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季《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与复习资料(1)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2014年秋季《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与复习资料(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生产必定是以感性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界的一切秘密都是通过感性机制向人们呈现的。马克思说:“感性(见费尔巴哈)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因而,科学实践是以感性和实验为基础,认识自然界并生产知识的基本活动。

(3)推动历史发展的革命性力量

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科学作为理性化的实证知识体系,是一般生产力。科学也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革命的力量”。

(4)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双刃剑作用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的科学,一旦与资本结合起来,就发挥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而与劳动相对抗的作用。“资本招募科学为自己服务,从而不断地迫使反叛的工人就范”。科学一方面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成为控制人的一种力量。“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5)是一种社会建制和文化现象

从人类文明史和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既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性质和价值,同时科学又扎根于文化之中。

早期的科学只是单纯的认识自然,是属于科学家个人的行为。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和科学潜在应用价值的出现,科学开始出现组织化和社会化,企业、集团、国家乃至国际间合作的科学研究逐步增多,科学研究之外的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科学研究中来。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协调科学研究的进行,科学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用社会的组织形式来协调科学活动,使科学研究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

(6)具有多种普遍的属性

科学与其他知识相比,具有几种普遍的属性。如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等。

3. 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动力是什么?

17

(二)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

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是同一学科体系的进化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和理论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新原理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从自然科学发展史来看,每一学科都经历了渐进的累积发展和飞跃的革命阶段,而且是两种形式交替发生。例如生物进化论的发展,就是一个从知识的积累的渐进发展到质的飞跃的过程。从沃尔弗第一次但对物种不变开始,又通过奥肯、拉马克、贝尔纳等人的研究工作,经过100年的研究历程,才在达尔文那里最后完成。

2.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同类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发展,或统一的事物演变成有差异的不同部分的事物。综合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或体系。

自然科学研究最初是以自然界整体为对象,探讨自然界的普遍特性和普遍法则,第一个成熟的学科是普遍(机械)力学,即牛顿力学。以后又逐渐分化出流体力学、热力学、电磁力学、量子力学等学科。光学最初是以光的微粒说为基本理论,后来又分化出光的波动说,最后综合为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后来,光学与电磁学也实现了综合统一。

恩格斯以将在电学和化学这两门学科的边缘出现电化学的预言,也说明了科学发展的综合趋势。在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为数并不多,但恩格斯却敏锐地认识到,这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他提出:“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双方都宣称与己无关,但是恰恰就在这一点上可望取得最大的成果”。自然科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恩格斯这一预见的正确性,后来果然在电学和化学的接触点上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电化学。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突出的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

3.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累积性。只有继承已经发现的科学事实和已有理论中正确的成分,科学才能不断完善、发展、继续前进。但同时,只有在继承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18

科学是人类的事业,每一个学科的建立和完善,往往是众多科学家集体合作辛勤探索的结果,科学家们合作的基本方式之一,就是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牛顿力学的建立,就是在继承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牛顿本人的综合和创新,完成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随着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的进展,科学理论总会遇到不能适应不能解决的新课题,科学就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创新发展。科学史上的拉瓦锡氧化说取代燃素说、达尔文进化论取代创世说和物种不变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都是科学创新的典范。

(三)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

1.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

科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科学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条件,并从科学外部输入各种资源。科学外部的动力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层面的科研需求,社会生产需求,技术仪器和技术问题,国家政策引导,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教育和人才培养,文化价值观和人文传统等。

2.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来源于科学系统内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研究手段的进步;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与热情;科学问题历史和科学实验提供的题材;科学实验(事实)与科学理论(假说)的冲突,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冲突;科学学科的分化和专门化,从原来的学科中逐步分离出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新学科研究对象范围变小,认识层次更深入,从而使得科学向纵深发展;不同研究团体学术观点的论争等。科学系统外部的动力要与内部的动力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

4. 科学方法论的立场与原则。 (一)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立场

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立场是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其对象主要是自然领域的事物和现象,它本身是无阶级性的。但社会意识形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自然科学出现社会化趋势。而且,科学研究实质是一种生产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科学方法论的基本要素包括科学研究的主体、客体及科学过程。以研究主体为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发展过程中的人。”科学研究主体的思想观点是在一定社会历史

19

文化环境中形成,既要受已有科学思想成果的影响,也要受社会的哲学文化思潮等意识形态的影响。恰如恩格斯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是受到好的哲学支配还是坏的哲学支配。其次,自然史和人类史是统一的。“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马克思把历史归结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认为两种历史是有机统一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要面对和解决的最基本问题。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使用,也出现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人口、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审视和思考。

(二)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关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普遍适用于自然及社会历史领域,对各门科学都具有指导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立场,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

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实践也是科学认识、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在科学实践中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问题的解决也是在实践中完成的。科学研究与科学实践离不开科学方法的运用,而科学方法本身也是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科学研究和科学实践主体,就无所谓方法。方法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坚持实践性原则,就是要在现代科学与现代实践的发展中,勇于发现,勇于探索,不断提出新观点、新课题,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的发展与创新。

2.客观性原则。

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实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社会科学研究不同,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自然科学家不是研究对象的参与者。自然科学是无阶级性的,其是非评价往往有着客观标准可循。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决定了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客观性原则。科学研究应坚持客观性原则,摒弃先入之见、权威之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现实出发,直面客观事物本身。“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

2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