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前 言

一般来说,经济危机都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1929 年,美国遭遇了股市大崩盘和经济大萧条,1930 年,美国国会通过极端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将美国关税水平翻了两番,随之而来的各国关税报复战使得全球贸易迅速萎缩,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了负面影响。

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新一轮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如印度无任何理由地宣布限制进口中国玩具;美国经济刺激法案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2009 年1 月底,欧委会不顾中国政府和产业的强烈反对,宣布对中国紧固件产品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征收63%—85%的惩罚性关税;日本修改法规,放宽国内企业申请反倾销调查立案条件。这一系列的举措说明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已然兴起。 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产品的出口市场受到了严重冲击。面对这种状况,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一、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概述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定义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

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目的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原因

1.国际竞争加剧

在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制度逐步演化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制度,而竞争是

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目前,竞争已不再作为单纯的“手段”或“工具”存在,而逐步演变成为主权国家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动机,成为实现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重要手段。各国政府不仅在国际竞争中保护自身的产业与贸易利益,而且直接介入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一方面,采用进口关税或出

- 1 -

口补贴等保护手段有利于改善本国企业的收益和市场地位;另一方面,一旦外国企业或进口产品危及本国利益时,即使发达国家的政府也采取直接干预的手段。特别是在“就业”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公共品的今天,由进口增加导致的失业问题已经具有了越来越突出的政治意义。当本国产业和劳工群体受到进口冲击时,来自公众的呼声或其他政治压力必然使政府倾向于对这些领域实行保护,以排斥竞争的威胁。

2.国际贸易中双边主义与区域主义兴起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双边层面的“自由贸易协定” FTA的签订和实施成为

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热点。据WTO统计,到2004年,向WTO正式通报的FTA已达106个,WTO成员中绝大多数参加了一个或多个FTA。FTA的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连锁反应,一国缔结了FTA后会对相关国家构成竞争压力。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FTA战略,参与FTA谈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同时,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区域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欧盟加快了扩员的步伐;北美自由贸易区增强了成员国之间的联系;APEC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东亚地区在加强东盟内部合作的基础上,正积极探索新型东亚区域合作机制。在多数情况下,FTA及区域一体化组织与WTO具有互补、互动的关系,但FTA以及区域贸易组织对非成员国的进口构成了障碍,其中,一些双边和区域安排带有明显的排他性保护色彩。

3.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冲击

以中国、墨西哥、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并逐步成为世界制成品市场的重要供应者。特别在中低端工业品市场上,这些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出口竞争力,并逐步取代发达国家原有的市场份额。尽管这些发展中大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并未彻底改变国际贸易不平衡增长的局面,但其出口实力的增强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发展中大国大量低价工业品进入欧美市场,对其国内相关产业造成了冲击。为缓解由此形成的贸易逆差和各种国内矛盾,发达国家利用其政治经济强权,加强了对这些发展中出口国的贸易制裁。同时,由于这些发展中大国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相近,彼此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近年来,这些发展中出口大国之间的贸易纠纷已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内容。

这些新矛盾的出现表明全球化时代自由贸易与国家利益的对立与冲突有可能在部分领域激化,这也正是在当今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主旋律中,新贸易保护主义

- 2 -

仍然演奏着不和谐音符的原因所在。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非关税壁垒的广泛运用

如今,贸易保护主义采用了规避制裁和把贸易保护主义合理化的措施。除了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之外,还有很多正在兴起的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形式。如“企业的社会责任壁垒”、“动物福利壁垒”、“民间壁垒”等,这些都是新型贸易保护主义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中包含“只买美国货”的条款;法国总统萨科齐提出“如果关闭工厂也要关闭国外的工厂,保证国内汽车工人的就业”;而意大利则发出了“意大利人吃意大利食品”的号召。这些看似简单的声音,其内涵就是要通过“社会、心理、民间壁垒”使贸易保护主义合理化。

2. 利用特保条款制造壁垒日益成为外国限制中国产品出口的新手段

特保措施,全称“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措施”。《入世议定书》第16 条规定,中国加入WTO 后12 年内,如果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在出口至任何WTO 成员领土时,其增长的数量或所依据的条件对进口成员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生产者造成威胁或造成市场扰乱,则受此影响的WTO 成员可请求与中国进行磋商,直至采取保障措施。此外,WTO 成员还专门针对中国的纺织品设置了特别保障规则。欧盟于2008年4 月29 日启动了对9 类中国纺织品产品的“特保”调查,美国针对中国三类纺织品提出设限。 除此之外,土耳其、巴西、埃及、加拿大等国也已经或着手准备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采取“特保”措施。 3.各国加强对本国制造业的保护

经济危机爆发后,抗冲击能力相对较强的制造业在经济体系中相对地位上升,加强了相关国家保护制造业的内在动机,相关国家有关决策部门也企图大力发展本国制造业,如俄罗斯政府在危机中提高制成品进口关税并增加对制造业的各类补贴。美国推出向三大汽车企业提供174 亿美元解困方案,加、日、瑞、英、法、意也加入到救济汽车业的队伍。德、日、泰等国家对本国重点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采取广泛的减税、现金补贴等政策,着重培育重点产业的长期国际竞争力,以强化未来贸易优势。

4.新一轮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 3 -

从人性或民族性角度来看,当面临危机的时候,个人和群体首先想到的自保和自救,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从美国目前的时局看,奥巴马新政府上台以后,面对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人们最期待的就是政府行动,期待能够在短期内可能立竿见影的“急救药”。如果政府的政策同时伴以能够打动人心的民族主义情绪,并或隐或现地为自己的危难找到一个外部渊源,则效果通常会更好。所以我不认为有着深厚自由贸易思想传统且过去一贯不遗余力地打破尽可能多的贸易壁垒的美国改府会突然转向贸易保护主义。我更相信这是美国政府在公众意志之下不得不采取的一个政治噱头。正如《金融时报》文章所言,在经济危机的严峻时刻,“愤怒的公民将比抽象的理论更重要”,任何一位议员都无法忽略这场激烈较量背后的政治选票,任何一位总统也无法置身事外做出长远而理智的决策。

二、中国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对象的原因

(一)中国“威胁论”在国际蔓延

放眼看世界,中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人口众多,国土幅员辽阔,

国力不断壮大,国际地位蒸蒸日上。中国的崛起,不仅代表了一种新的思维,而且将会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统治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美国对中国的崛起疑虑大于信任,它会想方设法地阻挠中国的强大。中国的GDP 中, 外贸占了很大比重,打压中国的国际贸易,也就可以阻挠中国的成长。中国“威胁论”的妖风由西方敌对势力刮起后, 又逐步蔓延到发展中国家,以印度、阿根廷、墨西哥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结构与中国类似,同样属于数量大、物美价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害怕中国的出口商品会威胁到他们的国内相关产业,于是大肆渲染中国产品的危害,将中国视为反倾销目标。

(二)“非市场经济”歧视待遇

非市场经济体是西方发达国家针对中国而设的一种不公平贸易措施。WTO 的《1994 年反倾销协议》规定:“对全部或大体上由国家垄断贸易并由国家规定国内价格的国家就被视为非市场经济体,非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产品价格与价值不符,产品的价格不能反映真实成本,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就存在不公平可能性。”而这一点却成为欧盟和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遏制中国出口的一大有力武器,他们对中国采取歧视性替代国制度,阻碍了中国产品出口。在2007年8月的欧盟对

- 4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