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利性的学习者,语言知识不一定完全掌握了。这说明节奏变量的变化和第二语言知识存储形式的变化是可以分离的。

118.你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达到语言知识自动化吗?请谈一下你的理由。

答: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在某些方面达到语言知识自动化,比如语音和拼写、语言形式、词性等,也可以无意识地运用第二语言,但即使学了很多年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也很难像母语者那样完全地达到语言知识自动化。因为大部分(95%)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种普遍的认知结构(Selinker称之为潜在的心理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只有少数(5%)成年学习者能够通过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

119.请你比较“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这两对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对概念来自John R. Anderson(1983b)的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 model,简称ACT模型);“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这对概念来自Krashen的言语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的信息,用由许多初始知识的小单位组成的网络来表现,存储在公用的陈述性记忆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完成不同认知任务的知识,通过大量的类规则的单位来表现,根据不同的认知活动提出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内隐知识是通过交际来使用语言从而无意识地获得发展的知识;外显知识是通过学习者有意识地关注语言形式得来的知识。

联系:陈述性知识是通过外显学习获得的,程序性知识是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和外显知识是学习者有意识地获得的知识,可以言说;程序性知识和内隐知识是无意识地获得的知识,不可言说。

120.Anderson的ACT模型从本质上来说与McLaughlin的三种信息加工方式有什么关系?

答:信息加工模型的控制性处理、自动化处理和重构与Anderson的关于学习的三个阶

段(陈述性阶段、联合阶段和自动化阶段)类似。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信息系作为大量的未经整理、未经吸收的信息块储存在大脑中。学习就是寻找更经济、更有效的信息储存方式。 121.请利用竞争模型来讨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把”字句时可能会利用的语言线索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答:汉语“把”字句的结构是“A把BVC”,即NNV式句子,在竞争模式的框架下辨别“把”字句中的施事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1) 语序线索:动词前的名词可以看做施事者。

(2) 生命行线索:具有施事功能的代词、名词或名词短语通常都是有生命的,具有

受事功能的代词、名词或名词短语通常是没有生命的。

(3) 句首位置:句首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做施事。

(4) 标记词“把”:介词“把”的宾语一般是发生变化或被处置的对象。

汉语通常是用生命性强弱来判定是否是施事,但在“把”字句中生命性线索通常无效,例如“生活把他们改变了。”虽然“生活”无生命“他们”有生命,但不能据此说“他们”是句子的施事。因为是NNV式句子,所以语序线索也是无效的。“把”字句中判定施事主要用句首位置线索和“把”有提宾作用这一线索,这两条线索是合作关系。 122.为什么要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通过哪些方面反映出来的?

答:因为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水平有很大影响,只有弄清楚哪些因素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从而促进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是由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的连续统来反映的。不变因素指那些不被外部环境控制的因素,如年龄、性格、语言学能等;可变因素指那些因外部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因素,如态度、动机等。还有一些因素介于二者之间,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认知风格。

123.你认为外向性格的人比内向性格的人在语言学习方面一定有优势吗?

答:不见得。外向型学习者在交际能力上由于内向型学习者。因为与外向性格有关的特征如健谈、善于做出反应、喜欢群体活动等能促进学习者与别人进行更多交流,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也有利于学习者获取更多的机会来使用语言,从而有助于语言习得发展。同时,内向型学习者在认识、学习语言能力上优于外向型学习者。原因是他们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练习语言形式,如阅读和写作,他们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可能更全面、准确,因而会取得更多学习成果。

124.什么是语言学习的临界期?临界期假设有哪些依据?

答:临界期,也叫关键期,指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地习得一门语言。Lenneberg(1967)的研究表明2岁开始至青春期(约十二三岁左右)到来之前,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自然而轻松地进行。这一假说基于神经生理研究,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似乎有一种语言“转化机制”,如果他的左半球语言中枢因意外事故、肿瘤、手术受到损害,言语中枢就会转移到右半球,回复语言功能,不过要从头再学语言。青春期到来之后,人大脑的语言功能侧化已经完成,固定在大脑左侧,人脑已经充分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这样的弹性,学习语言也越来越难,语言功能一旦丧失便难以恢复。这一假说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Johnson and Newport(1989)实验证明,15岁以前学习第二语言的被试,特别是10岁以前学习第二语言的被试,与母语者之间的语言能力几乎没有差异,年龄较大的二语者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也很难达到母语者的语言水平。Oyama(1976)调查发现只有在12岁以前到达美国的人讲起话来带美国人口音,年龄小的移民对语言的掌握与母语者完全一样,而在美国的居住时间长短对口音却无影响。

125.什么是语言学能?当今主要的语言学能测试有哪些?

答:语言学能是整体智力中负责语言学习的一个特殊部分,由几个相互独立的能力构成,

几种最为明显的是:(1)语音编码能力(2)语法敏感性(3)归纳能力(4)机械记忆能力。

当今主要的语言学能测试有:现代语言学能测试、皮姆斯纽语言学能测量表和国防部语言学能测量表。

126.“态度”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得以组织,在与此经验有关的所有目标和情形中,对个人所作出的反应产生方向性和动态的影响。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一是认知,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价值方面的认识,对某一目标的信念。二是情感,学习者在感情和情绪上对所内容的反应,对某一目标的好恶程度。三是意动,认知和情感在行动上的表现,即学习者的行为倾向,对某一目标的行动意向及实际行动。

127、什么是“语言态度”?什么是“语言学习态度”?

答:语言态度是人类语言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通过语言使用来体现;而语言使用,又往往对语言能力的大小发生决定性的影响;语言能力转而影响到人们使用语言的频率,通过使用语言的效果,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们的语言态度。

语言学习态度就是学习者对学习的认识、情绪、情感、行为的倾向。态度与学习者的价值观密切联系,也与学习情绪有关,情绪本身就是态度。态度与学习表现是一致的,态度是内心的倾向,表现是外显的行为,学生的内心态度如何,唯有通过他们的学习表现去推知和了解。

128.社会教育模式、扩展动机理论、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次模式有何异同?

答:社会教育模式关注第二语言学习/习得中,学习动机在态度和学习成绩之间的重要中介作用。整个模式以社会心理学为依据,以融合型动机框架为基础。较为突出的特点是设计的所有变量都是从实证研究结果中提炼出来的,并且在实际操作用进行界定和评估,变量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