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管理学考博真题考点汇总和复习框架总结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西南财经大学管理学考博真题考点汇总和复习框架总结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适合的行业:银行、保险、公共事业

适合的行业:房地产、批发、餐饮

③沙因对组织文化的分类 :三种管理文化,“21世纪组织学习的关键” 1) 工作者文化——“一种经营成功基础上的内部文化”

2) 工程师文化——这是由“掌握组织技术核心的设计师和技术专家”创造的文化 3) 管理者文化——这是由高级管理部门、管理者及其直接下属形成的文化。 成功与三种文化达成一致的程度有关。为解决三种文化之间的分歧,沙因主张: 1) 严格地采用整体文化构想

2) 认识到我们过去的旧假设已经不再起作用 3) 学习如何与交叉文化进行对话

④杰弗里A.桑南菲尔德提出了一套标签理论,它有助于我们认识组织文化之间的差异,认识到人与文化合理匹配的重要性。(四种文化类型)

组织的开放程度

竞争 低 高 的激高 学院型文化 棒球队型文化 烈程IBM、惠普公司 咨询公司、公共关系公司 度 低 俱乐部型文化 堡垒型文化

政府机构、公益事业单位 大型零售商店、航空公司

2.跨文化管理的测量、比较与定位的分类

⑴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四维组织文化(研究集中在价值观方面,通过对比相同组织中的不同点来确定文化特性)

1) 权力距离:下属人员(或两者)感受到的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权力或影响力的大小。 2) 风险规避性: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忍受程度 3) 个人主义倾向:测量个人受集体影响的程度 4) 对抗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程度。 5) 后来补充长期时间导向

⑵冯斯·琼潘纳斯和汉姆登-特纳的七层次文化理论

七组两难的选择:平等与等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按时间顺序与仅注意某一时期、功利主义与忠诚、普遍性与特殊性、成就与归属、内在与外在取向

⑶霍尔的高相互关系/低相互关系(从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方式来描述文化特质)

高相互关系文化指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社会上存在比较规范的等级体系,个人自控力较强,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情感,内涵丰富的信息通过简单的表述在成员内高度共享。在这样的社会中,社会重视整体价值而不强调个人价值,人们之间的信息是公开的而非死人的,如中国、韩国、日本。相反,在低相互关系文化中,人们强调个性、自主性和平等性,如瑞典、挪威等。

⑷其它相关的比较方法

莱瑟姆和纽保尔运用哲学流派来划分不同的文化,他们把欧洲国家分为四大哲学流派,实用主义、理性主义、完整主义、人文主义。宝贡敏结合东西文化的特性,提出了东西方文化比较的七维度理论框架。

3.丹尼逊和梅士拉的分类(注重组织管理中的战略和外部环境这两大要素) 二者利用罗伯特R.布莱克和简S.莫顿的管理方格图,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来划分出四种不同的文化特性。这些类别基于两个因素:(1)竞争性环境所需要的转变与弹性(灵活性)或稳定与指导(稳定性程度),即转变与稳定的对比;(2)战略的中心与强度侧重于内部一体化(内部程度)或是外部导向(外部的程度),即外部适应于内部一体化的对比。 外部导向 内部一体化

转变与弹性 适应性文化 投入性文化 稳定与指导 使命性文化 持续性文化(均匀性文化) 第 9 页

2013-12-11

4.奎因等人的竞争价值结构

沙因的外部环境适应性与内部组织一体化是奎因等人提出的组织内不同的价值观矛盾的理论来源。奎因的组织文化分类可以分别称为:团体文化、发展文化、理性文化和层次文化。

转变、弹性团体文化?参与性强?有人情味?以传统和忠诚来维系?着重人力资源发展文化?有动力和新意?领导创新意识强?以创新和发展来维系?着重成长和新资源内部组织层次文化?非常正规和有结构?着重联络和组织?着重规则和政策?稳定和延续性强理性文化?以生产力为重?着重效能和技术?着重工作和实现目标?着重竞争和成就感外在环境平稳、控制

5.组织文化分类小结

四.组织效能与组织文化 P105

组织文化的研究者强调内部过程方法对组织效能的影响。大多数管理学家都认为参与性的管理方法和积极的组织文化是取得组织效能的因素。

一个简单的结论:某一种特定的文化种类只可以影响某一些组织效能或效能的指标,一种文化不能使一个组织在各种组织效能或效能的指标上都得到提高。或者说,在组织文化与组织效能关系上,只存在着次优解,而不存在最优解。

五.我国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 (表现、原因和建议措施) 案例

受传统中国文化和计划经济体系下的组织文化的双重影响,具有中国特色。

传统计划经济的国有企业组织文化意识形态开始消亡了,而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相对存在着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真空,具体表现在:

1) 无文化现象 2) 文化愚民现象 3) 文化理想主义现象

4) 许多企业的组织文化抑制了人的个性现象

5) 许多组织存在着文化的惰性和组织价值理念变成僵化准则的现象 6) 注重组织文化的表层形式,忽视了组织文化的内涵。

联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主体地位来考虑,至少

第 10 页

2013-12-11

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组织文化重构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要强调从增强企业主体的市场核心竞争能力入手,因而在组织文化中应注重创新的观念,只有创新

