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姓氏志:郑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安溪姓氏志:郑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节 源 流 一、溯源

郑姓出自姬姓,是黄帝后裔。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封宣王幼弟姬友于棫林(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入朝任司徒,见幽王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坏人,王室矛盾日益激化,便听从太史伯的计策,把家室和财产安置于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今河南荥阳东北)、郐(今河南密县东南)两诸侯国之间的一大片土地,但还未安顿好,郑桓公就在“犬戎之乱”中为保护周幽王于骊山殉难。其子郑武公继承遗志,帮助周平王东迁洛阳建立东周,因功被赏赐虢、郐之间的土地,建立新的郑国。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亡国后的郑国贵族为纪念故国,便以郑为姓。郑氏以郑桓公为始祖,以荥阳等为郡望和堂号。满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也有郑姓。

郑氏在当今汉族人口按姓氏排序中约居第2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8%,分布很广,以闽、浙居多,两省的郑姓人口约占全国郑姓人口的22%。 二、入闽

三国时,郑胄仕吴,为建安太守,后留居侯官县。西晋永嘉二年(308年),由于中原战乱,士族大批南迁,郑氏就在当时自河南徙居入闽,成为最早入闽的姓氏之一。《通志》载,西晋郑昭(郑氏四十世)荥阳人,永嘉之乱,避地入闽,居永泰,曾游莆田葬其祖。故郑氏族谱以郑昭为入闽始祖。《永春夹漈郑氏族谱》载:其始祖郑昭,字元质,晋年间由光州固始入闽,初居兴化(今莆田),后先迁漳州,二迁泉州,三迁德化,四迁南安十二都广信林,又因兄弟分家,五迁入永春夹漈。

唐代,河南郑氏主要有两次入闽。一是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定漳泉“蛮獠啸乱”时有郑氏将校随同前往。对此,台湾《马巷郑氏族谱序》称:“唐垂拱间(685~688年),陈将军趋闽,大臣郑时中随之,郑氏遂星布闽粤。”二是在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不少河南郑氏随其前来,子孙衍播闽粤。南安《郑氏石井宗谱序》记述:“夫我郑自唐光启间入闽,或居于莆、于漳、于潮、于泉,是不一其处。”《安溪御屏郑氏族谱》亦载,唐光启元年(885年),其入闽始祖郑凝远(字可远)随王潮兄弟入闽,后统戍南安桃林场,开基永春县姜莲坪上,传至四世郑都巡开基鹏翔东门。《安溪西坪赤水郑氏族谱》载,郑氏先祖世居荥阳郡,唐光启元年(885年)合十大姓即郑、陈、林、洪……从王审知三兄弟渡江入闽。始祖郑威乃南宋太子太傅、御史、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居侯官(福州)玉田,因战乱而四散他处,其裔郑漳自玉田而居龙岩(今大田县桃源)。《溢水(溪溢)族谱》载,蓝田郑氏先祖为郑国人,随王审知入闽,后裔郑四十一郎于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入安溪,复往漳州,后又迁入安溪县还一里岭头(今蓝田乡益岭村)开基。《清溪前渊郑氏族谱》载,郑成通之子郑昭业随王审知入闽,因功被封为副帅,后弃官归隐。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其八世孙郑雍于移居兴化。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十世孙郑昭迁居泉郡西坊,后裔支分三派。

此外,据金谷河山《河图郑氏族谱》载,唐中和二年(882年),郑桓公的六十二世孙郑负图(号威武)自河南光州固始县经金陵入闽,居汀州(今长汀),其九世孙郑明成居延平尤溪县。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郑明成的七世孙郑叔荣、郑章一徙居龙岩。郑叔荣的四世孙郑有德、郑招德、郑寿三三兄弟皆任官。其中,郑招德、郑寿三任仙游县吏,后定居仙游繁衍;郑有德于明洪熙元年

(1425年)任安溪县吏,置田于来苏里当埔(今金谷镇中都村),让长子郑苏得居住。郑有德复任永春县事,期满时置田于永春乌石乡,并与次子郑祖苟定居。另据永春《乌石郑氏世系录》载,其入闽始祖郑明成,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自南京入闽,初来延平尤溪县,以行医、堪舆为业,后居龙岩十五都集贤里刘大卿家,娶刘大卿长女为妻,定居繁衍。至明永乐二年(1404年),郑明成的五世孙郑玄秀、郑玄茂等祖孙、父子6人由龙岩徙居永春九十都,筑室于乌石坑尾,入籍永春(注:河山、冠佩两地郑氏均为郑明成派下,然其先祖郑明成的入闽及其后裔的繁衍、迁移等情况,在两地的族谱中记载不一,待考)。 三、肇安

南宋初,郑凝远的十世孙郑振(字淑亨)自永春鹏翔东门徙居安溪县还集里南斗(今长坑乡南斗村)。

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郑四十一郎肇安、迁漳,又从漳州石狗(古地名)复入安溪蓝田乡益岭村深坵边开基。

约于南宋末,郑昭业的十一世孙郑良梓自泉州迁入感化里大亭(今湖头镇高山村)。

郑明成之裔两支入安溪。一是明洪熙元年(1425年),郑明成的十世郑有德任安溪县吏,其长子郑苏得定居来苏里当埔(今金谷镇中都村)。二是明天顺元年(1457年),郑明成的八世孙郑法盛自永春县乌石乡迁居安溪崇善里谷口官坝(今金谷镇金山村冠佩)。

