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重点名校中考物理【专题16合集】一轮复习学案word文档有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广州市重点名校中考物理【专题16合集】一轮复习学案word文档有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②100C的水蒸气比100C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100C的水蒸气液化成100C的水要放热) 例题1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会“冒汗”

B.在有风的夏天,人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会感觉到“冷”

C.冬天,戴眼睛的人刚从室内走到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 D.冬天的早晨,屋顶上常常会有一层霜

0

例题2室内温度为20C,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5中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

例题3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

C.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D.冰箱冷冻室内壁出现白色的“霜” 三、堂上练习 四、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物质不但可以发生固态、液态间的相互转化,液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还可以发生固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总之一切物质都可发生状态变化。 二、复习过程

(5).升华: 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升华吸热: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热) (6).凝华: 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 (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凝华放热:略

附录: ①电冰箱原理:利用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②南极地区以冰雪为水源。先将冰雪放入壶中加热熔化成水,至水沸腾,可看到 汽化出的水蒸气在壶嘴上方液化成雾状小水珠,俗称“白气”。

③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钨丝受热,发生升华现象,由固态变为气态;钨丝冷却,钨蒸气又在灯泡内壁上凝华。

④干冰“人工降雨”:干冰进入云层升华成气体,从周围吸收大量热量,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高空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雨滴落到地面上。 例题1在北方的冬季,下列几种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室外冻冰的衣服会变干 B.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C.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D.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例题2下列对自然现象成因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早春黄河中渐渐消融的冰凌——熔化

0000

B.夏天的清晨草坪上附着的露水——液化 C.深秋的霜冻——凝华

D.冬天空中飘落的雪花——凝

例题3雨、露、霜、冰都是自然界中水的“化身”,其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 ) A.雨 B.露 C.霜 D.冰 三、堂上练习 四、教学反思

欧姆定律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概括本章内容

(2)、知道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变阻器;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掌握欧姆定律

(3)、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

②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19世纪的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了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I=U/R

伏安法: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串联电阻: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并联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电路中串联的电器越多,电流越小每个电器的电压越小串联分压限流 并联的电器越多,总电流越大,各电器的电压不变。、 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和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三、知识梳理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内容 1、电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 1 KΩ=1000Ω

4、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因素:

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件” 3、实验分析:

①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电阻大小跟导体的材料有关。 ②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③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④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少数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四)、分类

1、定值电阻:电路符号: 。

2、可变电阻(变阻器):电路符号 。 ⑴滑动变阻器:

构造: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 结构示意图:

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使用方法:串联在电路中;“一上一下”接法变阻:接入电路前应调到阻值最大(滑片远离下接线柱)。 铭牌: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1.5A”字样,50Ω表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Ω或变阻范围为0-50

Ω。1.5A表示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5A. 作用: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②保护电路 应用:电位器

优缺点:能够逐渐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但不能表示连入电路的阻值

注意:①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告诉了我们滑片放在两端及中点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②分析因变阻器滑片的变化引起的动态电路问题,关键搞清哪段电阻丝连入电路,再分析滑片的滑动导致变阻器的阻值如何变化。 二、堂上练习 三、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内容

(1)、欧姆定律。

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①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

②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即: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研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③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信息:(会进行表格设计此为能力考点)

④分析论证:(分析实验数据寻找数据间的关系,从中找出物理量间的关系,这是探究物理规律的常用方法。为近年考试热点) ⑤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数学表达式 I=U/R

4、说明: ①I、U、R对应 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不同时刻、不同导体或不同段电路三者不能混用,

应加角码区别。三者单位依次是 A 、V 、Ω

② 同一导体(即R不变),则I与U 成正比 同一电源(即U不变),则I 与R成反比。

L 是电阻的定义式,它表示导体的电阻由导体本身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等因素决③ =ρ R S 定。

R=U/I 是电阻的量度式,它表示导体的电阻可由U/I给出,即R 与U、I的比值有关,但R与外加

电压U 和通过电流I等因素无关。 5、解电学题的基本思路 ①认真审题,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②在电路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必要时加角码);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