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二诊生物试题含解析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二诊生物试题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二诊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教材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和“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两个实验都要使用显微镜 B.酒精在“脂肪的鉴定”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中作用相同 C.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斐林试剂、碘液均可用来检测实验结果 D.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洋葱的细胞同样可用来观察有丝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温度可以改变酶的活性,高温使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低温抑制酶的活性。 3、洋葱作为实验材料:(1)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

①管状叶,绿色,这种叶片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②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

(2)根尖分生区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一是色浅,无其他色素干扰;二是此处细胞处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进行分裂的细胞。 【详解】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和“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两个实验都要使用显微镜,A正确;

B、酒精在“脂肪的鉴定”中是洗去多余的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后的浮色,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酒精的作用是在用固定液固定后洗去固定液,且有解离作用,B错误;

C、斐林试剂需要进行水浴,会改变实验的温度,所以不能用斐林试剂作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的检验试剂,C错误;

D、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洋葱的细胞是洋葱鳞茎外表皮细胞,不能分裂,所以不能用来观察有丝分裂,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教材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否合适,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研究人员利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处理蚕豆和玉米根尖,实验结果如下表。有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 )

秋水仙素质量分数(%) 1.11 1.17 1.11 1.17 1.31 蚕豆染色体变异率(%) 3.33 4.77 7.71 6.33 11.37 玉米染色体变异率(%) 3.34 3.71 4.74 7.73 7.77 A.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B.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C.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异率随秋水仙素浓度增大而增大 D.玉米比蚕豆对秋水仙素的反应更敏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表可知:随秋水仙素浓度的增加,蚕豆和玉米的变异率均增加,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

AB、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其中秋水仙素和低温均可通过抑制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A、B正确;

CD、据图表实验结果可知:蚕豆和玉米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异率均随秋水仙素浓度增大而增大,且相同秋水仙素浓度下,蚕豆细胞变异率更高,即蚕豆对秋水仙素反应更敏感,C正确,D错误。 故选D。 【点睛】

读懂图表蚕豆和玉米的数据信息是解题关键。

3.20世纪60年代,医院开始用淀粉酶替代酸来分解淀粉。下图为某同学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应先将各组淀粉溶液的pH值调到设定数值再加入淀粉酶 B.pH值为3和9的两组试验中的淀粉酶的活性相同

C.1h后若将pH为13的试管的pH调至7,则其淀粉量基本不变 D.淀粉酶通过降低淀粉分解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来实现催化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图示为某同学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由图可知pH为7时,淀粉酶的活性最高;pH在3~7时,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强;pH在7~9时,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逐渐降低;pH达到11时,酶基本已经变性失活。 【详解】

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实验时应先将各组试管溶液pH分别调到设定数值再混合,A正确;

B、在pH为3和9时两只试管中的淀粉剩余量相同,但pH为3时,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酸也会促进淀粉水解,而pH为9时只有酶的催化作用,所以两种pH下酶的催化效率应该是不同的,即pH为3和9时酶的活性不同,B错误;

C、pH为13时,酶已经变性失活,因此再将pH调为7时,反应速率不变,即淀粉含量基本不变,C正确; D、淀粉酶通过降低淀粉分解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来实现催化作用,D正确。 故选B。

4.在植物的抗冷胁迫过程中,脱落酸(ABA起到关键的作用。为探究一定浓度范围内的ABA对不同品系番茄幼苗叶片在抗冷胁迫中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的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注:相对电导率可反映细胞膜受损程度,细胞膜受损越大,相对电导率越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脱落酸参与植物细胞氧化分解増加产热,从而提髙抗寒能力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浓度和温度,因变量是相对电导率 C.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AB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图中ABA浓度对番茄幼苗叶片的抗冷胁迫具有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实验是探究ABA对不同品系(710、704)番茄幼苗叶片在抗冷胁迫中的影响,自变量是脱落酸浓度和704品系的番茄幼苗再脱落酸浓度为300植物品系的不同,因变量是相对电导率,分析曲线图可知:(mg/l)时相对电导率低,抗寒能力强,710品系的番茄幼苗再脱落酸浓度为200(mg/l)时相对电导率低,抗寒能力强。 【详解】

A、脱落酸是植物激素,起调节作用,不能参与植物细胞氧化分解增加产热,A错误;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浓度和番茄品系,B错误; C、根据实验结果不能得出AB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

D、图中ABA浓度对应电导率(细胞受损程度)都低于0浓度对应的电导率(细胞受损程度),所以对番茄幼苗叶片的抗冷胁迫具有促进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借助于脱落酸对番茄抗寒的影响,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5.如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甲曲线)及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CD与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C.EF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CD段有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实线甲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虚线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其中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D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EF表示着丝粒分裂。 【详解】

A. 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F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CD与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A正确;

B. 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