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世界近代史课件--在欧亚大陆的西端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北京大学世界近代史课件--在欧亚大陆的西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 农业的落后

西班牙的农业十分落后,没有发生象英国和其他欧洲经济发达地区那样的农业变革,农村仍然受封建生产关系的严重束缚。

3. 王权的加强

西班牙是在反抗阿拉伯人的“收复失地运动”中逐渐统一起来的,统一后的西班牙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国,但是各省区仍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王权并不巩固。直到16世纪初,等级议会。从1521—1544年,查理一世同法兰西斯一世展开了争夺意大利半岛统治权的斗争,又不断同德国新教诸侯作战。

4. 腓力二世的反动统治

1556年查理一世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由他的弟弟斐迪南继承,西班牙及其美洲殖民地和尼德兰交由他的儿子腓力统治,称腓力二世(1556—1598年)。

实行极权统治,利用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新教徒。赋税极其沉重,大量举债。欧洲“价格革命”,政府对工业既不保护,也不鼓励支持,西班牙的产品一般质量低劣。

在外交上,腓力二世继续奉行霸权政策。在1588年,当它的“无敌舰队”进攻英国时,却遭到英国海军毁灭性的打击,海上势力从此一蹶不振,同时出兵干涉法国的内战又以失败告终。

五、英、法、俄、西专政制度异同

四国专制制度都是在16世纪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政治实现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

不同:

①形成方式不同。英法国家把政治改革、武力镇压和教会的民族化相结合,俄国以政治改革为主,西班牙则在反阿拉伯人的“收复失地运动“中确立了王权。

②阶级基础不同。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最快,英国贵族资产阶级化,他们与资产阶级结成联盟,形成英国专制制度的基础。在法国和西班牙,虽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由于农村中封建势力十分强大,因此,法国是资产阶级贵族化,并和贵族结成联盟支持王权。在西班牙,资产阶级没有地位,王权也相对弱小。以贵族、教士、城市上层为阶级基础。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完全没有发展起来,封建的农奴制有逐渐加强之势,阶级基础是中小贵族和城市上层富裕阶层。

③由于以上特点和影响,四国专制制度的专制程度有所不同,法国的王权最为强大,俄国和英国次之,西班牙相对薄弱。

④作用不同。英法专制制度初期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鼓励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西班牙政府则支持航海业和海外贸易,促成了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俄国的中央集权也有利于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但在封建制度的后期,专制制度限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革命的对象。

王权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关系不可能永恒存在。在各地大贵族势力被剪除后,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便稳固的确立起来。在它进一步强化自己之时,便把资产阶级看成一个“钱袋“。无休止进行勒索。同时以往的联盟在本质上原是双方在互相利用,并没有长久的一致利益,在地位上也

一直存在君臣之分。另一方面,在大贵族势力被打击下去之后,整个贵族阶级对王权不仅俯首听命,而且日益将王权视为自己的保护者,王权也把贵族当作进行统治的依靠力量。于是,以君主为首的整个贵族阶级便以国家统治阶级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之上。从这时起,王权的历史进步性消失了,日益变成历史发展的障碍。

当王权与资产阶级之间从联盟关系转化为对立关系时,在资本主义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里,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资产阶级在财富上成为最富有阶级,其财富明显超过了封建贵族,而在社会地位上,相对拮据的贵族却通过专制王权占有统治权力。贵族阶级在经济实力不敌资产阶级时,于是就更加依靠手中的政治权力来巩固和加强其统治地位。王权就扮演了依靠专横政策进行统治的角色。这种矛盾表现:专制政府的掠夺性的税收政策;专制王朝实行一系列超经济压榨;国家权力保护落后抑制先进;贵族和资产阶级社会地位不平等,贵族有特权无义务,资产阶级有义务无权力。财富与地位,权利与义务不相称,实际反映新的经济基础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革命一触即发。

