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科学文艺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儿童科学文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故事结构模式化 (四)非写实性

民间童话不作具体的细节描写只讲述发生的事件。 “狼把可怜的小红帽一口吞下了” “把我吓死了,狼肚子里面非常黑” (三)创作童话的艺术特征 1.独特的书面语言 2.个性化的表现 3.象征和诗性表现

童话在本质上是象征的艺术。《丑小鸭》 童话又是一种“诗”的艺术。 4.一次性写作

四、童话的美学特征

(一)幻想——童话的本质特征

幻想是童话的核心,童话以幻想为主体和原则。

幻想植根于现实,幻想是反映现实的特殊艺术手段。 童话的幻想体现在人物、情节、环境等几个方面。 1、人物形象的夸张变形

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人或物,他们的生活都是以人类为参照物加以人格化而具有人的社会性格。“虽假犹真”,这是童话逻辑的重要体现。

童话形象可以有常人体形象、拟人体形象、超人体形象。 常人体童话形象

这类形象以常人、普通人面貌出现于童话中作为主角,他们表面上看是凡人,但其性格行为是极度夸张。

夸张是塑造常人形象最重要的办法,不仅对人民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而是对整个故事、人物的经历、命运等的整体性夸张。 《皇帝的新装》《豌豆上的公主》 拟人体形象

这类形象以动植物、无生命物体甚至是自然社会某些现象为主角,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思维防水、行为语言等,加以人格化。

拟人体形象是人类原始思维和儿童思维中“泛灵论”的产物。 拟人是这类形象的主要表现方式 《丑小鸭》《稻草人》《绿野仙踪》《柳林风声》

不注重物性真实,而更追求个性真实。故拟人体形象幻想性更浓。 超人体形象

这类形象往往具有超人能力或神秘法术,变幻莫测,做到常人无法企及的事情,尤其令人向往。

儿童面对复杂的世界无所适从,童话的超人形象恰好满足了他们希望把握现实的心理。 超人形象主要有三类:一是常人拥有超人力量。二是非人类拥有超人力量。三是宝物形象。 2、情节的荒诞

情节的荒诞表现在故事内容的离奇和夸张。情节发展中虚幻的真实性; 《敏豪生奇游记》《水孩子》《河马先生的熟食店》 3、环境的虚拟

环境是童话形象及其情节发展的空间载体,在童话中环境也是虚拟的。不仅童话形象生活的

小环境是虚拟的,其生活的大环境也是虚拟的甚至是模糊的。 《彼得·潘》中永无岛

《大林与小林》中的唧唧王国 实现童话幻想性的主要表现手法 1.夸张

强烈的奇特的夸张;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夸张 2.拟人

是人又非人,保留物性 3.象征

借某一具体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情感、思想。 整体性象征《大林与小林》 4.颠倒

皮诺曹形象

有着真实的小孩所具有的优缺点的拟人体童话典型 天真可爱、善良重义、真诚重情; 淘气、轻信、贪玩、任性

梅子函:我并不把皮诺曹看成一个坏孩子,而是更愿意把他当成一个通常的小孩子,他的缺点和迷误,更多的可以看做是来自他不成熟的内容和童性,尤其是引诱他的“蜡烛心”之类,其实就是儿童本身的某一面,是本心的一面在引诱本心的另一面。因为每个孩子都可以在皮诺曹身上看见自己,皮诺曹也就成了他们每一个的朋友

如何认识皮诺曹的“奇遇”与他最终变成一个真正的小孩子这一结局的意味

皮诺曹醉心于玩,不愿意去上学读书,而玩的结果就是一次次的奇遇,这些奇遇更准确的说是一次次的“遇难”,对皮诺曹而言直白的训导和规劝不起作用,只有这些“遇难”才让他伤心和悔悟,皮诺曹在经历了这些残酷的现实后终于感悟到生活的真谛,真正懂得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小孩是应该上学的,是应该听大人的话的。因而他的一次次的奇遇与他变成一个真正的小孩是有着因果关系的。

是属于教育童话但并非以说教来实现教育的目的,而是让人物自身经历感受去体现,从而突破了教育童话训导式模式,实现娱乐性与教育性,启迪性与愉悦性的完美结合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木偶奇遇记》体现了现代童话最显著的特征:童话性、欢快的幻想和真切的现实世界的结合

所有角色大都是当时特定社会特定群体的形象所有景物都为读者熟悉,是幻想的现实 《木偶奇遇记》的意义

突破教育性童话的训导模式,实现娱乐性与教育性、启迪性与愉悦性的完美结合。 标志着童话由贵族走向平民。 童话的美学特征 (二)游戏精神

儿童游戏是儿童思维和认识的最好表达,童话实质上是一种纸上游戏方式,体现出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精神的追求,对儿童本性的张扬。 童话的美学特征 (三)童话的隐喻

