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智慧社区建设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5)务实创新、安全可控

鼓励有关部门和企业树立“互联网 ”与智慧社区建设相融合的创新思维,推动传统领域通过互联网与社区有效结合。同时,增强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和防护,保障数据和系统安全。

3.3建设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整合资源、规范运作、信息共享、便民高效”的原则,按照“机构人员统一、场所标识统一、流程内容统一、信息系统统一、经费保障统一”等“五个统一”的要求。通过有效整合现有各类平台的场所、设备、人员、经费等资源,将面向基层群众的公共服务事项纳入镇、村综合平台集中办理,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建立集文化体育、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民政、人口党建等于一体的社区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基层公共服务便利化、统一化、网络化。 运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建立智慧社区,将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所涵盖的关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民生需求,以及单位、个人提供服务等的海量信息,进行有效地捕捉、整合,并通过信息决策判断系统的智能化处理,及时、有效地提供给社会各方使用和互动体验,从而达到便民、便商、便管理的效果。

第4章建设内容

安宁区智慧社区主要包括四个平台:智慧社区管理平台、智慧社区审批平台、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智慧社区展示平台。实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的运行模式,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的管理模式,为居民群众提供网络、电话和窗口服务关联组合的一体化社区公共服务。

4.1智慧社区管理平台

4.1.1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

4.1.1.1对象管理 (1)人口管理

以地名地址管理为基础,以人口和房屋管理为主要内容,以网格管理为主要思路,以部门信息共享交换为主要支撑,实现对社区各类人口信息的动态采集、更新和维护,并通过对居民各类诉求的采集上报, 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实现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形成实时、敏捷、长效管理机制, 真正做到社区“底数清、情况明”。 具体包括:

1)人口基础信息管理:依托网格员主动采集和部门共享交换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良性的人口数据动态采集更新机制。

2)常住人口管理:包括对常住人口的户籍登记、暂住证/居住证办理、从业人员、人口和房屋信息核实等业务。

3)流动人口管理:流动人口中重点人员和安全隐患、流动人口案(事)件、违法活动线索、出租房屋内案(事)件等业务。

4)移动工作终端:将人口基础信息管理、常住人口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等基础数据维护工作扩展到移动终端上,方便网格巡查员走街入户、发现问题、上报工作、实时维护基础数据、执行任务。 (2)社会组织管理

本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信息及社会组织相关各类事件的动态采集、更新、维护和监督,以此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公益性作用。 具体包括:

1)组织类型管理: 主要指机关企事业单位, 包括市属机关单位、区属机关单位、 军事单位、医疗机构、院校(幼儿园)、媒体单位、金融单位、邮政单位、文物保护单位、非公企业、社会服务公司等类型。

2)经济组织管理: 主要指未登记办照、未年审、存在违法犯罪行为等方面的管理。

3)社会组织管理: 主要指未登记注册、未年审、存在违法犯罪行为等方面的管理。 (3)党建管理

以网格化管理为主要思路, 完善党员管理(党员信息、认岗和联户等)和党组织管理(党组织信息、分类和定级等), 提升党建工作效率

和质量,规范党内日常管理,实现党干管理同步, 为社区党建工作打造一个先进的技术平台、 高效的工作平台。 具体包括:

1)党员管理:对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管理 2)党员认岗:明确党员在社区中担任的职位,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3)党员联户:确定党员负责服务的人员范围,体现党员为民服务的职能。

4)党组织管理:包括对党组织类型(如非公有制、公有制、事业单位等)、党组织层级(如党委、党工委、党支部等)的管理,以及对党组织结构层次和人员构成的管理。

5) 分类和定级:综合党员“自我评价”和“自我评分”以及上级组织的实地考核情况,确定党组织定级情况(如先进、一般、后进)

6) 网上公开:即党员发展和奖惩、党务干部选拔任免、党的方针政策等适合党员干部学习、借鉴和向全体党员干部公开的党务内容,予以及时公开。

7) 活动通知体系,即党员参加组织活动、集中教育学习前,以网上活动内容上挂、短信活动内容群发等多种方式并行通知。 (4)退休人员服务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目标人群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方面服务的便捷程度,为退休人员提供文化、体育活动和维修、购物、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