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精)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复习

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 (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 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 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 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 ,动词,感激。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2. 发:(1名词,头发。如:可怜白发生。 (2动词,出发。如: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3动词,发出。如:野芳发而幽香。 (4动词,征发、征派。如:发闾左谪戍渔阳。 13. 负:(1动词,背负。如:负者歌于途。 (2动词,依靠,依附。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4. 感:(1动词,感动。如:帝感其诚。 (2动词,伤感。如: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动词,感慨。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5. 观:(1名词,景观。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动词,观看,观赏。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动词,阅读。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二、初中常见文言虚词集录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 ?它(它们 ? 。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泽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 ,有的可不泽。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臵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动词

可译为?到? ?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 >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 ?接着? ,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 -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 ?可是? ?却? 。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隆中对》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 ?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 ?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