缩小与西方国家技术上的差距。苏联的经济特别是重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实现了工业的高速增长,但它没有在本国以及与东欧“经互会”集团内部,更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形成合理的分工地位,经济结构失衡。这就意味着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全球化、地区化过程中苏联没有给自己和东欧经济集团建立起健康的经济环境,未完成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化的转变。

70~80年代末,冷战依旧,但南北关系由对抗转为对话。70年代,西方经济滞胀,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石油危机”加剧了西方国家的分化,而南北对话与合作在区域和双边层次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7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与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了洛美协定,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日本也采取贸易、投资与发展援助三结合的办法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然而从苏联和东欧国家来看,在70~8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分化时,它们却没有抓住时机利用西方国家的分化,积极进行合理分工和参与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大调整,从而失去了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收益的机会。

90年代“冷战”结束,世界经济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革命加快了社会生产力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由工业化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而美国在这一转变中处于领先地位;二是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以美苏为首的两个世界市场合并为一个以西方国家为主的世界市场,从政治上经济上给美国推行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提供方便,可以说美国成为这一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美国自1991年经济复苏以来,依靠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美国的综合国力居于世界首位。面对美国的经济霸权主义,欧洲和日本采取对策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欧洲联盟在实行经济货币联盟

之后,正实施东扩计划,并积极向第三世界靠近。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始终在困境中徘徊,但仍积极推动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谋求建立以日元为核心的经济圈。然而,原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却处于经济问题层出不穷、积重难返的窘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渐拉大。1992年初,俄罗斯决定大刀阔斧地进行深刻改革,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全面铺开,从此俄罗斯也就成了最大的输家。

四、 东欧的剧变原因

1. 历史原因:

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历史上苏联与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有民族积怨,导致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民族关系紧张。东欧部分国家的天主教势力的长期历史影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与东欧国家的僵化的宗教政策发生尖锐矛盾。

2. 内部原因:

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党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历经波折,几乎没有安宁过。 党的自身建设出现根本性的失误。东欧各党,队伍庞大,在全人口中比例很高,党员人数增加,素质下降。因为执政党,入党是作官的资本,许多不够条件的人纷纷进入党内。党员人数增加以后,党员的政治教育也放松了,甚至取消了。党员被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有许多党员入党以后甚至不如老百姓,党的形象被严重破坏了。与此同时,党的领导人的选择也降低了标准性,素质大大下降。从苏东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党的领导人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而主张实行多党制的。另外,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搞特殊化、享受特权,不断腐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破坏了党的

自身建设,腐化现象严重。除此之外,国家高级领导层中,专制主义十分严重。党员、党干部素质下降,是引起不满导致剧变的重要原因 。

3. 苏联因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导致各国党内部思想混乱,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戈尔巴乔夫的思想,以及苏共关于多党制的主张,与东欧各国党主张是一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上的一致性,使苏共对东欧剧变采取了支持的态度。长期以来,东欧各国党看苏联的眼色行事,与苏联的关系如何,有时甚至成为他们能否继续执政的决定性因素,斯大林时代和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对东欧严格控制,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苏东关系开始松动,戈尔巴乔夫也多次表示对东欧的改革表示支持。当东欧一些党提出实行多党制主张以后,戈尔巴乔夫也表示赞同。苏共的支持和赞同,使东欧各党能放手大干,无顾忌。当苏共自己也主张实行多党制以后,东欧更是欢欣鼓舞,越走越远,以至于连政权也丢掉了,有人说,这是欢乐的一跳跌进了深渊。所以,苏共指导思想和对东欧国家的态度,是东欧迅速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4. 西方因素

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严重对峙,双方都拥有把对方摧毁几次的核打击力量。这种军事对立的现实,使西方国家认识到这是一场谁也打不赢的战争。没有胜利者。用军事手段难以摧毁东欧政权和社会制度,因而便采取了和平演变的手段,在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号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干涉、颠覆和渗透。进入80年代,东欧各国普通遇到了经济上的困难,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给一点甜头,逐步诱其上钓。除经济上援助以外,在政治、文化上也加紧渗透,通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