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描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透出一个“寒”字,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第四段: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 析: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这一段抒写自己的心愿。这是从个人生活的苦难中迸发出的强有力的呼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三句,理想崇高,境界阔大。又以“呜呼”一转,发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慨,既有对理想难于实现的感慨,又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决心,更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定悲壮感。 4、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作者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作者希望天下寒士能居“广夏”、安居乐业,反映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5、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还如:他在兵荒马乱中写的“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即《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些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困苦生活状态的同情。 6、体裁: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4、《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因烧炭而黑黑的。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在担心炭价太低希望天更寒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两个骑着马轻快而来的人是谁?是穿着黄衣的太监和和他手下的爪牙。太监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调转车头吆喝着牛朝北面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驱赶着,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在牛头上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1、相关常识:

A、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

5 / 7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B、背景:《卖炭翁》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2、整体感知:

A、《卖炭翁》讲述了一个宦官及爪牙强夺百姓财物的故事: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人价钱夺走。这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

B、这是一首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内容分析:

第一节: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 析:

开头先交代人物的基本情况,继而对他的肖像做了精练传神的描绘“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两鬓可见其苍老,写面庞、十指可见其生活之艰辛。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两鬓花白与“十指黑”的对比,见出年高与劳苦,让人为之心酸。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用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炭是老翁的全部生活依托,但也不过是换取起码的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又使之完全可以理解,读之催人泪下。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晓驾炭车辗冰辙。”这一动作描写,写出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踏雪辗冰的艰辛,画面感颇强,读之如在眼前。

“市南门外泥中歇。”“泥中歇”更写出了老翁精疲力尽的情态。 第二节: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 析:

前四句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翩翩两骑”写出其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手把”“口称”见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

6 / 7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后四句写被掠夺的结果:“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而且是老翁生活的一切依凭,却只因为是“宫使驱将”,所以“惜不得”——看似轻描淡写的三个字,多少无奈,多少悲愤,多少绝望,尽在其中。“半匹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与“一车炭,千余斤”构成强烈反差,宫使竟将其“充炭值”,明明是光天化日之直赤裸裸的抢劫,却要打着“宫市”的旗号,无耻的嘴脸更是暴露无遗。 4、归纳:

诗人没有直接发议论,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这是《卖炭翁》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5、本诗体裁:这是一首乐府体古诗。

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卖炭翁》比较:

1、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侧重于表达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而《卖炭翁》更多是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2、两首诗都有较强的叙事性,也都有比较精彩的描写。不同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末节还有作者的内心独白,是直接抒情;而《卖炭翁》则只是记叙和描写,并没有观点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3、同样是表现诗人现实关怀的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有诗人的议论和直接抒情,而《卖炭翁》则全用记叙和描写,没有直接议论抒情的语句,两种写法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这个事件本身可以生发出许多不同的主题,但诗人并未停留于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推己及人,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不借助直抒性的表达,读者是无法感受到的。

而《卖炭翁》则直接将目光投向了底层的劳动人民,卖炭翁就是千千万万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卖炭翁的故事本身就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议论和直抒都是多余的。诗人几乎不露声色地平静地讲述了整个故事,让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反而更含蓄,更有余味,更令人深思和感愤。

7 / 7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