明天顺元年(1457年),郑时中之裔郑崇五自永春坑仔口洋头徙居安溪金谷芸美元口。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郑威之裔郑宽携子郑彬瑞从泉州徙居安溪县碧水(今西坪镇赤水村)。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郑良五迁入安溪县宅平坑(今虎邱镇美庄村)。溯其始祖,亦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

明万历元年(1573年),一支郑姓从漳平蓬坑移迁安溪县感德里洪佑乡(今感德镇洪佑村)。至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裔孙郑耀宇迁入蓝田乡蓝二村和昌。

明万历元年(1573年),郑昭之裔郑仁遂从仙游大圳下徙迁安溪金谷三元村紫帽兜。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郑敬齐、郑敬源兄弟自永春土楼角乌石卿美堂迁入安溪县城下西街码头。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郑昭裔孙郑一椿(字君寿)由永春夹漈迁安溪县崇善里龙坑(今属金谷镇美洋村)。

清代、民国期间,又有多支郑氏迁入安溪定居繁衍。 四、繁衍及外迁

(一)郑凝远支系

1. 剑斗御屏郑氏

南宋初,郑凝远的十世孙郑振(字淑亨)自永春徙居安溪县长坑乡南斗后,于宋绍兴十六年

(1146年)奉命剿匪,不幸殉难,得赐“忠勇”。其子郑一郎自长坑南斗徙居常乐里御屏,至十九世郑孔昭重返永春定居。其族谱载: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发生陈占匪乱,“虎食兴泉二郡,郡县不能讨,郑族率众捍御县治,遂与陈结下宿仇,不幸中计,举族三百余口被陈占杀于永春云龙桥石皮潭沙埔中,几乎灭族。称前郑”。幸存者郑兴宗(字梓春),重返剑斗御屏定居,被尊为一世祖,自此子孙渐繁。此外,族人先后迁往大田、德化、江西、浙江、台湾。

2. 剑斗潮碧郑氏

约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御屏郑氏肃斋派下七世郑子实(号淡虚)迁入该村潮兜繁衍,七世郑子爵(号肖楼)约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迁入该村石碧繁衍。琼峰派下八世郑大节(号毅斋)约于明万历年间迁入该村上告仑寨脚,八世郑大萃约于明崇祯年间迁入迁入该村上告仑茶仔林。诚斋派下九世郑克文(字焕甫)、郑盛藻(字俊甫)、郑孟(字侯甫)亦先后迁入该村的石碧、朽树、石碧。

3. 感德龙通郑氏

民国初,由剑斗镇御屏村迁入该村福堂自然村。

(二)郑宽支系

1. 西坪赤水郑氏

郑宽乃郑威的后裔。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郑宽携子郑彬瑞从泉州徙居安溪县碧水(今西坪镇赤水村),被尊为赤水郑氏开山之祖。明末有族人迁居浙江温州,清代后又先后迁居海内外。其中,在泉州市区蔡州(今菜州)现已繁衍2800多人,在厦门海沧繁衍数百人,在漳州繁衍百余人。另据族谱记载,清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年)起,渡台谋生者136人。播迁东南亚等国的也为数不少。

2. 西坪龙地郑氏

西坪镇赤水村郑氏七世郑初庆、郑初府、郑初同三兄弟迁入龙地北山,郑初庆、郑初同为该村郑氏一世祖。郑初府(字大京)携子郑可恺、郑可拔再迁居泉州府蔡州。

(三)郑仁遂支系

1. 金谷三元郑氏

郑仁遂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自仙游大圳下迁入本村紫帽兜。后裔衍播金谷镇元口村、湖头镇高山村翁后、郭埔村横塘及凤城镇凤山居等地。此外,金谷镇三元村郑氏还先后有族人移迁永春、福清、长乐、尤溪、兴化、龙海、江西、广西柳州、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各国。

2. 湖头郭埔郑氏

金谷三元郑氏六世迁入该村横塘,至今历衍十四世。

3. 城厢勤内郑氏

派出金谷元口郑氏。清末由于贫困,后裔纷纷迁往新加坡、缅甸等国。

(四)郑良梓支系

1. 湖头高山郑氏

郑昭业的十一世孙郑良梓徙居清溪感化里大亭(今湖头镇高山村)。郑良梓为高山郑氏肇基始祖,其入安年代在南宋末。

2. 湖头后溪郑氏

出自湖头镇高山郑氏,定居于御路溪自然村。

3. 蓬莱寮海郑氏

出自湖头镇高山村郑氏。郑良梓之孙郑则成约于元初自湖头高山迁入。寮海郑氏尊郑则成之父郑乌为一世祖。

(五)郑明成支系

1. 金谷河山郑氏

郑明成的十一世孙郑苏定居崇善里当埔(今金谷镇中都村),后裔发展,有田园百亩,富甲一方。郑苏得的四世孙郑朝岗生两子,长元佑,次元袭。明末,因遭官司纷扰,郑元袭遂移居崇善里乌土(今金谷河山村),为金谷河山郑氏一世祖,至今历传十五世。

2. 金谷河美郑氏

出自河山郑氏。

3. 湖头竹山郑氏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