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零距离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考零距离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且大部分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构成的。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通过分析字形,就可以掌握词义。如:“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如“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引申为“断、断绝、消灭”等,如“沿溯阻绝”(《三峡》)中的“绝”是“断”的意思;“哀转久绝”(《三峡》)中“绝”是“消灭”的意思。再如“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的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那意思就是“买进粮食”。 2.通假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的规律,就可以推断出本字的含义来。通假是文言文词语的特殊的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如,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一句中,“要”如果解释为能愿动词“要”,句子便翻译不通。这时需要转换思路,想一想“要”是否是通假字。“要”与“邀”同音(yāo)通假,由此可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再如“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孰”,“孰”如解释为“哪一个”“谁”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不过我们要是能由它的读音想到“熟”,便可以把它解释为“仔细”,“孰视”就是“仔细观察”的意思。 3.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语言现象很多,在文言文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这里的“殚”和“竭”同义,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再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一句中,可借助“戴”将“腰”解释为“腰佩”。成语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含义相同、相近: 求全责备 责:要求 .登峰造极 造:到达 .文过饰非 文:掩饰 .

含义相反、相对:

党同伐异 党,偏袒。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袒护,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 .

29

夙兴夜寐 夙,早;兴,起来。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

4.成语对应法

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以旧解新”“以熟解生”,推断出文言词义。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中的“殚”“竭”的词义,联想成语“殚精竭虑”,就能推知其词义为“尽”了。 5.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的意思,可推知“盈”是“充盈”的意思。再如“求全责备”“化险为夷”两个成语中,“责”与“求”相对,“全”与“备”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的意思。 6.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法是指借助熟知的知识来推断词义的方法,即遇到某一实词我们就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教材,以“已知”求“未知”,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如“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中“间”的词义,可联系《出师表》中“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的词义,这样可推知此处“间”为“期间”的意思。 7.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其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和语法功能,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如:“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推断:“诚”在主语“臣”之后,在谓语动词“知”的前面,可知它充当状语成分。“诚”应是副词,意为“的确、实在”。再如:“告之于帝。帝感其诚。”(《愚公移山》)推.断:“诚”在代词“其”的后面,“诚”是谓语动词“感”的宾语,“诚”应是名词,意为“诚心”。 8.语境分析法

30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语境分析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我们要理解一个实词的含义,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其意义。因为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亡”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的,意思是“同样”。 二、虚词用法辨析题

古人云:“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刘淇《助字辨略》)说的是文言虚词的重要作用。

综观潍坊市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一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者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者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直接考查虚词的客观题一般有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据此,熟悉、积累课本上的文言词句是系统掌握文言虚词的一条途径。

中考中常见的文言虚词大约有13个:之、以、而、其、于、者、乃、夫、然、且、盖、则、焉。近几年“之、以、而、乃、然”等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应予以高度重视。

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2.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3.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4.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具体来说,“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如下: 1.词性界定法

词性不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文言虚词中,有不少词(如“之”“其”“以”“而”“焉”等)在不同的句子中或在同一句子的不同位置上,有时有着不同的词性和用法,如果能够把握某个虚词的词性,就可推断出它的含义。 2.交换理解法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我们就可以在解答时自如地运用“交

31

换理解法”。答题时,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中去判断。 3.句子成分分析法

从语法角度切入也是解答文言虚词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划分句子成分,然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与名词、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4.语境意义推断法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可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 5.标志识别法

有些文言词语、文言句式也是判断虚词的重要标志。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宾语前置的“之”“是”,表定语后置的“之”等。还有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如(奈、若)

乎”“得无……乎”“抑亦……乎”“其……之谓也(乎)三、句子翻译题

文言文句子翻译历年来一直是中考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也是中考中常见的一个失分点。文言翻译不是对个体字词简单的拼凑,它既考查了同学们对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及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考查了同学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一)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句子原意。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二)翻译的基本要求: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忠于原文,文从字顺。

(三)翻译的基本步骤:通过“解词”→“串译”→“顺译”这三步来完成。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义和用法;再将一个一个、一组一组词意(语意)串联起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亦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 (四)翻译的基本方法:留、换、调、引、增、删。

1.留 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例如:

32

无乃……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