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重庆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科研测试(四)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08年重庆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科研测试(四)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5.细读选文,分析一下曹刿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联系选文内容作答。(3分) 得分 评卷人

(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20题。(17分)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对一朵花微笑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

③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④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⑤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⑥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乾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⑦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一小片。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5

⑧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⑨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⑩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⑾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⑿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16.作者写了两次在野外亲近草的情景,请你简要概括。(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17.文章第②段用笑来写花草,有何妙处?(4分)

18.文章第⑧⑨段由草及人,是作者对自己的反思。请你说出作者反思的内容是什么? (4分)

19.第⑩段加横线的句子应该怎样理解?(4分)

20.文章⑿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请问作者得到了什么道理? (4分)

6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1—25题。(19分) 智慧可以移植吗?

自古以来.移植智慧就是人们的梦想之一。比如,在《聊斋》中曾写了这样一段故事:书生朱尔旦天生愚笨,屡考不中。后来结识了一位主管生死的判官,请求帮忙。判官施展法术.从一个死去的“聪明人”身上换了一颗“慧心”给朱尔旦。从此朱尔旦变得异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不久便考上了举人。

随着科学的发展,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实现智慧的移植。 1978年,原联邦德国生物学家马田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选了两只健康的蜜蜂,训练它们每天在一定的时间从蜂房飞出,到另一个蜂房去寻找糖蜜。 过了一段时间,这两只聪明的蜜蜂长了记性,每天到了一定的时间,都要做一次这样的飞行。马田从它们的脑神经中取出一点物质,注入没有经过训练的小蜜蜂神经组织中.结果,奇迹出现了:这两个从未去过新蜂房的小蜜蜂,居然像受过训练的长辈一样,每天到了固定的时间,毫不犹豫地向放有糖蜜的那个蜂房飞去。马田给蜜蜂换脑的试验成功了。

马田的实验结果轰动了整个欧洲,令科学家们激动不已。以后,类似的实验相继获得了成功,荷兰化学家戴维德还从白鼠的脑中分离出了一些“记忆物质”,分别移入其他鼠类脑中,它们的感受能力和记忆状况都有了改变。

对动物进行的脑移植实验启示科学家,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记忆,完全可以在不同大脑之间实现传递。移植智慧不是梦想。

动物记忆可以移植,人应该也不例外。当然科学家们不可能实验从一个人的脑中取出一些物质移A另一个A的脑中,看看有什么效果。但却设想了一些从一个脑中“拷贝”知识到另一个脑中的模式。

科学家设想用一种仪器,记录下一个人的大脑活动情况,然后用另一种仪器将信息输入到另一个A的大脑中去,就像给电池充电一样,因此科学家们称其为“充电”模式。当然,科学家们还设计了另外一些模式。人们希望找到一种突破式的获取知识的新方法.让我们不再停留于书本知识共享的时代,而要进入一个脑资源共享的新时代。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研究记忆移植这个有趣的课题,人们会对我们意识的载体——神秘的大脑有更深入的了解,向着生命科学的更深层次进发。

21.文章是按照什么思路来说明的?请联系课文内容作答。(4分)

7

22.文章开头引用《聊斋》故事有哪些作用?(3分)

23.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原文为什么选用A句而不用B句。(4分) A.随着科学的发展.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实现智慧的移植。 B.随着科学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实现智慧的移植。 24.作者凭什么说“移植智慧不是梦想”?(4分)

25.科学技术进步可能是把“双刃剑”,比如“克隆技术”。在你看来,“移植智慧”会带来些负面的问题吗?请说一说。(4分)

得分 评卷人 四、作文(55分)

26.以下两题.选作一题。

(1)有人说,生活是一杯蜂蜜,饱含着香甜;有人说,生活像一杯牛奶,充满着温馨。

有人说,生活像一杯淡淡的清茶,幽香弥漫;有人说,生活像一杯咖啡,苦涩中略带醇香。你对生活的感受是怎样的呢?请结合自我的感受,以“生活的滋味”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2)题目:走进那片阳光

太阳的光辉能驱散阴霾,带给我们以温暖;友爱的光辉能赶走孤独,带给我们以慰慰藉;亲情的光辉能消除苦闷,带给我们以温馨??走进那片阳光,就是走向美好的生活。

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