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破除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与实际落地之间的执行难问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工作研究:破除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与实际落地之间的执行难问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工作研究:破除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与实际落地之间的执行难问题

改革举措能否真正落地生根,关系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蓝图的实现,决定改革的成败。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期,改革越向纵深挺进,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弊端和既得利益阻碍会越发凸显,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将更加复杂。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握指成拳,集中发力,攻坚克难,推进改革方案设计科学合理、改革执行协调顺畅高效、改革监督考评精准有力,确保改革落地生根,增强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当前改革梗阻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的替换性执行

替换性执行是指当需要执行的改革政策与负责执行的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部门有可能制定出与上级改革政策目标表面一致、实际相悖的执行措施。这是政策执行者主观反对改革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如,2011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取消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规定取消运营车辆二级维护检测收费、运营车辆综合性能技术等级评定收费,但一些地区将部分收费另立名目,改为罚款或转嫁为关联单位维修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二)搞“土政策”的附加性执行

附加性执行指在改革政策执行中,执行部门附加原目标没有的内容,使政策对象、范围、目标和力度超出原有要求,导致政策扩大化。而所谓“土政策”就是打着贯彻

上级政策要结合实际的旗号,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各行其是、谋取私利,甚至在中央改革政策之外“大胆创新”,造成审批事项边减边增、事与愿违。例如,“易租宝”等互联网金融公司出事后,一些地方擅自停止所有互联网金融企业审批,导致整个互联网金融市场陷入停滞。

(三)“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的选择性执行

选择性执行是指改革政策执行部门对上级或中央的政策指令进行过滤,选择对自身“有利”的执行,甚至在传达和执行中对政策内容有意曲解,借口本地区或部门的特殊性做出不同解释。例如,中央反复调研和论证过的改革细则,部长司长都通过了,到处长那里却要再“研究研究”;简政放权的刚性目标已然“约法三章”,但一些含金量高的审批改革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央的好政策、好措施“看得见、摸不着”。

(四)“阳奉阴违”的象征性执行

象征性执行是指改革政策执行中虎头蛇尾、前紧后松、敷衍塞责、延宕推拖的现象。政策执行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制订象征性的执行措施,没有具体措施。一些部门或人员相互推诿扯皮,表面上大张旗鼓,暗地里拒不执行;一些领导干部“会上叫得响,落实不到位”,上面发个文件,他也“照葫芦画瓢”发个文件,当一次“复印机”,上面开个大会,他也开个大会,重复一遍上面的精神,当一次“留声机”。

(五)“变形、走样”的片面性执行

片面性执行是指改革政策执行者由于业务素质低、认识水平低,对政策价值或作用缺乏正确认知,对政策目标、原则和措施缺乏准确理解,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

形、走样”。一些领导干部善于以“点上”工作代替“面上”工作,只抓几个改革“闪光点”,搞几个“样板工程”做做样子,“闪光点”之外的工作常常难以落实。这样的改革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六)“左顾右盼”的观望式执行

观望式执行是指在执行过程中改革政策执行主体总是被动坐观,观上面的招数,等新政策出台;观上面的态度,看是不是来硬的;观左右行动,看是不是动真的。在国企改革领域,有的地方说得多、做得少,以等等国家的顶层设计为由能推就推、能拖就拖;事业单位公车改革至今还未全部完成,很多事业单位以行政机关公车改革尚未完成为由观望等待。改革进程出现“上焦、中温、下凉”的现象。

二、改革梗阻溯源:机制缺陷、利益固化与权力集中

(一)改革决策主体和程序错乱,“最先一公里”成为“梗阻源”

目前,我国一些关键领域改革迟迟难以推动,更大原因可能在于该领域改革顶层设计思路的问题,即梗阻根源在于决策。

1、改革决策主体未突破既有利益格局

本报告对广东、四川、浙江、湖北、云南、江西六省改革相关部门的问卷调查显示,改革牵头单位对改革方案制定形成的影响力最大,改革办作为改革决策协调部门作用发挥仍显不足,会签部门和专家代表的影响力合计不足10.0%,作用有待加强。当前改革决策易受相关部门左右,改革方案中掺杂部门利益是部分方案流于空泛的重要原因。

2、改革决策程序不够科学规范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