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大专)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大专)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③碱性物质过多丢失。

2.什么叫做脱水,根据失水和失钠的比例,脱水可分为哪几种情况?

答:脱水就是人体体液丢失造成细胞外液的减少。根据失水与失钠的比例不同,可分为: ①高渗性脱水:失水高于失钠; ②等渗性失水:失水等于失钠; ③低渗性失水:失钠高于失水。 3.简述火焰光度法测钾、钠的原理。

答:火焰光度法是一种发射光谱分析方法,临床上广泛用于测定钾、钠。其原理如下: 含有钾、钠的标本和助燃气(甲烷)雾化后喷出火焰,在助燃气产生的高温下,钠、钾原子获得能量被激发为激发态 。由于不稳定,激发态原子迅速释放能量回到基态,发射出各种元素特有波长的辐射光谱。钠为589nm,钾为766nm。这些金属元素的特异光谱经各自波长滤光片过滤后照在光电池上产生电流,再经放大器放大在电流表上显示电流大小。标本中钾、钠浓度越大,发射光谱强度越大,它们之间呈正比关系。 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①[H]和PCO2。[H]上升,曲线右移。

②2,3-二磷酸甘油酸的影响。其增高时,促进HbO2释放O2 5.简述CO2从组织进入血液后的变化过程。

答:组织细胞代谢不断产生CO2,由组织扩散入血浆,其中少量溶于水中形成H2CO3-,绝大部分CO2向红细胞内扩散,在红细胞内碳酸酐酶作用下与水结合成H2CO3-。另一部分CO2与Hb结合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第十一章 钙磷镁和微量元素检验

一、名词解释

1.微量元素:指含量占体重0.01%以下元素。尽管在体内含量极低,但其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和临床意义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物质的检验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 二、填空

1.人体内钙磷代谢主要通过(甲状旁腺素或PTH)、(降钙素或CT)和1,25-(OH)-D3三种体液成份进行调节。

2.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微量元素是(铁)。

3.IFCC推荐测定钙的决定性方法为(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或ID-MS),参考方法为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WHO推荐测定钙的常规方法为(邻甲酚酞络合铜法(o-CPC))。 4.邻甲酚酞络合铜法测定血清钙时,需加入(8-羟基喹啉)试剂来消除镁离子的干扰。 5.缺铁性贫血时铁饱和度的变化趋势是(下降);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铁饱和度的变化趋势是(上升)。

三、单项选择

1.正常人血钙水平为(A)

A、2.1~2.7mmol/L B、12.1~12.7mmol/L C、2.1~2.7μmol/L D、12.1~12.7μmol/L 2.关于体内钙的生理功能,叙述错误的是(C) A、作为凝血因参与凝血过程

B、增强心肌收缩,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 C、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D、可作为第二信使,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四、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体重0.1%(g/g)以下的元素。(×) 2.降钙素的分泌与血清钙的浓度呈正相关。(√)

3.血Mg升高引起的神经肌肉中毒症状可用静脉注射钙剂来消除。(√) 4.MTB法测定血清镁须加入EDTA来消除钙的干扰。(×)

2+

第十二章 肝胆疾病的检验

一、名词解释

1.δ-胆红素: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通过非酶促反应与白蛋白结合,以“未结合胆红素-白蛋白复合体”形式在血液中运输,此复合体即δ-胆红素。该复合体有利于未结合胆红素的运输,也限制了未结合胆红素通过细胞膜。δ-胆红素重氮反应呈阳性。

2.生物转化:机体对许多外源性或内源性非营养物质进行化学转变,增加其水溶性(或极性),使其易随胆汁、尿排出,这种体内变化过程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3.卡门氏单位:1.0ml血清在25℃,340nm,反应体积3.0ml,光径1.0cm时每分钟测定吸光度下降0.001,即消耗4.82 ′ 10μmol NADH为一个卡门氏单位。 二、填空

1.胆汁酸是以(胆固醇)为原料在(肝脏)内合成的。

2.按能否与重氮试剂直接反应,可将胆红素分为(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两种,其中正常人血中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3.阻塞性黄疸患者,其血中结合胆红素的变化趋势是(上升)。

4.临床上采用连续监测法测定ALP,常用(4-NPP) 和AMP作为反应的底物。 5.重氮试剂由等百分比浓度的(亚硝酸钠)和(对氨基苯磺酸)组成。 6.BOD法测T.Bili与D.Bili的主要区别在于(pH)的不同。 三、单项选择

1.结合胆红素是胆红素和下列哪种物质结合而成(C)

A、葡萄糖 B、白蛋白 C、葡萄糖醛酸 D、6-磷酸葡萄糖

-4

2.临床上通常用来测定ALT的底物是(C)