才能取得并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2) 要使企业组织的员工有归属感和努力地投入工作,这必须从奖励制度和团队工作入手 3) 要杜绝组织文化中的狭隘观念

4) 要防止企业无形的文化与有形的管理制度发生碰撞

5) 在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要强调物质基础位移的重要作用

6) 在组织发展和扩张的过程中,要防止组织文化“水土不服”的现象 7) 最后,组织文化要注意在延续中整合和发展。 六.组织文化理论小结

第四章 计划

一.计划的任务和内容 : ①计划的定义 P113

计划就是通过调查研究,预见未来,制定出组织的目标和计划,统一组织和指导组织内部各单位、各类人员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的宗旨。

1.计划的重要性 :计划职能在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05简答 1) 组织宗旨的实现必须有计划

2) 计划贯穿于组织系统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组织活动的始终 3) 计划是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服务的

4) 计划职能具有领先性,为实现其他管理职能提供基础

5) 计划是调节和稳定一个组织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紧密联系的工具。

2.计划的任务 :计划工作的主要任务 07简答 1) 确定目标 2) 分配资源 3) 组织业务活动 4) 提高效益

3.计划工作的内容(层次) :

孔茨等西方管理学者把计划工作的内容或种类分为:宗旨或使命、目标、战略或策略、方针政策、程序和规章、规划、预算等。

①如何通过概念将宗旨与使命理解的更为充分 08简答

任何组织都应有明确的宗旨和使命,它们是由社会分工确定的。

宗旨就是从哲学层次上说明组织存在的原因。宗旨描述了组织的愿景。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存在的理由。科林斯和波拉斯(二者提出愿景学说)认为:“宗旨是一个组织之所以存在的一系列基本理由,它是组织中人们从最宽泛和最持久的意义上希望组织对外部世界和内部利益相关者所作出的贡献??宗旨是人们持续不断地工作的方向,但同时人们又永远不可能彻底实现宗旨??它可以在核心层次上波动人们的心弦,并且能够为组织及其成员指明前进的方向。”

使命是组织力图实现的结果和经营范围的正式说明,一般限定了组织的经营活动或可能强调的组织的价值、市场和顾客等。科林斯和波拉斯强调,使命是一个清晰的、可以界定的、具有激励性的聚焦点,即它是一个能够达到的目标,是某一次努力的终点线。 二.确定目标及其次序 P118

确定目标时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目标的优先次序、目标的时间和目标的结构。

1.目标的优先次序

目标排序复杂而困难的原因有:

第 11 页

2013-12-11

1) 目标可能具有多种性质

2) 数量往往很大,相互关联性极强

3) 排列目标的优先次序与目标本身的清晰性直接有关

4) 排列目标的优先次序还必须考虑到目标的衡量标准与目标性质要求的一致性 5) 不同类型的组织对确定目标及其优先次序的考虑是不相同的 2.目标的时间:短期目标(一年以下)、中期目标(1-5年)、长期目标(5年以上) 3.目标的结构 :

分为总体目标、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 ①目标体系的作用/功能 04简答

1) 它能指明组织及其内部各层次、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也为评价它们的业务活

动成果提供一个标准。

2) 通过总体目标、中间目标、具体目标的纵向衔接和平衡,就能以总体目标为中心将组织内个层次、

部门的业务活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一种“向心力”,协调各项活动,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效益。

3) 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地制定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实施,就能将每个组织成员的具体工作同实现组

织总体目标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组织的业务活动和各项工作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4.组织目标的多元化

彼得·德鲁克指出,次目标至少得由八个方面来确定:市场情况、创新、生产率、物质和财力、利润率、管理人员的工作和责任、工人的工作和态度、公共责任。

我国企业一般将其总体目标分解为: 1) 贡献目标 2) 市场目标 3) 发展指标 4) 利益目标

5.衡量目标的标准 : ①如何设立正确的目标 1) 目标是定量化的 2) 目标可以是定性化的

3) 衡量的标准语目标性质的要求是一致的 三.目标管理 MBO

目标管理把经理人的工作由控制下属变成与下属一起设定客观标准和目标,让他们靠自己的积极性去完成。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作为组织管理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归宿点和手段,贯穿于一切活动的始终。 ①目标管理的主要观点

1) 最早提出的是彼得·德鲁克。他解释道:所谓目标管理,就是管理目标,也是依据目标进行的管理。

真正的目标管理应该是寻求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点,而一旦找到了这样一个目标,员工就会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由此可以说,真正的目标管理就是自我管理。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的最大好处在于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成绩。

2) 奥迪奥恩提出,目标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一个组织的上级管理人员和下级管理人员共

同确定该组织的共同目标,根据对每一个人所预期的结果来规定他的主要责任范围,以及利用这些指标来指导这个部门的活动和评价其每一个成员的贡献。奥迪奥恩丰富了德鲁克的思想:(1)强调目标管理适用于一切组织,无论是企业组织还是非企业组织;(2)强调目标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点,这些目标应该始终以企业的总目标为依据;(3)主张下级和上级对下级的重要责任范围以及什么是可以接受的成绩水平取得一致意见。

3) 目标管理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运用了行为科学理论。麦格雷戈试图将管理的重点从寻找弱点转移到绩

效分析上来,以区分人的能力和潜力。要实现这种转移,首先,要使下属在重要任务目标上与上司

第 12 页

2013-12-11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