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舞阳贾湖骨笛音阶调高问题的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关于河南舞阳贾湖骨笛音阶调高问题的研究综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关于河南舞阳贾湖骨笛音阶调高问题的研究综述

在1984年到1987年对舞阳贾湖骨笛文化遗址的挖掘过程中,人们陆续找到了26支骨笛,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此后的十余年中,黄翔鹏、萧兴华等不少音乐学专家都对贾湖骨笛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试图揭开舞阳贾湖文化音乐形态的神秘面纱。本文着重对贾湖骨笛音阶调高问题的研究作一个简要的综述,共涉及以下五篇文章:

1《贾湖骨笛音乐声学特性的新探索-最新出土的贾湖骨笛测音研究》 (徐飞、夏季、王昌燧著 《音乐研究》2004年3月 第1期)

2《析舞阳骨笛的调高和音阶》 (徐荣坤著 《天籁》2006年第1期)

3《关于贾湖骨笛测音数据及相关论证问题的讨论》

(郑祖襄著 《中国音乐学》(季刊)2003年第3期)

4《中国音乐文化文明九千年-试论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发掘及其意义》

(萧兴华著 《音乐研究》(季刊)2000年3月第1期)

5《贾湖骨笛调高音阶再析》(郑祖襄著 《音乐研究》2004年12月第4期)

一,关于早期两支骨笛音阶问题的讨论

在已测音的七支骨笛当中,早期的两支指的是: M341:1(五孔) 音阶为(?D)3 5 6 1 3 6 M341:2(六孔) 音阶为(?A)1 2 3 5 6 1 3 距今已有九千多年-八千六百年的历史。

对于这两支早期贾湖骨笛的音阶研究,萧兴华在其《中国音乐文化文明九千年-试论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发掘及其意义》(以下简称《意义》)中提出,M341:1号骨笛的自然音序经过研究后排为:3 5 6 1 3 6,按照音阶排列就是:1 3 5 6 1,实际应为四声音阶。所以他认为:“应当说M341:1号所能吹奏出来的音和它所构成的四声音阶是音阶的初期形态,这支骨笛的音阶所反

映音乐水平并不市贾湖人居住在贾湖之后的音乐水平,而是在迁居之前使用的器物和音乐水平……”

在《贾湖骨笛调高音阶再析》(以下简称《再析》)中也提到了这两支骨笛。郑祖襄提到这两支骨笛在音阶的相互关系上是纯五度的关系。 M341:1的音阶(四声缺商)已经在音乐实践中证明,而且它的出现也把四声音阶的历史推前到九千年以前。M341:2的音阶也很特别,是一个完整的五声音阶。因此文中作者认为这两支骨笛:“两种音阶、两种调高、同出一墓,同为贾湖早期骨笛。可以说,是及其概括地反映出贾湖早期先民的音乐规律。”另外,《再析》还提到了两支骨笛的石化问题,并推测:“一万年前中国音乐已经起源,也不为过。”

徐荣坤在《析舞阳骨笛的调高和音阶》(以下简称《调高和音阶》)一文中也谈及了这两支骨笛。他说在七支骨笛当中,这两支的制作时间是最早的。前者(M341:1)能吹出筒音为G、宫音为?E的四声音阶3 5 6 1 3 6;后者(M341:2)能吹出筒音为?B,宫音亦为?B的传统五声音阶——1 2 3 5 6 1 3。徐荣坤认为:“这两支骨笛所能吹出的音阶因为不属于七声音阶的范畴,所以不存在属于何种传统七声音阶的问题。”而且,他还强调,由于这两支骨笛都是自然音阶,因此说明远古时期骨笛吹奏的音阶是自然音阶而并不是带有任何变化音的特性音阶。

二 关于中期骨笛音阶问题的讨论

所谓中期骨笛指的是距今八千六百年-八千二百年的: M282:20(七孔) 音阶为(D)3 5 6 ?7 1 2 3 5 M282:21(七孔) 音阶为(D)3 5 ?6 ?7 1 2 3 5 6 M78:1 (七孔) 音阶为(?D)4 ?6 ?7 1 2 3 5 6 M511:4 (七孔) 音阶为:(C)3 5 6 7 1 2 3 ?4

(C)3 5 6 7 1 2 3 4 5(高八度)

在郑祖襄的 《关于贾湖骨笛测音数据及相关论证问题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一文中,提到了萧兴华在《舞阳贾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9年)下卷第九章“骨笛研究”中的论述内容,在这一章中萧兴华把M282:20和同墓的M282:21两支骨笛的音高作比较,认为 M282:21可能产生在先,M282:20可能产生在后。而M282:21中的

