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地增长,如何进行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公众关注的热点。但总体来说,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建构和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疑惑和问题,与人们的最初预想还存在一定距离,而解决此类问题的主要思路是统一规划、加强公共参与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突出问题;解决思路 一、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所谓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公众服务的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重点是以公民为中心,以满足公民不断增长的、日益多元化的公共需求为目标的新的治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实现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由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由管制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这三个根本转变过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方向,也是我国现阶段市场化改革的客观要求,它标志着公共行政价值的根本转变。

正是由于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行政改革的热门话题。但是,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建构和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疑惑和问题,与人们的最初预想还存在一定距离,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统一规划。目前各级政府均进行了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践,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这些措施大都处于比较表面的层次,有不少措施就是简单的便民措施,离真正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服务型政府的实践缺乏,比较盲目,只能走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一模式。归纳起来就是一边实践、一边探索、一边总结。此外有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则是由个别领导起重要推动作用,一旦领导人工作调整或因其他事情,则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就将受到重大影响。总的问题就是上述行为仅局限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和技术层面上,未上升到制度层面。理论不清,导致实践效果不够满意。

实际上,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讲又是一场新的革命,是全新的政府职能配置、机构重组、管理方式方法和行为模式的革命,它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数千年来的管制行政传统,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角色和政府官员的角色。不是修修补补,小打小闹,而是涉及行政理念、体制、流程、人员的全面变革。这样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一项全面、深刻理论的支撑,没有一个总体、统一、清晰、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规划或建设方案,很难达到预想效果。

2.公众参与不足。除了缺乏统一规划之外,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公众参与不足,具体表现为政府提供公共参与的途径不足、体制外力量激励缺乏、部分公众参与愿望不强烈。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国家民主参与体制的不健全。众所周知,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在中国存留了大约两千多年,虽然从1949年至今,我国不仅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而且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民主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健全与发展,但是总的说来封建专制制度所留下来的遗毒并没有彻底清除干净,一些领导干部的官本位思想依然比较严重。这种负面因素,直接导致了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水平维度并不是很高,不仅一些重大的宏观决策得不到公民的直接参与,甚至一些事关城市建设、社区规划的局部政策,也很难做到征求最大多数的意见。

3.公众对公共服务提供情况不满意。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也许公众反响最强烈、

意见最大的就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虽然许多政府部门都贴着“为人民服务”的标语并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但将以上宣传的口号落到实处,各级政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零点研究集团旗下的零点调查与零点指标数据网于2004年完成的中国居民对政府公共服务评价的多年跟踪研究显示,相当多的公众对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情况不满意。具体来说,在零点对全国公众的调查中,有37.9%的受访者认为当地政府及其基层政府很“冷漠”,另有24.9%的人拒绝回答或表示说不清楚,仅有37.2%认为政府是“亲切”的。 总体来讲,城乡居民对公共服务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点是政府工作人员个人因素,另一点为制度原因。个人因素主要包括:(1)个别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要钱、要物;(2)个别工作人员不一次性告知,让服务对象反复跑路;(3)有些工作人员缺乏时间观念,总是拖到审批时限的最后才完成工作;(4)有些工作人员欠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压力和意愿,导致完成本职工作有困难。