童话在整体结构上构成了隐喻,文本的深意隐藏在幻想空间背后。

童话的隐喻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审美心理的隐喻,即对儿童思维的模拟表达。如《夏洛的网》

另一方面童话的隐喻是成人理性的隐喻。童话除了带给孩子快乐外,也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成长以完成社会化的转变,提升认识社会的能力和审美能力。但这样的隐喻是和游戏相融合的。如《木偶奇遇记》 童话的美学特征

(四)童话语言的幽默本质与模糊特征 1、幽默

幽默于童话而言是不可缺的。 2、模糊性语言

“模糊”主要体现在对时间、空间、地点数字的描述上,虚化了时间、地点等,这样的模糊描述使得童话独立于现实生活,成为纸上游戏,让儿童沉浸在游戏世界中。 童话的意义

童话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1、促进儿童心理和人格发展。 2、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3、加强儿童的审美体验,丰富儿童的生活。 五、童话的阅读指导

(一)梳理矛盾冲突,把握故事情节 听与讲

(二)紧扣童话的幻想特征,理解童话构筑和展示的幻想世界、童话意境 传统童话,维度单一,意境明晰

现代童话,多维的,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交织,境界独特。既要欣赏故事也要理解现实与想象间的关系,叙事方式及童话角色塑造的用意。 朗读、补白、表演等)

(三)抓住童话形象,把握童话形象的个性特征及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四)品味作家富有个性的语言,体会其作品风格 西方童话发展史

(一)童话源头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二)1835年安徒生发表《讲给孩子听的故事》第一集,标志着近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开创了文人独立创作童话的新时代。 中国童话发展史

(一)民间童话阶段《西游记》

(二)文人自觉改编改译阶段(五四时期) (三)文人创作早期阶段

19世纪20年代茅盾;叶圣陶《小白船》《稻草人》《古代英雄的雕像》 19世纪30年代张天翼《大林与小林》《秃秃大王》《金鸭帝国》 陈伯吹、贺宜、金近等。

(四)童话创作成熟阶段(50-80年代)

50年代短暂兴盛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严文井《小溪流的歌》陈伯吹《一只想飞的猫》金近《小鲤鱼跳龙门》《狐狸打猎人的故事》《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任溶溶《没头脑和不高兴》孙幼军《小布头奇遇记》 五、童话的教学 《小露珠》《去年的树》 1、贯穿游戏精神 听与讲;参与互动

2、进入幻想世界,感受童话意境 情境创设、角色表演、角色朗读

3、想象补白,创造属于自己的幻想世界 利用文本空白展开想象 引导改编故事、续编故事 童话教学要避免的问题 1、说教2、坐实3、拔高 对格林童话的评价 海涅评价格林童话:“对欧洲民间故事的保存和流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格林童话是由民间童话走向文学童话的桥梁

极少地融入了宣扬轮回报应的思想,宣传宗教力量作用 安徒生的创作道路

第一阶段(1835-——1845) 作品的内容大致包括: A 赞美纯洁美好的心灵; B 赞扬善良、天真、的天性;

C 讽刺上流社会中反面人物的愚蠢、专横、奢侈等行为,体现出乐观、振奋、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精神

此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丑小鸭》 安徒生的创作道路

第二阶段(1846——1852) “新童话”,其特点是浪漫气息、幻想的成份减弱,现实的成份加强,乐观的情绪减弱,忧郁的情绪滋生。而较多地写孤独和死亡,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感伤色彩,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有着悲惨的结局。感伤和忧愁形成安徒生这一阶段创作的主要特色 安徒生的创作道路

在民间童话的艺术形式中化入了整个人类的共同特性,即人类道德,心灵上的优强劣弱 抨击市侩和贵族庸习

提示当时社会里艺术的种种遭遇 展现大都会生活

遗责官场作风和官僚主义, 安徒生的创作道路

第三阶段(1852年以后) 在此时期的作品中,他细心的挖掘着劳动人民和优秀品质和贫苦子弟被压抑着的天才的创造力,作品的基调以哀戚、低沉代替了欢乐和明快,显示着“沉郁”的特色 《她是一个废物》、《柳树下的梦》 安徒生童话的艺术特色

1、温暖的人道主义表现在:用暖色调来歌颂人,歌功真善美。 作者在作品中反映现实的方法,也充分展示了他人道主义精神追求 2、诗意之美。体现在:构思的意象化、画面化(《丑小鸭》),语言的色彩感(《海的女儿》),描述的个性化抒情等 3、安徒生式的幽默。

安徒生童话的历史地位安徒生童话是童话的首创。 第一个把现实生活引入童话,促成了现代童话的兴起

完美的艺术表现力,为童话的特点定了格,他的童话,标志着童话的成熟。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