“?6”后来提高了半音,在M282:20的音阶中就成为了“6”,这是一种发展和进步。但郑祖襄在此对萧兴华的观点表示怀疑,他认为《研究》的这种解释比较牵强。因为:“从音乐实践看,音阶的使用有相当长的稳定性。一种音阶发展演变为另一种音阶,需要相当厂的时间。退一步说,即便M282:21这样的六声音阶在历史上是存在的,但它和M282:20同出一墓,两者之间是不可能存在音阶发展演变的关系。”对于“?6”的问题,郑祖襄猜测是开孔之误造成的。 此外,《再析》中,郑祖襄重新提及了中期骨笛的音阶问题。认为从M282:20和M282:21两支骨笛的音阶形态中可以看出燕乐六声音阶的存在,并将其推至到八千年前。而徐荣坤的文章中提到这两支骨笛时则是先列举了几位专家的观点。首先是黄翔鹏在“骨笛研究”中的论述,他(黄)认为M282:20的音阶应是六声音阶或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音阶;然后是吴 《贾湖龟铃骨笛与中国音乐文明之源》(《文物》1991年第3期)中的看法,认为它是第五孔音(C)为宫的、一个具有变徵、变宫的传统六声古音阶。最后是童忠良提出的:“构成以4孔(D)为宫音的六声清商音阶或七声清商音阶可能性最大;其次是以筒音(G)为宫的六声新音阶和七声新音阶;再其次是以5孔(C)为宫的六声或七声古音阶。”之后,作者论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所以不可能得出骨笛是属于哪一种音阶的,而且,没有证据证明贾湖骨笛时期已有了变徵和清商音阶的存在。作者的观点是:“贾湖骨笛所能吹奏出来的音阶只可能是六声或七声的自然音阶,亦即是后世所称的下徵音阶、新音阶和清角音阶,而不可能是清商音阶或变徵音阶。”另外,徐荣坤对《再析》的观点也提出了质疑,认为M282:21只能构成一个以D为宫的四声音阶,而其它的都是“错音”。

对于M78:1号骨笛的音阶,徐荣坤反对《再析》中的论述,认为其音列应视为:“?E宫的六声自然音阶4 (?6)(?7)1 2 3 5 6(相应音名为:?A、?C、?D、?E、F、G、?B、C)。因为?D宫的调号比?E宫的调号复杂很多,按乐理常规,把?D宫记成?E宫应该说显然更合理确切一些。”并且将这个音阶看成是?E宫的1 2 3 4 5 6 六声自然音阶,而把?6、?7看作是开孔中因误差导致的失准音。

而M511:4号骨笛的发现比以上几支骨笛都晚,是在2001年4月对贾湖遗址的第七次发掘时得到的。由于出土是已经断为两截,所以进行了修补。《贾湖骨笛音乐声学特性的新探索-最新出土的贾湖骨笛测音研究》(徐飞、夏季、王昌燧著 《音乐研究》2004年3月 第1期)(以下简称《新探索》)中专门对这支骨笛进行了研究。除了发声方法的定性比较试验之外,作者还对这

支骨笛进行了静态测音:“用斜吹法,从筒音开始,自低音至高音,依次上行,逐一开放音孔,不做指法变化,直到高音极限再顺序下行。”(p33页)以这种方法测音得出音阶:(C)3 5 6 7 1 2 3 ?4。接着,作者又进行了高八度的测音,方法与第一次的相同,得出音阶为:(C)3 5 6 7 1 2 3 4 5 。根据测音研究,作者认为:“大多数七孔贾湖骨笛都可以大致准确地演奏七声音阶而不是五声或六声,若仅演奏五声或六声,音准效果会更好一些,若考虑到指法变化或其他演奏技巧,则音准效果还可以进一步改善。”郑祖襄的《再析》中对M511:4号骨笛的音阶也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从听觉上感知这支骨笛应是一支“笛体角声”的笛。从低八度一组的测音数据分析来看:“其音阶是一个五声带“7”和“?4”的七声音阶,后来历史上称之为‘古音阶’或‘雅乐音阶’。”但是,作者不赞同这种结论。原因一是“?4”的位置在最高音。如果它是长音的话,它应该在低音;原因二是作者通过音分推测“?4”很有可能是“5”。所以,郑祖襄认为:“M511:4的音阶是一行带‘7’的六声音阶,或者说是清乐六声音阶。”然而,《调高和音阶》一文中,作者则认为M511:4号骨笛的音阶不应是清乐六声或是一行带“7”的六声音阶,而应该是以G为宫的七声自然音阶。

三 关于晚期骨笛音阶问题的讨论

晚期骨笛M253:4,距今八千六百年-八千二百年,音阶为: (?D)4?6?7 1 2 3 5 6

关于八孔骨笛M253:4的研究,《讨论》一文中这样认为,根据《意义》中“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的解释,推理其为“燕乐音阶”(1 2 3 4 5 6 ?7),“?6”是变化音。但是似乎这个结论并不成立,也就是说,其根据还有待推敲。徐荣坤在其《调高与音阶》中也谈及了关于这支骨笛的问题,他不同意《再析》中关于此骨笛是D宫:3 5 ?6?7?7 1 ?2?3 4 析为带多个变化音的七声音阶。认为,应是以?B为宫的七声自然音阶:(?6)、7、1、2(?2或?3)3 4 5 6。其中?6和?2是因音孔位置的误差而导致的失准的音。

四 关于贾湖骨笛“D”调普遍性问题的讨论

郑祖襄在其《再析》一文中提出了关于贾湖骨笛“D”调的普遍性问题。他认为在 M341:1、M341:2、M282:2、M282:21、M78:1以及M253:4 六支骨笛中,有五支是属于“D”(包括?D )调的,而另外一支虽是?A调,却也与其中的?D调保持纯五度关系。认知了调的普遍性,确立了调高,就为观察音阶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