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世界近代史课件--在欧亚大陆的西端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北京大学世界近代史课件--在欧亚大陆的西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路德宗教改革理论是“因信称义”,人人在上帝面前享有平等权利和地位,并得到上帝的恩典,从而使灵魂得救;在人与上帝之间,无须宗教法律、礼仪和神职人员作为中介,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简化烦琐的宗教仪式,七项圣礼中只保留洗礼、圣餐两项;

意 义:① 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最高权威论、圣礼得救论、教士特权论。打碎了罗马教会

强加在广大教徒身上的枷锁,把信徒从封建宗教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他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教会高于国家的天主教思想。

② 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人的思考和意志,将人

的个性体现在信仰之中。因而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中的具体反映。

局限性: 他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德意志君主和贵族身上,他承认君权神授的原则,反对

人民拥有反对君主的权利。因此,在路德投靠诸侯时,广大人民开始离开他,而团结在人民宗教改革领袖的周围。

德国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止于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的缔结。共38年。大体分两阶段:第一阶段(1517—1525)为运动兴起和发展阶段。1517年,他点燃了德民族反对罗马教皇的怒火,在群众的支持下,运动迅速从宗教神学领域扩大到政治、经济领域。路德也从与教皇藕断丝连发展到1520年与教皇公开决裂,提出以信仰得救为核心的宗教纲领和以反对罗马教皇争取民族独立为核心的政治纲领,将各爱国阶层充分发达起来。第二阶段(1525—1555)为运动的高潮与分裂并演化为宗教战争时期。1525年农民战争把运动从反对国外的封建势力,扩大到反对国内的封建制度。由于运动的深入和路德本人地位的变化,他反对和攻击农民战争,在政治上进一步投靠诸侯,改革思想趋于保守,向单纯的神秘宗教方向发展。1526年以后,他主要致力于圣经的译注和借助诸侯,至上而下地进行路德教的建立和建设工作。直到1540逝世。

根据宗教改革全过程,我们任何从政治上评价路德的功过是非呢?在过去评价中,有一种意见认为,他对运动的贡献仅仅是起了引发、点火的作用,对于他后来的活动则是侧重他反对农民战争的政治态度,而认为只是起到了“叛徒“作用。该任何评价路德在历史中的作用呢?

(三)托马斯·闵采尔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

闵采尔主张:信仰得救,但他认为信仰不是别的,而是人的理性。人人有理性,也就都可以有神性,便都可以升入天国;他号召用暴力手段实现社会变革,在现实世界上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王国“。他的主张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质,不但反对教会,而且还反对封建贵族。要求实现尘世上的平等,取消压迫和剥削。他的主张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正是在他的宣传鼓动下,德国爆发了农民战争。

农民战争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高潮,失败原因是市民阶级的背叛。路德号召,无论是谁,只要力所能及,就应该把反叛者“戳碎、扼死、刺杀,象打死疯狗一样。另外贵族的妥协。但运动打击了天主教势力,也加剧了德国政治上的分裂和宗教分裂以及农奴制的复活。

(四)路德教派的确立 路德新派教之得到传播原因:

第一, 它得到农民、工人和市民(中等阶级)的全面支持。

第二, 它得到一心一意想攫取天主教会财产的世俗君主(大诸侯)的有力支持。 第三, 它也得到德国爱国主义者的同情。 第四,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力不从心。

第五, 路德个人的主观条件也有助于新教的胜利。他学识渊博,雄辩的口才,又能写典雅的文章。

三、瑞士的宗教改革

四、英国宗教改革

五、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性质: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主义的斗争,宗教只是一个形式。

三个地区的宗教改革,以德规模最大,最激进;以加尔文教最成熟和系统;以英国最为保守。各教派教义均有资本主义的政治、社会内涵,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新教派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影响:

1、宗教改革及三大新教派的创立,天主教的大量土地和财产被没收,大大缩小罗马教廷的势力范围。英国、荷兰、瑞士、北欧诸国和部分德意志,纷纷成立不受罗马控制的新教组织。天主教会虽竭力反扑,残酷镇压一切被称为异端的人,但已无法恢复以前的垄断地位。

2、新教教义不仅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符合他们创造“自由”、“平等”关系的需要,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3、从基督教本身发展看,“改教运动最大的意义,就是使基督教信仰恢复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毫无窒碍地来到上帝面前。”

六、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的关系

七、核心问题

1、 如何评价耶稣会?

2、如何评价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3、加尔文教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 4、路德新教的局限性有哪些?

5、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6、15—17世纪“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

八、辅助教学环节

读书(可自选):

《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或自选 九、参考论著

孔祥民:《马丁·路德的转变》,《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

张笑梅:《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社会功能》,《史学月刊》1994年第6期。 戈振:《欧洲宗改改革的分期及若干问题》,《史学月刊》1991年第6期。 赵林:《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5期。

第四讲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

一、课时2

二、学习目标

本节内容主要叙述法国、英国、俄国和西班牙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以及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揭示了16世纪欧洲法、英等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深刻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实质,并对欧洲诸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差异和其他学术问题进行科学地探讨及研究。

三、重点难点

(一)欧洲封建专制是特定历史时代的特定产物。特定历史时期指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这两个运动正在同时展开。这时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势均力敌,处于相持阶段。

(二)欧洲各国封建专制的共同特点是:国王均是全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封建阶级的总代表。他实行个人独裁,将行政、立法、司法权集于一身。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是 \君权神授\论,另外两大支柱是官僚制度和军队。人民(包括资产阶级在内)几乎没有民主自由的权利。除了上述共同特点外,法、英、俄、西四国专制制度的形成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四、基本概念

胡格诺战争 圣巴托罗缪惨案 南特敕令 圈地运动 新贵族 重商主义 伊凡四世 立窝尼亚战争 农奴 腓力二世 再浸礼派 奥兰治·威廉 尼德兰圣像破坏运动 阿尔伐公爵 根特协定 阿拉斯同盟乌特勒支同盟 联省共和国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五、主体内容

(一)法国专制制度的形成 (二)英国都铎王朝的专制制度

( 三)俄国留里克王朝专制制度的巩固 (四)西班牙的专制制度 (五)尼德兰革命 (一)法国专制制度的形成

16世纪经济的发展 专制制度的形成 掠夺意大利的战争 胡格诺战争

(二)英国都铎王朝的专制制度

手工工场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长 圈地运动 社会结构的变化 专制统治·宗教改革 重商主义和反对西班牙的斗争 血腥立法和凯特起义

(三)俄国留里克王朝专制制度的巩固

沙皇专制制度的确立 对外扩张 立窝尼亚战争

农民处境的恶化和波洛特尼科夫起义 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

(四)西班牙的专制制度

工商业的发展 农业的落后 王权的加强 腓力二世的反动统治

(五)尼德兰革命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西班牙的专制统治 革命的爆发 游击战争和北方起义 南方的斗争和根特协定 南北分裂和联省共和国的成立

“乌特勒支同盟” 联省共和国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六、教学祥案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