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进校指导教学的感受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专家进校指导教学的感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高效课堂”专家进校指导有感

刚学完了安徽“双语”,又去了湖北“襄阳”;刚学完了湖北“襄阳”,又请来了江西“前景”,随后便是山东“杜郎口”。教师们发现,虽同是“高效课堂”,可他们的观点、看法还有所不同,甚至相互矛盾。到底谁的更加准确,到底学谁的更好?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一要学习,二要质疑。为什么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专家则不如无专家。请专家到校听课“会诊”如同病人挑选医生,医院有县级专家,州级专家,省级专家、国家级专家、世界级专家。你到底信谁?最想让谁看病?大多数人会选世界级的了,因为级别越高,水平越高,对病的诊断准确率就越高,病的治愈率也就越高。“高效课堂”的鼻祖是美国的杜威,他是世界级的,中国的鼻祖是陶行知,他是国家级的,请他们来“看病”的方式,只能是通过学习他们的著作来感悟自医了,这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明智的学习方法。至于请来的专家,他们的脸上没有标出是县级的、州级的、省级的,还是国家级的、世界级的,我们怎样辨认?方法也有,那就是交流。笔者便借着这次难得的交流,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和感悟。

4月23号,专家们进校听课指导,一位专家针对我校一位语文老师的课进行点评,听课的老师参与聆听,并进行互动交流。专家水平很高,评价非常到位,但他说的一句“能小展示的就不必大展示,都会的问题就不必展示”的话引起了笔者的质疑,于是便坦诚地追问道:“为什么?”下面的潜台词是:你有理论依据吗?为什么这么问呢?因为在课堂实践中笔者发现,没有得到展示机会的学生会哭鼻子,闹情绪,心情糟的很,如果取消展示学生还不闹上了天?所以李炳亭说:“满足好奇心就是学习,满足展示欲就是学习的动力。”小展示和大展示给学生的感受一样嘛?如果小展示是“排练”的,那么大展示就是“演出”。你的节目经过精心排练,张三过来说好,李四过来说好,王五过来说好,可领导过来却说:既然你排练的这么好,那就不用演出了,你会怎么想?痛苦,失望!为什么?因为只差一步就登台演出了,我会把精彩献给观众,我会赢得观众的掌声,我会得到观众的赞誉。而由此产生的情感和意志,哪里是“排练”所能带来的呢?“排练”不能等同“演出”,小展示不能等同于大展示,节约课堂时间的方法有许多种,但不能以舍弃“高效课堂”的根本为代价,它会使“高效课堂”变味的。

至于说“都会的问题就不必展示”,笔者也有很多的疑惑:“都会的”是指老师“都会的”呢,还是指学生“都会的”呢?如果是指学生,那你是怎么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就界定出张三会了,李四会了,王五也会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是分层次的,孩子口头说会,但实际上也不一定真会,更何况还是你认为他们“都会的”的呢?谈起“不必展示”的话题,不妨先讲讲我们自己的孩子,说小时候的某一天,突然他跑到你的面前说:妈妈,我有一个发现,你不知道!你会装出一副求知若渴的样子说:是吗?宝贝儿,说说看。于是孩子一、二、三地说了出来,其实你早就知道,可能还认为他稚气可笑,然而你会装出一副惊讶的样子赞扬道:宝贝儿,你真是太聪明了!我好崇拜你呦。”于是孩子会自信满满地走开。妈妈的表扬就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动力。同样,老师的表扬就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我们教师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被表扬的机会,因为他们喜欢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因为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神”!

孩子这么敬重我们,我们尊重他们一下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还是杜郎口来的专家崔其升说得好: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学生的表现权。

笔者之所以推崇崔其升,是因为听了他的报告,不仅体会到了他伟大的人格,更体会到了他的德育思想。他把自己的德育用三个字来概括:志;情;意。

1.志。让学生有志气,敢担当,独立、自主、勇敢。他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狼”,而不是听话的“绵羊”。

2.情。情感是对文本最好的解读,不讲“情”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课堂就是让学生展示、竞争、比赛,就是让学生不甘人后,情绪高涨,斗志昂扬。

3.意。即教育的本意: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它包括四个方面: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学生的表现权;课堂是擂台赛;课堂教学过程是积累的过程,是教师硬功夫过关的过程。 崔其升用他的德育思想诠释了“高效课堂”的目的、本质、内容、形式:

目的,把学生培养成敢担当、独立、自主、勇敢的“狼”;

本质,“高效课堂”是一种民主的学习生活方式; 内容,学知识,长智慧; 形式,课堂是擂台赛。 目的、本质不必细说,有问题可慢慢去悟。而内容、形式却要先细细品味,因为这是解决当前“高效课堂”要不要展示和如何破解展示环节用时太长45分钟内完不成课的难题。既然是高效课堂的内容是“学知识,长智慧”,那么它可分为 “了解知识”、“精彩展示”(即获得智慧)两部分。既然“高效课堂”形式是擂台赛,那么它的展示也必然是擂台赛,学生全员参与,所以一个班被整合为一个大组,一起pk,用空间换取了时间,至于各小组在大组内怎样分配任务,扮演怎样的角色,由任课教师自己对“展示”的理解来定。

揣摩崔其升的德育思想的同时,笔者又想起了陶行知的“知情意合一”和杜威关于道德构成的论述。

陶行知的“知情意合一”,即知识、感情、意志合一。

即知的教育是了解知识的同时引起学生的社会兴趣和行动意志;情的教育是调节并启发学生应有的、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调节并启发中时学生了解其意义和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

杜威认为“道德”由三部分构成:1.知识;2.感情;3.能力。

先有知识,知道因果利害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然后可以见诸行动。不单有知识,没有感情以鼓舞还是不行,所以要感情引起他的欲望,使他爱做,不得不如此做,对于社会有一种同情和忠心。

把他们的德育思想拢起来一比较你会发现,三人都有“感情”、”知识”和”能力”,陶行知比杜威多了一个“意志”,而崔其升不仅有“志”(也就是“意志”), 他的“意”(即“知识”)还对杜威和陶行知的“知识”内容做了继承和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崔其升是杜威的民主教育在中国的传播者,是陶行知衣钵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听了他的报告,不禁使人为他的伟大人格所感动,而且还被他的德育思想所折服。

观众不是他的学生,可特别愿意成为他的学生,成为他的学生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上面是笔者就“高效课堂”的专家进校指导悟出的一丁点儿不成熟的想法,不过我信奉崔其升的一句名言:读万卷书比不上自己有所感悟。我们一边要学习,一边要质疑,只有如此才能得到“高效课堂”的“真经”,我想这应该才是治学的严谨态度吧。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