A、丙酮酸和а-酮戊二酸 B、а-酮戊二酸和天门冬氨酸 C、а-酮戊二酸和丙氨酸 D、丙氨酸和天门冬氨酸

3.以NAD还原生成NADH反应为基础的生化分析,采用的波长及吸光度变化为(A) A、340nm,从小到大 B、340nm,从大到小 C、405nm,从小到大 D、405nm,从大到小 4.黄疸发生的机制不包括(C)

A、胆红素形成过多和肝细胞摄取障碍 B、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C、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增多 D、胆红素在肝外排泄障碍,逆流入血 5.关于结合胆红素叙述错误的是(D)

A、正常人血中含量很少 B、与重氮试剂呈直接反应

C、在肝细胞内质网生成 D、进入脑组织将神经核黄染,导致核黄疸 6.血浆中以下哪种物质不是在肝脏合成的(C)

A、白蛋白 B、凝血酶原 C、免疫球蛋白 D、纤维蛋白原 7、属于次级游离胆汁酸的是(B)

A、甘氨胆酸 B、石胆酸 C、鹅脱氧胆酸 D、牛磺鹅脱氧胆酸 8.关于阻塞性黄疸叙述错误的是(C)

A、由于胆道梗阻引起 B、血中结合胆红素明显增加 C、尿液中无胆红素 D、粪便颜色变浅,呈白陶土样 9.下列哪项对诊断肝纤维化最有意义(C)

A、ALT B、GGT C、MAO D、ALP 10.重氮试剂是指(B)

A、 对氨基苯磺酸 B、重氮苯磺酸 C、咖啡因试剂 D、HCl加亚硝酸钠 四、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在早期肝炎的诊断上,白蛋白比前白蛋白更敏感。(×) 2.肝脏是合成α1-酸性蛋白的唯一器官。(×)

3.肝豆状核变性时,患者血清铜蓝蛋白的含量明显增加。(×) 4.鹅脱氧胆酸属于初级结合胆酸。(×)

5.结合胆红素是指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

6.在小肠下段生成的胆红素近90%以上可经门静脉重吸收入肝。(×) 7.“结合胆红素-白蛋白复合体”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在尿中出现。(×) 8.溶血性黄疸患者尿中可检出高浓度的胆红素。(×)

9.赖氏法测定ALT,如果样品中含有丙酮酸,可使测定结果偏高。(×) 10.碱性条件下胆红素氧化酶法可用来测定血清总胆红素。(√)

+

11.酶循环法测定血清胆汁酸,其终产物为NADH。(×) 12.肝细胞性黄疸时,血液和尿液中胆红素均增加。(√) 13.ALT是反映肝脏疾病的一种特异性很好的酶。(√) 五、简答

1.重氮盐改良J-G法测定血清胆红素的原理。

答:血清中结合胆红素与重氮盐反应生成偶氮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在加速剂咖啡因作用下,分子内的次极键断裂,极性上升与重氮试剂反应生成紫色偶氮胆红素,加入叠氮钠终止反应,继而在碱性酒石酸钾钠作用下生成蓝色化合物,其颜色深浅与胆红素含量成正比。 2.什么是黄疸?黄疸有哪些类型?

答:黄疸是指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皮肤、巩膜和粘摸等组织黄染的现象。

按黄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3.简述连续监测法测定ALT的原理。如何消除内源性α-酮酸对其测定的干扰?

答:L-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在ALT的作用下,生成丙酮酸和L-谷氨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L-乳酸,同时NADH被氧化为NAD,可在340nm处连续监测到NADH的消耗量,从而计算出ALT的活性浓度。

+

第十三章 肾功能及早期肾损伤检验

一、名词解释

1.肾小管重吸收: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的水分和某些溶质转运回血液的过程。包括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

2.假肌酐:Jaffe反应法是测定肌酐常用的方法,适用于血、尿标本的检测。但最大的问题是非特异性干扰大,维生素C、丙酮、乙酰乙酸、α-酮酸、葡萄糖、蛋白质以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强心甙、甲基多巴等还原性物质都能与碱性苦味酸生成红色,这些物质统称为假肌酐。 二、填空

1.血液中非蛋白氮化合物含量最多的是(尿素)。(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 2.可经肾小球滤过,但完全不被肾小管重吸收的体内物质是(肌酐)。

3.公式中,Ccr表示(内生肌酐清除率),V表示(每分钟尿量),P表示(血肌酐浓度)。 4.一血清尿素含量为10mmol/L,则其尿素氮含量为(20)mmol/L。 三、单项选择

1.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主要发生在(B)

A、肾小球 B、近曲小管 C、髓袢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2.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较敏感的指标是(C)

A、血尿素 B、血肌酐 C、内生肌酐清除率 D、血尿酸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