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孟子见梁惠王》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二语文《孟子见梁惠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孟子见梁惠王

一、导入新课

子曰:“君子义以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威慑灵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明确:在孔子的心目中,“义”就是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义”和“利”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义以为质”,质就是质干、根基的意思。孟子对“仁”“义”的解说有新的发挥: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意思是人心应该居于“仁”,人的行为则应该以“义”为准则。也就是说,蕴涵在内心为“仁”,而发之于外则为“义”。这样,孟子把“仁”的内涵和要求简明化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孟子是怎样高举“仁义”的旗帜,如何去游说诸侯的。 二、孟子其人其书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现有《孟子》七篇传世。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三、孟子政治思想

1、 仁政——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为政以德)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2、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性善论——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四、文言知识积累 A.读音

叟( sǒu ) 庶(shù )人 万乘(shèng) 弑(shì)其君 不夺不餍(yàn) B.重点字词

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 ②上下交征利(互相求取)

③弑其君(子杀父,臣杀君,曰弑)

④苟为后义而先利(后、先:以??为后;以??为先;名词的意动用法) ⑤不夺不餍(餍:满足) 五、课文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处吗?”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说‘利’呢?只有‘仁义’而已。大王说:‘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什么对我的封地有利?’士、庶人说:‘什么对我自身有利?’上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从一万里取一千,从一千里取一百,够多的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可是,)倘若轻视义而重视利,那么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没有讲求“仁”却遗弃他的父母的,没有讲求“义”却以他的国君为后的。大王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 六、文章主旨

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七、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结合《寡人之于国也》) 八、拓展

1、《庄暴见孟子》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2、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威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译文: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迂腐空谈,对处理具体的事情没有什么价值。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

3、《胠箧》

“胠箧qūqiè”的意思是打开箱子。取文章开篇的第一个词语。

本篇言辞直接,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一方面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就是本篇的中心。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何适:(无论)到什么地方。妄意:揣测。 因而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强盗也有规矩吗?”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呢?揣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是义气;知道可否采取行动,是智慧;事后分配均匀,是仁爱。这五个方面不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不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竭:缺失。掊pǒu:抨击。 纵:放宽。舍shě:放弃。 从这一点来看,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立业,盗跖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窃;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给天下带来好处也就少,而给天下带来祸患也就多。所以说:嘴唇缺失了,牙齿就会受寒,鲁侯奉献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赵国都城邯郸遭到围困,圣人出现了因而大盗也就兴起了。抨击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才能治理好啊。

第一部分:从讨论各种防盗的手段最终都会被盗贼所利用入手,指出当时治天下的主张和办法,都是统治者、阴谋家的工具,着力批判了“仁义”和“礼法”。 本文名句

1、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2、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3、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