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5、剩余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但由于生产成本这一概念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所以剩余价值就首先表现为生产成本(所费资本)的增加额,进而又表现了为全部预付资本(所用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便转化成了利润这种表现形式。所以,利润就是资本在运动中带来的,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价值增加额。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6、商业资本家是怎样剥削商业职工的?

(1) 单纯从事买卖活动的商业职工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能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2) 商业职工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实现的剩余价值一部分补偿商品资本家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另一部分以商业利润的形式归商业资本家占有。

(3) 商业资本家对商业职工剥削的实质是无偿占有商业职工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

7、试述资本主义商业信用的特点和局限性。 特点有三:

(1) 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商品资本。

(2) 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家。

(3) 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状况。 局限性有二:

(1) 要受单个资本规模和周转状况的限制。 (2) 要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

8、什么是股票和股票价格?

(1) 股票是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的凭证。股票持有者根据票面额从企业盈利中获得的收入是股息。

(2) 股票持有者无权退股,只能在股票市场上出卖股票。

(3) 股票价格是股息的资本化,它与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1、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或为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可作如下概括: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②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表现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要求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当不适应时,会阻碍生产力发展;③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这包括两层含义: (a)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生产关系不能长久落后于生产力,否则必然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b) 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2、怎样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

5

(1) 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2) 这一规律的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到底,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就是说: 第一,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3) 这一规律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 第一,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 第二,它决定着从一种旧的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 第三,它决定着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第四,它是政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4) 它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

3、商品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主要涉及三方面问题: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既然价值即劳动的凝结,那么价值量的大小只能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的量来决定;而劳动的量只能用劳动时间来衡量。这个劳动时间不应是个别劳动时间,而应该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② 单位时间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③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4、为什么说货币并没有消除商品内在矛盾,相反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发展了?

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必然产物,货币产生以后,充当商品流通手段,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克服了商品直接交换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大大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但是,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条件下,使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成为两个独立的行为,这就有会出现买而不卖和卖而不买的现象,引起买卖的脱节,从而加深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条件下,许多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债权债务关系,如果有的人到期不能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

5、试述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货币的起源看,货币只不过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2) 货币的本质体现在货币的职能上。货币有以下五种职能: ① 价值尺度。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有价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② 流通手段。这一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流通中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流通速度。 ③ 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金属货币。 ④ 支付手段 ⑤ 世界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必须是有价值的货币商品,即黄金白银等金属。

6、试述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了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必然尽可能地延长工作日长度。工作日

6

是一个可变量,其最低界限是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取决于生理和道德因素,而其长短变化则取决于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个别资本家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当所有资本家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后,超额剩余价值,取而代之的是所有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作为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在: ① 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②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③ 二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7、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

(1) 资本即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此,一般的货币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那么,货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呢?(2) 剩余价值的产生,关键在于资本家用手中的货币购买并使用了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3)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② 劳动者除了自身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4) 作为商品的劳动力,与一般商品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从价值方面看,其特点有二: ① 价值构成与一般商品不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即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② 价值决定要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从使用价值方面看,其特殊性在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这是劳动力商品最重要的特点。(5) 正是由于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方面的这种特殊性,使得劳动力在进入生产过程后,不仅重新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从而使资本家的货币得到了增殖,这样一来,这个货币也就不是一般的货币了,而成了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8、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是什么?

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1) 自动化机器再先进仍然是机器,在生产中只能作为劳动资料发挥作用。虽然自动化设备的作用会改变生产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比例,但并不改变劳动资料的作用,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2) 自动化机器再先进也是由人创造出来并由人控制的,它虽然可以代替人的部分劳动,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更不可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劳动者的劳动仍然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3) 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抢先采用自动化机器体系,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其来源是这些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特别高的劳动。(4) 如果自动化生产在某个部门普及,则资本有机构成大为提高。由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将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过来一部分剩余价值.这样,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不仅来自本部门而且来自其它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5) 如果生产自支化在整个社会得到普及,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则全体资本家可得到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这仍然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9、资本积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 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聚即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即把若干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2) 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的关系: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而资本积累则是资本积聚的重要条件。(3) 资本

7

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作为单个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互联系表现在: 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发展。资本集中的加快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相互区别表现在:第一,资本积聚要导致社会资本总额的增大,而资本集中则不会。第二,资本积聚要受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其增长较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因此它会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 10、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或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或为什么说资本主义不能消灭失业?)

(1)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原因如下: 第一,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这意味着等量资本中C的比重日益上升,V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 第二,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增加(诸如妇女儿单童进入生产领域,破产的小生产者和中小资本家加入工人队伍,这些都增加了劳动力的绝对供应。)由于这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必定形成大量相对过剩人口。(2)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原因如下。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 第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正由于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资本主义不能消灭失业。)

11、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资本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从这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来看,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三种循环形式:(1) 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G')。在这里,终点的货币G’大于起点的货币G,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价值的增殖。但在这里由于生产阶段只是两个流通阶段的媒介,造成了剩余价值似乎是从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假象,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2) 生产资本的循环(P?W’-G’-W?P)。在这里,起点终点都是生产,流通过程只是两个生产阶段的中间环节。这样就揭示了剩余价值是来源于直接生产过程,但也因此而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再生产的假象。(3) 商品资本的循环(W’-G’-W?P?W’)。商品资本的循环表明了生产与消费的内在联系,但也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的假象。由上述可见,三种循环形式的共同特点都是以价值增殖为目的,但每一种循环形式了又都具有一定片面性。

因此,考察产业资本的循必须把其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考察。事实上,在现实的资本循环运动中,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是其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2、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

(1) 资本周转速度直接影响预付资本量。资本周转速度越快,维持同一生产规模所需预付的资本量就越少,从而可以节约预付资本量,尤其是可以节约流动资本的预付量。被节省出来的资本还可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2) 资本周转速度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量。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全部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可变资本年周转的次数越多,一定数量可变资本发挥实际作用就越大,剥削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因而一年内带来的年剩余价值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少。总之,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快慢与年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是:M=m’vn。(3) 资本周转速度决定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大,因而年剩余价值率

8

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所以,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率成正比。

13、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实质是什么?

(1) 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我们不否认在流通中商业资本家通过贱买贵卖得到一部分利润,但这是商业利润极次要的来源。(2) 产业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是通过商品的购销价格差额来实现的。即产业资本家用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出厂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商品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卖价和进价之间的差额就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形成商业利润。这是商业利润的主要来源。(3) 商业利润量的大小,同样要受平均利润率规规律的支配,即同样得到平均利润。(4) 商业利润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商业利润反映着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以及商业资本家剥削产业工人和商业店员的关系。

14、试述剩余价值与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关系。

(1) 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反映着资本家阶级的各个集团及大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反映着资本家阶级各个集团及大土地所有者与工人阶级的关系以及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关系。(2) 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又都是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的表面形式。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可变资本购买来的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剩余价值这个实质。但是,利润和剩余价值的量还是相等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各个资本家得到的平均利润的量也和剩余价值量不同了。所以,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商业利润似乎说明,流通创造了剩余价值,而不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创造了剩余价值。利息给人以货币本身会生出货币的假象。地租的获得,既不要从事生产和流通,也不象借贷资本那样承担风险,完全凭“土地”就会生出地租。地租是最虚幻的表现形式。

9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