尼德兰革命

一、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1)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发展。尼德兰资产阶级是其自身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16世纪以前,尼德兰已经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地理大发现后,欧洲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进一步推动尼德兰工商业发展。在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程度最高;在农村,农奴制已经瓦解,南方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被半资本主义的租佃关系所代替。尼德兰的南北方的经济在当时欧洲较发达。

(2)阶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由大商人、工场主和农场主组成的城乡新资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的旧贵族成为新贵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多信奉加尔文教,要求摆脱封建关系的束缚。

(3)西班牙的专制统治:西班牙在尼德兰的专制统治日益加强,不仅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激起了尼德兰人民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加尔文教派的人鼓动反对西班牙的专制统治。西班牙残暴的专制统治是革命发生直接原因。

二、过程(1566—1581)

三、意义

① 尼德兰革命是以反对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为表现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也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新兴的解放资产阶级国家150万人口。

政治上还保留了君主制的某些特点,连激进资产阶级也没有获得充分的民主和言论自由。荷兰经济的繁荣仅是昙花一现,17世纪后期开始走向衰落。

七、核心问题

1、试析尼德兰革命的特点。

2、试析16世纪西班牙经济发展的特点。 3、试析俄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

4、试分析英国16世纪前后期对外贸易的不同特点。 5、为什么说法国的君主专制最为典型?

八、辅助教学环节

读书:

《法国史》皮埃尔·米盖尔(或自选) 九、参考论著

雷海宗:《西洋文化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P202-208 马世力:《世界史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P53-90

阎照祥:《论英国都铎专制君主制的有限性》,《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 夏继果:《伊丽莎白政府与尼德兰革命:均势外交政策》,《首都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

金志林:《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局限性及其发展趋势》,,《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

第五讲 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

一、课时2

二、学习目标

了解在西欧跨入资本主义门槛时,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仍停滞在封建社会的史实,明确明帝国和日本巩固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以及东亚诸国在当代落后于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深刻认识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先进,东方落后局面的初步形成。

三、重点难点

(一)中国封建专制的特点:宦官专权 、首辅当政、社会矛盾激化、实行落后于时代的封

闭政策。

(二)日本专制制度的形成:16世纪是日本从封建割据走向统一、封建专制形成时期。日本虽然结束了100年的“战国时代”,但是封建统治却进一步强化了。丰臣秀吉时期采取了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

四、基本概念

刘瑾 严嵩 张居正 郑和七下西洋 王守仁 李贽 李时珍 徐光启 应仁之乱 室町幕府 战国时期 守护 织田信长 德川家康 丰臣秀吉 李舜臣

五、主体内容

(一)明代中国专制统治的强化 (二)16世纪封建统治重建中的日本 (一)明代中国专制统治的强化

宦官专政与内阁纷争 土地兼并与农民起义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

明代的海外贸易、海禁政策和西方殖民者的对华侵略 文化与科技

(二)16世纪封建统治重建中的日本

“战国”时代的政治概况 农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重新统一日本 丰臣秀吉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 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及其失败

六、教学祥案

16世纪,当欧洲西北角的一隅之地率先跨入资本主义的门槛时,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仍停滞在封建社会,裹足不前。中国大明皇朝自中叶以后,由盛转衰。“重本抑末”的政策,日本则在经历了大名割据、长期混战之后,才形成了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统一政权。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开始出现了。(这部分内容布置学生课下自学,课上只引导学生梳理主要线索,并答疑。)

七、核心问题

1、日本战国大名的经济政策及评价。 2、明代君主专制和西欧君主专制的区别

八、辅助教学环节

课后研究与讨论:

试分析亚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以中国和日本为例) 读书(可自选):

《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税制和政府财政》 九、参考论著

刘 毅::《日本早期封建制的几个特点》,《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

吴之桐:《论日本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日本封建制的特征及发展轨迹》,《南京大学

学报》1988年第4期。

陈梧桐:《明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作用》,《光明日报》1999年6月4日。 许 擅:《关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和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再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3

月3日。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