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文化”。山西省位于华北平原以西,黄土高原的东部,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邻,以在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多种地貌类型,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战略位置重要,资源亦十分丰富,汾河贯穿南北,其间盆地为重要产粮区,煤铁资源更是全国首位。晋地也是先秦时期纵横家的发源地与活动中心,是逐鹿中原,成就霸业的必争之地,各国政治,军事矛盾的焦点,始终纠结于此,因此,纵横家应运而生,如苏秦、张仪等人都是当时叱咤风云的大纵横家。晋商文化是晋文化的一大特点。晋商的兴起与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晋地长期是京师的粮食供应地,同时拥有丰富的资源,自古临近京师,成为历代王朝所依的军事重镇;其交通便利,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山西北部临近北方游牧区,使之成为中原物资与北方游牧民族物资交流的通道;人口众多,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古代晋商文化繁荣兴盛。“到明代,晋商活动范围已经‘半天下’,到了清代,就是足迹遍天下了”。⑥这种鼎盛局面一直延续到清末,才逐渐衰落。晋地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的枢纽,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形成了晋文化兼收并蓄的特色。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独立性与保守性的影响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大陆国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既维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创性,但又导致了文化上的保守性。

在生产力低,交通运输工具落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现在要大得多。由于疆域的相对封闭性,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与境外的其他世界文明中心缺乏充分的接触,因而中国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迥异于其他国家的文化类型。例如,中国的哲学、医学、戏曲的产生和发展,也都是自成体系,与东西方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同的。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一种半封闭状态下产生的,所以它是一种自发的文化,独立成为一个系统,而且具有强烈的延续性与统一性。一方面,中国不容易出现由于别国文化

的传入而造成自身文化发展的“断层”,另一方面,文化的内陆性,使得整个民族在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上比海洋民族坚决得多。

有学者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讲世界文化分为大陆文化、海洋文化与岛国文化。海洋文化的代表是西欧文明,西欧文明自古希腊时代起,就是开放性的,它奠定了西方海洋文化的基础。古希腊是典型的海洋国家,它位于地中海之滨,近海多山,境内山岭相连,地域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块区域,内陆交通不便,海洋气候变化多端,加上可耕之地有限,这就决定了希腊人不能以农耕为主。而爱琴海港湾众多,便于海上贸易。航海生活使航海者活动区域扩大,眼界也为之开阔,易于接受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文化,比大陆民族更为开放。而海上的艰险生活又培养出恶人的拼搏和冒险精神。因而海洋文化具有开放、进取,提倡个性解放与个人自由,鼓励自由竞争意识,这种文化精神激励着西方社会向前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大陆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东部濒临太平洋,没有接近的海上邻国,西北和西南为沙漠和高原所阻,因此海、陆贸易都非常困难,更重要的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具备了农业所需的一切自然地理条件——广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充足的水源等。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必定以农耕为主。自古以来,农业就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经夏、商、周三代,至整个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成度上决定了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地理环境不利于开放,但封闭性与开放性是相对的。虽然中国的地理环境相对隔绝,对开放造成了阻碍,但并不是完全隔绝的。在西北、西南以及海上在很早就开辟了丝绸之路。到唐代,中国文化的开放型表现得最为突出。来自中亚、西亚乃至大秦的胡姬在传播胡装的同时,也传播了胡乐与胡舞,对唐代乐舞的丰富和发展影响很大,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即为玄宗依西凉乐所编。自然科学方面,印度天文学与数学成果随佛经一同传入中国,为中国自然科学所吸收。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对日本、朝鲜产生的影响最大。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曾多次派遣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僧来中国。可见地理的障碍并不一定会不利于开放。之所以形成大陆文化类型,不能完全归结于外部地理环境的封闭性,还在于

内陆地理环境的优越性——适宜农耕,继而产生农业文化。

中国虽地处内陆,但居于温带,气候适宜,雨量充足,山脉与河谷、平原给人类的生活提供了自给自足的食物与用品。亚当·斯密说中国幅员辽阔,居民众多,各地有着各种各样的产物,各省间水运便利,单是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国内市场或许不小于全欧洲各国的市场。因此,中国人很少向外开拓市场,而养成封闭保守意识。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虽然传统文化也吸收了游牧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但由于农业生产的基础始终没有改变,这种吸收都是以是否适应农业文明的需要为前提。北方游牧民族虽多次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入主中原,但都毫无例外的称为文化上的别征服者,他们最终被农业文化所同化,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汉化政策。元朝、清朝入主中原后对农业文化的吸收等。这使得传统文化一直保持了以农业文化为主的性质。而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便发展成了安土重迁、乐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与海上生活相反,陆上生活相对稳定,使安定深入中国人的思想,但同时也使人滋生依附心理,助长了自大、以我为中心的文化惰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保守性。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但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总之,中国辽阔的疆域,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自成天地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延续性、多样性、独立性与保守性特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便不可能产生这样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文化。

注释: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 ②

曾长秋·中国传统文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19 ③

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6

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人民出版社,2003:280 ⑤

同上:300 ⑥

同上:307

参考书目:

(1)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 曾长秋·中国传统文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4) 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人民出版社,2003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