导致公众不满意的制度因素主要为:(1)部门林立,工作程序复杂冗长、多头管理,缺乏协调;(2)政策法规严重落后现实,大量过时法规未及时清理;(3)组织庞大,但决策权过于集中于领导。 此外,由于受上述个人因素及体制因素的影响,一些单位在工作中表现为依然存在小打小闹、自满自足、故步自封的保守思想,唯书、唯上、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亦步亦趋的思维惯性,等、靠、要思想和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情绪,局部利益第一、条条规则至上的狭隘思想观念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目标——提供公共服务的顺利实现。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1.统一规划。首先,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具有代表性的、可操作性强的总体规划。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总体规划内容来看,该规划必须包括服务型政府具有哪些目标、如何实施、如何衡量、评价,以上内容均应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此外,服务型政府建设总体规划也应有一明确的制定主体。笔者认为,从掌握的资源及在国内的影响的角度来说,我国中央政府应责无旁贷。虽然当前各地各级政府均在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势必给服务型政府建设带来不便,毕竟服务型政府建设事关全局而不是仅限局部地区。 其次,在制定全面规划的统一标准之前中央政府应制定一个基本标准,即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也就是说明确什么是基本的公共服务。比如教育的基本标准,医疗的基本标准等,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量化,应该通过立法确定这种最低标准。如果不能以立法形式出现,至少也应该以行政规章的形式明确,在先确立基本标准这样一个前提下,中央政府应制订相应的措施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提供这样的服务,使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可行,也确能有所成效。 最后,在总体规划过程中应及时总结各地经验教训。规划的制定是一个艰巨、复杂的过程。由于今天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史无前例的,国内外均无前例可循,且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的极不均衡的现状,导致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在理论上正处于一个不断探索的阶段,而探索自然会有失误、有挫折,但至少我们积累了经验,总结了教训,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总体规划是一个必要的补充。而实际上公共管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经过这么多各级政府的实践,很多证明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完全可以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下来。中央政府应该做的是及时将这些有益经验充实到总体规划中,将其推广至全国。

2.加强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宪法赋予公民的神圣权利,而同时公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公众参与有两个隐含的前提,即每个人不论男女都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二是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与以往政府相比,我国

的服务型政府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官僚机构,而是受公众利益驱动,从公众需要出发,以公众满意为根本目的的全新型政府。从某种程度来说,服务型政府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公众实现主宰自己生活和改变个人命运的梦想,这也是服务型政府之所以存在的合法性来源之一。

而在另一方面,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就必须建立一个公民社会,这是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在此应该着重指出的是服务型政府建设不仅仅是政府自己的事,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建立在公众参与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发挥公共的热情与力量。梁启超之孙、著名民间环保主义者梁从诫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我们全国相当于一个大家庭,政府就好比是家庭主妇。但打扫这个家,保持整洁,光是家庭主妇的事吗?如果所有家庭成员都不管,只有家庭主妇在那儿打扫,其他人乱丢瓜子皮、塑料袋,随地吐痰,乱扔烟头,那么这个家庭主妇就算一天24小时不休息也打扫不干净。我们作为家庭成员——公民,起码应该做到:你不洗衣服,但别把脏衣服扔得满屋子都是,都放在洗衣机里可以吗?你吃完饭不洗碗,但把碗收一收,放到水池里可以吗?就算政府是一个完全尽责的家庭主妇,也需要老百姓的共同参与。” 在一个健全的社会里,公众参与一方面可以提供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也是对政府的外在监督,总体来说公众参与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3.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公共服务能力。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首先就要转变传统的错误观念。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理念,也是全新的政府职能配置、机构重组、管理方式方法和行为模式的革命,它要求各级公务人员真正树立为公众服务的思想观念。由于当前政府官员长期垄断性地控制和掌握社会资源分配的现实及对自身角色的定位,这种思想上的转变相当困难,官本位和官大于民的思想仍然存在。必须在根本上使所有政府公务人员摒弃传统的“官贵民轻”思想,确实认同为公众服务的思想。

其次,吸收借鉴工商管理部门业已卓有成效的经验,从工作流程、绩效评估、法律规章制定与修改、人员激励、业务培训等方面结合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实践,在组织结构、制度、具体行为过程、公务人员自身素质与能力等部分进行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变革,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的效率。 总之,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将是我国政府长期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同时也是行政改革的过程。只有各级政府公务人员真正以公共利益为旨归,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中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积极与公众沟通、广泛创造公民参与机制、认真履行职责、廉洁自律、创新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才有实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范文.政府面临服务意识危机[J].中国改革,2006(4):19-20. [2]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5.

[3]徐颂陶,徐理明.走向卓越的中国公共行政[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118-121. [4]沈荣华.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思路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4.(1):29-32. 责任编辑 宋桂祝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